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清末朝廷上最有权势的家族,那非翁氏一家莫属。翁家一门四父子,个个都是彼时朝廷肱骨,父亲翁心存是同治皇帝老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入祀贤良祠;老三翁同爵,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老二翁同龢,是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官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老大翁同书一度官至安徽巡抚,后被曾国藩弹劾被慈禧免去官职,那封弹劾折子就是李鸿章捉刀。后人对李鸿章所写的这封弹劾状可以说推崇备至,认为大有乾坤,甚至将其称为古今天下第一折,曾国藩能扳倒树大根深的翁家长子,都是李鸿章折子的功劳。事实真的如此吗?仅仅一封六百余字的纸片就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曾国藩一箭双雕,即立威又报仇

彼时,曾国藩深受器重,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负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是进攻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手握大权,必然要立威,就像古代初出茅庐剑客要扬名立万的最佳选择就是去挑战成名已久的剑客一样,曾国藩把矛头对准了与其有旧仇的翁同书。此时的翁同书在抗击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屡战屡败,这无疑是最好的把柄,如果能扳倒这位翁家长子,那在朝堂上便威信大增,还能顺便得报旧仇。

曾国藩与翁同书有什么旧仇呢?咸丰八年,翁同书任安徽巡抚,负责安徽军务,不久太平天国军队联合捻军攻占了庐州,两淮失守,就是在这过程中,翁同书弃城而逃,留下湘军独自对抗太平军,结果湘军大败,曾国藩弟弟曾国华力战而死,尸首也没找到。说穿了,就是与曾国藩有杀弟之仇。慈禧看似应允,却用行动打了曾国藩一记响亮的耳光

慈禧拿到曾国藩的弹劾状时,对于折子上的种种是真是假会在意吗?当然不会,慈禧一生只在乎自己的权势是否稳固,其它都是次要。面对曾国藩的折子,慈禧只是在做选择题,一边是树大根深,几代为朝廷效力的翁家,一边是曾国藩及其背后的湘军。犹豫只是一瞬间的事,慈禧很快给出了答案。彼时曾国藩正率军围攻太平天国天京,是平定太平天国的最关键时刻,慈禧不会也不能拒绝曾国藩的要求。

在慈禧眼里,曾国藩此时递上来的折子就是把逼宫的刀,重要的是拿着刀的人,至于刀是李鸿章、张鸿章亦或是阿猫阿狗打造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慈禧看似同意了曾国藩的要求,但其实还有后招。翁同书被免职后,刑部在捣鼓其罪名时耍了个滑头,弄了个拟砍头的罪名,玄机就在于这个“拟”字,可以是立刻杀掉翁同书,也可以是关几年再看。这一招封住了曾国藩的嘴,毕竟都要准备砍了翁同书的脑袋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翁同书呢,非但没去监狱蹲着,反而以父亲翁心存病重,要在家尽孝为由,在家好生生的呆着。不久翁心存逝世,翁同书由死刑改为流放新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流放新疆的确算是重刑,可人家翁同书刚到新疆没多久,就戴罪立功,被封了个四品顶戴。更让曾国藩郁闷的是,不就翁同书因病去世,慈禧下旨将其官复原职,还追赠右都御史,谥文勤,而此时距离曾国藩上奏弹劾仅仅过去了四年。这其中要是没有慈禧的首肯,说出来你也不信。

可以说慈禧用实际行动打了曾国藩一记响亮的耳光,至于李鸿章折子所写,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