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整個蜂蜜行業而言,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造假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惡果。蜂蜜本是天然食品,但是目前假蜂蜜橫行。假蜂蜜嚴重擠壓了真蜂蜜的市場空間,導致蜂蜜生產企業和蜂農積極性嚴重受挫,給行業帶來諸多不利因素。我從事網上賣蜜三年多時間,總結有以下三點:

一、假蜂蜜可能合格,真蜂蜜反而可能不合格

蜂蜜生產目前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14963-2011),該標準側重從“食品安全”角度去要求蜂蜜,對蜂蜜的理化指標、微生物及獸藥殘留等方面有明確要求,但對假蜂蜜的鑑別卻缺乏相關表述。也就是說這個標準是管安全,而不管真假!

從而導致不法商家可以通過調配手段製造出在檢測結果完全符合標準的假蜂蜜,這足以以假亂真。

而真蜂蜜,是要通過養殖蜜蜂,然後再奪走蜂蜜的勞動成果後獲得的。所以這一過程中會有獸藥、微生物等殘留,如果超標會被認爲不合格。

比如,2016年8月陝西省食藥監局發佈了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的部分結果,抽檢了88家企業的499批次蜂蜜及蜂產品製品。其中,15家企業的26批次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問題檢出率達到5.2%(摘自陝西新聞)。

我仔細閱讀了檢查結果,幾家做真蜂蜜的企業赫然在列,問題大部分出現在獸藥殘留超標。如一家在秦嶺中蜂保護區設置養殖基地的企業生產的中蜂蜂蜜檢出氯黴素,鬱悶!

假蜂蜜沒有問題,而真蜂蜜反而不合格。因爲假蜂蜜不需要養殖蜜蜂,就沒有細菌超標等問題。這也就是經常有客戶問我,土蜂蜜年產量那麼小,爲何一年四季都有蜜賣?說實話,客戶需求大,但上來一問就買的客戶真不多!

二、假蜂蜜喫多了,反而懷疑真蜂蜜不正常

蜂蜜造假由來已久,長期以來假蜂蜜霸佔了大部分市場,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平時喫的可能是假蜂蜜。而這些喉假蜂蜜的人認爲自己喫的是真蜂蜜,慢慢形成了對“真蜂蜜”的固定認知,當喫到真蜂蜜的時候,反而懷疑真蜂蜜有假。我就有那麼幾個客戶,剛收到蜂蜜後嚐了一口,就說是假的,三言兩語就要退,百口難辯,真是醉了。

因爲判斷蜂蜜真假是非常難的,對業內人士來說也是如此。但網上流傳了各種判斷真假蜂蜜的方法,那絕大部分是不靠譜的。諸如拉絲、搖晃、滴紙等等,這些都只能反映蜂蜜的某些性質,不足以成爲判斷真假的依據。

這種判斷真假蜂蜜方法在邏輯上就有問題,這種方法抓住了真蜂蜜某個性質,比如真蜂蜜結晶,然後就認爲所有結晶的蜂蜜纔是真的,不結晶的就是假的,但結晶根本就不是判斷蜂蜜真假的標準!一個道理。

一些人認爲真蜂蜜不正常,會有以下幾種說法:蜂蜜結晶、蜂蜜太甜、蜂蜜不濃稠。因爲有些消費者通常喫的蜂蜜不太純真,遇到純真蜂蜜反而認爲有問題。

三、接受了假蜂蜜的價位,嫌真蜂蜜價格高

假蜂蜜成本比真蜂蜜低,這個毋庸置疑。否則,誰還去造假呢?且一般價格低廉,一斤一二十塊,超市裏經常能二十塊錢買兩斤的“蜂蜜”。這樣的“蜂蜜”雖然無法說就一定是假的,但肯定是值得懷疑的。

所以我的觀察,真蜂蜜,再怎麼便宜,一斤低於60元就極有可能是假的,假蜂蜜一般售價要低於這個價格。由於消費者長期買的就是便宜的假蜂蜜,因此他們對蜂蜜的價格定位已經偏離了真蜂蜜的水平。當你說出一個真蜂蜜的正常價位時,他們是難以接受的。在2016年陝西楊凌農高會上,不少外來的遊客拿起我的蜂蜜一問價格,調頭就跑!在他們心目中蜂蜜就十幾二十塊錢一斤,我賣的自己家“康潤土蜂蜜”九十塊錢一斤,太貴了,他們根本接受不了。

假蜂蜜便宜,真蜂蜜貴,這是事實。作爲消費者,需要對真蜂蜜的成本有一定的瞭解,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聽到價格就被嚇跑的人,可以說真蜂蜜與他們無緣。

真蜂蜜遭遇的這些難堪,有時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聽聞不少蜂農紛紛放棄養蜂,這讓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純真蜂產品的銷售推廣的筆者,內心五味雜陳,不得寫出了上述文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