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廬。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餘邵詩云:“長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廬山風景妍;峭壁陡崖飛瀑布,奇峯秀嶺繞雲煙”。廬山多峭壁懸崖,瀑布飛瀉,雲霧繚繞。險峻與柔麗相濟,大山、大江、大湖渾然於一體,以“雄”、“奇”、“險”、“秀 ”聞名於世。是避暑的勝地。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現在正是暑季,很多人會來此避暑。不過我沒去廬山避過暑。但我到過廬山!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只是廬山是座大山,嚴格地說,我只到過東門。不能忽悠各位,在這裏如實地告訴各位我在東門登山的經過。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這就是廬山的東門。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我們從東門上山,是去看廬山有名的一景:三疊泉!

古人稱"匡廬瀑布,首推三疊",譽爲"廬山第一奇觀",由大月山、五老峯的澗水匯合,從大月山流出,經過五老峯背,由北崖懸口注入大盤石上,又飛瀉到二級大盤石,再噴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疊而得名。

據資料介紹,立於泉下盤石向上仰觀,但見拋珠濺玉的三疊泉宛如白鷺千片,上下爭飛;又如百幅冰綃,抖騰長空;萬斛明珠,九天飛灑。經陽光折射,五光十色,瑰麗奪目,恰似銀河九天飛來。立於"觀瀑亭"俯視三疊,聽瀑鳴如擊鼓,吼若轟雷;見瀑像噴晶拋珠,水灑濺玉,連垂素練,落入深谷。仰看與俯視各蔚壯觀,自成美趣,故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有趣的是我所看到的三疊泉並沒有如此壯觀。呵呵,還是把我拍攝的照片給各位看看吧。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這是我當時所攝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這兩張圖片是從網上下載來的,供各位參考!

要說明的是,同樣的山水,不同的人所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當年李白所看到的廬山瀑布遠沒三疊泉的氣勢,可在李白筆下卻是“飛天直下三千,疑是銀河落九天。”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而畫家們則據此畫出了很多壯觀的圖畫。上面這幅圖就是畫師們畫的。這就是所謂的詩興畫意!有了詩興畫意,纔會有真正的風景!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三疊泉往上是五老峯,位於廬山的東南側,爲廬山著名的高峯,海拔1436米,山頂蒼穹,下壓鄱湖,削闢千仞,綿延數里,山峯受岩層垂直節理的影響,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連的五個雄奇的峯嶺。五座主峯儼若五老並坐,故名五老峯。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山姿不一,有象詩人吟詠,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魚翁垂釣,有象老僧盤坐。五峯中以第三峯最險,奇巖怪石千姿百態,雄奇秀麗蔚爲大觀;第四峯最高,峯頂雲松彎曲如虯,下有五小峯,即獅子峯、金印峯、石艦峯、凌雲峯和旗竿峯,往下爲觀音崖,獅子崖,背後山谷有青蓮寺。五老峯東有“三疊泉”,西南爲“廬山松”、“一線天”,峯麓爲海會寺,皆是廬山勝景,爲遊人必登之地。李白曾有詩讚曰:“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李白曾在五老峯後山中建築太白書堂,隱居於此。

我登上五老峯時,已是氣喘吁吁。放眼望去,亂石崢嶸,虯枝遍地,絲毫也沒領略到五老峯的雄偉氣象。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可當我稍事休息後,回頭一望,竟有了驚人的感受。回來後還特此寫了一篇文章:

學會回頭

由於習慣,人們往往向前尋找希望、尋找美景。所以我們常說:希望在前、曙光在前。殊不知,有時當你回頭的一剎那,也能看到你之前竭盡全力奮力向前卻不能看到的風景。

記得上次去廬山爬五老峯,我們一行人拼命向前,一心想上去看那三疊泉,可當我們精疲力竭來到三疊泉時,遠沒我們想像中的那恢宏之美,自是有些悵然。可就在此時,站在峯頂的我們回頭一望,遠處長江滾滾,鄱湖淼淼------腳下絕巘爭高,峭壁森然;萬壑流響,懸泉飛瀉。此時此刻,先前的那點悵惘早已一掃而空,代之而起的是豪邁雄壯,萬千恢宏氣象奔奪而來,萬千豪邁之情油然而生。唐朝王勃筆下“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鏡頭神助般在眼前用大幅彩屏配上小橋流水的自然音輪番播放起來。我與他不同的是,沒有他那“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個人感慨。在我的心裏,五老峯已成了巨人,成了天神。於是隨即口占一絕:

廬山五老守天門,不懼薩得不信神。

但願南海添鉅艦,長劍在手衛和平。

其實回頭的風景,不是我的發現。早年讀書時,早就知道“回頭一笑百媚生”。楊玉環應該是深知回頭三味的,要不然,爲什麼在三千佳麗中,徧徧只有她知道在即將失寵的一刻,將頭一回,美目流盼,巧笑嫣然,憑着那粉黛梨渦,贏得“三千寵愛在一身”呢,這不能不說是美人心計!

當然,巧妙的回頭,不光是一種心計,更是一種智慧。當年面對幾十萬國軍的圍追堵截,好不容易渡過赤水的紅軍,竟三次回頭,四渡赤水,不僅弄得敵軍暈頭轉向,就連當時一些紅軍高級將領也摸不着頭腦,直到江山大定,真相大白後,人們才知偉人的韜略無人能及。原來每一次渡河成功後,只要向前,等待紅軍的都將是滅頂之災。當年正是三次巧妙的回頭,讓正處絕境的紅軍找到了戰機,贏得了勝利。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小覷回頭,認爲只有一往無前纔是勇氣,只有百折不回才見精神。其實不然,回頭不僅值得肯定,更重要的是回頭還是一種法則。

試想一下,長江大河以其勢不可擋的氣勢,衝開一座座大山之後,如果不迂迴九曲,而是一瀉而下,那情形恐怕就不是“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而是地沒有東南了呀。因爲那一瀉千里之威早就裹挾一切衝向大海了,哪裏還有東南之地呀。然而,大自然的法則並不允許這樣,而是讓這些大江大河在衝開巨缺之後,來一個迴旋,來幾個蜿蜒曲折,讓這些脫繮之水收斂那一往無前的野性,在迴旋中變得溫順馴良,從而澤惠山川萬物。

就連大自然都得遵守的法則,我們自然也得遵守。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只知一味向前,不知進退,不知回頭,自然會免不了頭撞南牆,頭上起包,額上流血。因此我們一定要在生活中知進退,在該回頭的時候學會回頭。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後來又寫了幾首小詩來留念這次的廬山之行

題廬山五老峯四首

其一

廬山五老峯,萬古作仙翁。

曾經朝東海,而今坐迎賓。

其二

廬山五老守東門,擋住東倭百萬兵。

更有中正司號令,救亡成就黨國盟。

(1937年,蔣公介石,在廬山宣佈抗日:戰端一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皆有抗戰守土之責。從此,國共兩黨,求大同,存小異,結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其三

廬山五老在天門,不懼薩得不信神。

只願南海添鉅艦,長劍在手衛和平。

其四

廬山五老隱雲中,我登絕頂我爲峯。

腳踏長河東到海,胸懷鬥志氣如虹。

正是避暑季,一定去廬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