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大腦都是天生的想法制造機器,每天會源源不斷的冒出出各種想法。想法或許是好想法,但做不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或許經常會遇到這麼一種情況:自己在大腦裏突然產生了一個非常棒的想法,如果能夠實現自己就會獲得巨大的改變和收穫。比如,如果實現就可以減肥15斤、掙很多錢、一戰成名、獲得心儀對象的喜愛.....

但最後,這些想法多數情況下都沒有實現,原因就是自己並沒有去做,或者是沒有堅持做下去。至於爲什麼,可能得到的回答是:

“時機還沒到,各項條件還不具備”

“自己還準備充分,爲防止因準備不足而失敗,還是等準備好了再去做,爭取一次成功”

“最近有太多事要忙,完全沒時間去做啊”

“嘗試之後突然發現,好難啊”

......

OK,針對以上的一些理由,我想說:

請問,什麼才叫時機到了,如何才具備開始做的條件?

請問,什麼才叫準備充分了?這個不確定性的時代,你確定能做到準備充分嗎?思考無止境,你永遠也想不完,而且很多事也不可能一次就會成功。

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擠總會有的。況且,成天喊着很忙的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忙或是無意義的瞎忙。真正的忙人,也不會把“我很忙”掛在嘴邊。

很多時候,付出和回報都是對等的,很少有不需要付出就能獲得回報的。而且只要你肯去嘗試,肯堅持去做,成功後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難。

........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光想不做呢?

關鍵詞:懶、藉口、膽怯、面子

其實,很多時候,就是懶,懶於行動。而拖延,就是無限期的準備。

還有就是因爲害怕。很多事情沒去做,看似是因爲懶惰,其實是因爲不敢嘗試。因爲嘗試就意味着要選擇、暴露、挫敗、體現出自己無能等,會打破自己想象中的自戀,也會讓別人看見自己的不行,丟面子。而以懶惰爲藉口,還能留一個“我能行,只是沒去做”的空間。

各種理由,其實很多都是藉口,給自己不做的藉口。如果仔細分析,這些理由都不成立或者有解決辦法,並非能成爲阻礙行動的障礙。

對此,我們應該:

想到就去做,要立刻行動;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想的越久越多,顧慮就越多,阻礙自己行動的阻力就越大;藉口雖好,但你不去做,永遠不知道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早嘗試,或許早失敗,但可以早改進,也就會早成功。以小爲始,快速迭代,用在這裏也是對的。不做,後續的一切都不會發生,怎麼看,“做”都要比“不做”更划算。

認識兩位朋友,他們現在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所喜歡的行業裏。 最近聊天中,當談及他們目前狀況時,他們都說了類似的話,“越學越發現自己知道的東西太少了”。當他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是真的獲得了很大的成長,真心的替他們感到高興。這其實也是認知四個層級的第二個層級:知道自己不知道。

很多人,都想成爲行業裏的專家,但其實“專家”是個坑。《創業無畏》這本書裏說過:所謂專家,就是那個只能告訴你什麼事情不能做的人。但事實是,未必就真的不能做,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創造一個未來。

沒有人是真正的“專家”,當一個人認爲自己是專家時,就要離他遠點了。任何一個人,只要他真正瞭解自己的工作,他就永遠不會認爲自己是一個“專家”,因爲他明白,要做要學的東西遠比現在所能做到和知道的要多得多。只有這樣,自己纔會不斷的行動、前進,而不是被“專家”的頭銜所迷惑,止步不前。

最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因爲自己是一個喜歡說,但行動卻非常差的人,說的漂亮,但在做上面卻一塌糊塗。這會給別人造成一種錯覺,錯誤的對我進行高估,但自己的實際價值卻遠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

所以,我最近給自己的口號就是“想到就去做”“行動、行動、行動,先動起來”,一是減弱自己懶惰的習慣,二是用行動真正的去檢驗自己的想法,獲得成長。努力剋制自己,不做一個只想不做的人。

參考閱讀:

《創業無畏:指數級成長路線圖》

《吳伯凡認知方法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