日本人爲紀念蔣介石,專門建有中正神社。

中正神社是日本人爲了感謝蔣介石政權“以德報怨”,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專門紀念蔣中正的神社,位於日本愛知縣幸田町。

中正神社前立有石碑,寫明爲什麼建中正神社。

日本人是這樣寫的:本社是爲了紀念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而建立的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日,蔣公曰:“與人爲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此,纔有如今日本之興旺。想來對於戰敗國,這種寬容是各國領導人所未見的。大恩無以爲報,特立斯社於此,以表誠摯感謝,永世不忘。

日本人認爲,蔣介石對日本的偉大貢獻有:

第一,九一八事變,蔣介石放任張學良的不抵抗,讓日本佔領滿洲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蔣介石只要求國聯和平解決,是主張只用和平,不用戰爭解決國際爭端的國際和平人士。

第二、因爲好戰的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先生抗日。七七事變後,蔣介石雖被迫抗日,但爲避免戰爭,愛好和平的蔣介石先生還是讓中原大片領土由日軍佔領,甚至把首都都遷移到重慶。並一直尋求和平解決。直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宣戰後,蔣介石才屈從美國壓力對日宣戰。

第三、二戰後,蔣介石堅決反對戰勝國對日本分區佔領,並拒絕美國邀請中國出兵佔領日本的主張;

第四、主動放棄沖繩,美國原打算將沖繩(琉球)交給中國,蔣介石堅決拒絕。

第五,主動放棄了戰爭賠款;

第六,反對罷免天皇,還力保侵華甲級戰犯岡村寧次,並在受降典禮之前,允許岡村寧次不必獻出軍刀;在蔣介石建立的審判戰犯法庭中,一般只判決跟日軍合作過的中國人,而對崗村寧次無罪釋放,而且還邀請爲軍事顧問。

第七,發動當時整個中國船運力的80%,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把200多萬侵華日軍安全快速地遣返回日本。但對強徵去日本的大批中國勞工及戰俘回國不顧不問。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天皇裕仁在廣播中宣佈了停戰詔書。此舉意味着中國持續時間長達 14 年的抗日戰爭終於勝利結束。

就在天皇發表停戰詔書同一天,當時的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也發表了由自己親身執筆起草的《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書》的廣播講話:

……我說到這裏,又想到基督寶訓上所說的“待人如己”與“要愛敵人”兩句話,實在令我發生無窮的感想。我中國同胞們必知“不念舊惡”及“與人爲善”爲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性。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爲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爲敵……我們並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國無辜人民加以污辱,我們只有對他們爲他的納粹軍閥所愚弄所驅迫而表示憐憫,使他們能自撥於錯誤與罪惡。要知道假如以暴行答覆敵人從前的暴行,以奴辱來答覆他們從前錯誤的優越感,則冤冤相報,永無終止,絕不是我們仁義之師的目的……

通篇沒有戰勝敵人的喜悅,反而充滿了“不念舊惡”及“與人爲善”等說辭。事實上,學界普遍認爲,這篇廣播講話,確定了戰後國民政府對日政策“以德報怨”的總基調。

現在的日本中正神社,專門建有以德報怨之碑。

蔣介石對日本戰俘非常優待。據統計,共有 711951 人被遣返,其中軍人有 1231251 人,平民 1480700 人。在遣返過程中,蔣介石政府對這些日本軍民堪稱優厚。允許日本官兵與僑民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另外僑民可帶 1000 日元,軍官可帶 500 日元,士兵可帶 日元的現款。

“與其他從南洋各國返日的人相較,從中國返日者的行李的確太多了”。這是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所承認的,連日本人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不僅如此,國民政府在糧食供應上也有周密細緻的安排。據估計,三個月內爲日本俘僑提供的糧食多達 128.2 萬餘大包,如果按當時每包 8000 元計算,共需款 102.574 億元。須知,這可是在戰後的中國,經濟陷於停頓,物質相當匱乏。就在這種極爲困難的條件下,蔣介石政府還想方設法爲日本軍民返回日本提供交通便利。爲了迅速遣返日本在華軍民,國民政府方面撥出了 80 %的船舶和 70 %— 80 %的列車,以致國內的緊急運輸活動都受到了影響。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以德報怨”,以極大的善意對待在華日本軍民,而同樣是在戰爭結束之際,在日本的中國俘虜和大批的僑民卻無人過問。國民黨政權只追究日本軍閥的戰爭責任而沒有刻意懲罰平民,使得傳統觀念下的日本人覺得這是“東洋人的信義”。因此,日本人是覺得“因爲蔣中正,纔有戰後自由、民主、發達的日本”,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加上一種對失敗者的強烈同情心,使日本人對死後的蔣中正充滿了崇拜和敬仰。

中正神社周圍也種滿了櫻花。每年到了蔣的誕辰,日本政府都會組織人去供奉他。

神社寫給當地維修人員的感謝信。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報紙對蔣介石的報道。

日本漫畫裏的蔣介石形象。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