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陳女士看來,由於上學期間孩子的作息比較規律,待在學校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的時間,因此夫妻倆平時的主要角色更像是“陪讀者”:除了負責工作日接送孩子讀書,週末還要帶着孩子在各個培訓班、興趣班之間穿梭,較之暑假來說,育兒任務相對輕鬆、也比較省心。他們大多是職場父母,平時在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難以兼顧家庭,因此日常的育兒參與度不高,甚至把大多數照看孩子的任務交由另一半或是老人、保姆阿姨等代勞。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放暑假!“雲父母”內心備受煎熬?或許你的孩子也因”親情空心病“受傷不小

最近,家長圈裏最流行的一句話莫過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放暑假”。平時經常和孩子“鬥智鬥勇”的“老父親”“老母親”,這時顯示出了非凡的執行力:早早爲娃報好各種培訓班、夏令營、遊學團,和娃相處時,時刻謹記兩條準則:既要陪喫喝玩樂促進感情,也要保持適當距離以防相互厭倦。

然而,那些平日裏習慣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阿姨的“甩手掌櫃”們這下真的犯了難:放假了,孩子在家的時間長了,想和娃共享天倫之樂吧,不知道孩子喜歡啥;想找個話題和娃談談心吧,又不知該從何說起。

暑假期間,親子關係爲啥頻頻“遇冷”?都怪平時拖出來的“親情空心病”!

“雲爸媽”的小尷尬:不知如何和孩子一起度假

眼下暑假還未過半,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張女士已感覺“身體被掏空”,這讓她不禁懷念起平時的“自由”來。

作爲一名部門主管,張女士平時工作十分繁忙,自從女兒上學,家裏的育兒重任大多由丈夫承擔。平日裏,她的主要工作就是一早叫女兒起牀,督促她洗漱,伺候早飯,檢查書包,然後送她出門,滿打滿算也就半個多小時。等她夜裏回到家,女兒往往已進入夢鄉。

因爲意識到平時對孩子的付出太少,暑假一到,張女士決定好好陪伴孩子,彌補缺失的母愛。可是,每當她想和女兒好好聊聊天時,女兒卻顯出一副不以爲然、愛理不理的樣子。眼看着一腔母愛在孩子的冷淡回應中頻頻“碰壁”,這讓張女士分外失落:原來,母女之間天然的親密感,也會在日常的疏離中逐漸消散,日積月累之下,孩子就得了“親情空心病”。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放暑假!“雲父母”內心備受煎熬?或許你的孩子也因”親情空心病“受傷不小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家長在暑假都遭遇了這樣的尷尬。他們大多是職場父母,平時在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難以兼顧家庭,因此日常的育兒參與度不高,甚至把大多數照看孩子的任務交由另一半或是老人、保姆阿姨等代勞。雖說他們的親職角色缺席有着無可奈何的理由,可隨着暑假來臨,親子共處的時光多了,平日裏的“雲爸媽”們不得不迴歸真正的“父母”角色,承擔起更多育兒責任。這時候,他們才手足無措地發現,原來,24小時在線的父母並不好當,而平時缺失的親子交流,更成了他們與孩子之間溝通的屏障。

在一些教育心理學專家看來,孩子拒絕和父母“交心”,是因爲平時父母缺乏對孩子情感需求的關注和反饋。父母可以反問一下自己:平時是不是很少“認真傾聽”孩子的話?是不是經常會打斷他們的話?即便有時候和孩子交流,是不是經常會把聊天變成“詢問”,除了問學習,還是問學習?

一般來說,良好的親子互動往往具備三個特徵:專注、傾聽、開放。專家建議,如果家長希望平時“冷落”已久的親子關係得到升溫,可以在暑假裏參與親子游、親子閱讀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與孩子自然而然地創造一些共同話題。

一場暑假,暴露出部分家長對親職角色的誤解

據說暑假的“江湖”裏,有經驗的父母手裏都握有一份“祕籍”——《暑假甩娃指南》,核心思想是“培訓班不夠,興趣班來湊”。這兩天,二寶媽媽陳女士就在朋友圈“曬”出了兩張表格:第一張是一年級哥哥和幼兒園中班妹妹的暑假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標註着足球、游泳、鋼琴、繪畫等課程活動的時間;第二張名爲“老父老母暑假日程表”的表格則羅列出夫妻倆一天的育兒任務,每件事都精確到了“分鐘”。

在陳女士看來,由於上學期間孩子的作息比較規律,待在學校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的時間,因此夫妻倆平時的主要角色更像是“陪讀者”:除了負責工作日接送孩子讀書,週末還要帶着孩子在各個培訓班、興趣班之間穿梭,較之暑假來說,育兒任務相對輕鬆、也比較省心。可一到暑假,育兒任務不僅考驗着家庭的財力,更考驗着爸媽們的精力——不僅要當父母,還要當後勤祕書、司機保鏢、家庭助教……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放暑假!“雲父母”內心備受煎熬?或許你的孩子也因”親情空心病“受傷不小

記者調查發現,一場暑假,部分家長暴露出對親職角色的誤解。有些家長平時參與的育兒環節並不全面,暑假到來後,多重親職角色的出現令他們有些措手不及;還有些家長以爲給孩子報了許多培訓班,既妥善安排了孩子的空閒時間,又是“爲了孩子好”,實際上卻沒有履行真正的親職角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直言,當下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不小的問題,就是不少父母對自身親職角色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們以爲養育、教養孩子的事可以假手於人,其實父母的責任,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與此同時,家庭教育也被漸漸異化爲一種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忙於打拼的父母簡單地把家庭教育等同於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培訓班”,他們自以爲履行了責任,實際上卻損害了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生活教育,孩子最需要的,是一種正常的家庭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

華東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授、兒童心理教育專家陳默強調,父母作爲孩子主要的養育者,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座“安全島”,他們會本能地向父母尋求身體的親近,由此獲得慰藉和安全感。然而,親情也是需要悉心維繫的,如果父母總是習慣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在育兒中長期缺席,就會導致“迴避型依戀關係”的形成。“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內心其實很孤獨,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他們也會缺乏溫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