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不看重美色;伺候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为君主做事,能够有献身精神;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的话,是对孔老夫子前面讲的道理的独立思考和发挥。

“贤贤易色”,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翻译:看重好品德,不看重外貌。古代娶妻子的时候,就要要求这样做。

也有人翻译:遇到贤能的人,脸色要变得非常喜悦、谦恭。这个解释更加大气。也就说,我们一定要恭敬地对待贤能的、有高尚道德的人。

子夏的这段话,更加清晰地强调了做学问先做人的道理。或者说,子夏干脆地指出,只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代读书学习,主要就是为了完善道德。有了好的道德,自然等于已经学习了。

这段话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现在,我们常常提“素质”两个字。素质,包括了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大方面。有了文化,有科学知识,并不代表道德素质高。没有多少文化,没上过几天学,照样可以修养自身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如今,随着中小学的普及,以及大学的扩招,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得很快,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可是,道德素质呢?不仅没有普遍提高,反而有大面积地降低,有文化无素质的人比比皆是。

只有文化素质,却没有很好道德素质,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也很难有大的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要反省,自己的道德素质怎么样。反省之后,就是行动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