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编者的话:当下,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愈来愈受世人关注,包括她遥远的过去。新疆发展的历史是纷繁复杂的,要把她讲清楚,是不易的,而要在不太长的篇幅中描述她的面貌、厘清她的脉络,并能让一般读者了解和认识她,就更不易了。本网连续刊发相关系列文章,试图让你在一篇篇不长的文字中,了解她的面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隋朝统治进入西域,仅限于东部,而且时间很短。唐朝政治、军事势力进入西域,自630-808年,前后历经178年。期间,唐朝一度使新疆、中亚在内的西域广袤疆域全部纳入其版图,继汉朝以来,再次成为最大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隋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统有东疆部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隋朝于581年建立,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割据状况。但同时,又面临统有北方草原和西域的强敌突厥汗国。隋朝不但粉碎了突厥的进攻,而且“离强合弱”,使其分化为东西两部,即东突厥和西突厥。前者由隋册封,对隋称臣。由于隋朝实力强盛,边疆各地首领纷纷归附。其中西域方面要求重开丝绸之路之愿符合隋朝战略利益。此时,仅次于突厥实力的吐谷浑正盘据在丝绸之路河西道及西域南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09年,隋炀帝率大军全歼吐谷浑在今青海省的主力,并以此创立了鄯善(楼兰古城)、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前两郡在西域。其中,鄯善郡下设显武、济远二县,且末郡下设肃宁、伏戎二县。此时,伊吾(今哈密)城主和高昌(吐鲁番)王向隋请降,但前者受西突厥控制,后者王权被推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10年,隋派大军征讨伊吾(今哈密西四堡乡)成功,并在此城东筑城,时称新伊吾,创置伊吾郡,“以兵千余人驻守”。同时,“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此时,隋朝统治了西域的东部地区。但好景不长,随着隋朝势力陡然衰弱,吐谷浑和西突厥又卷土重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唐设府、州、县、乡、里制,与内地等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30年,唐朝势力开始进入西域,同年,唐朝正式招抚伊吾,并在此设置了西伊州(后改为伊州)。此后,唐朝又先后在今新疆东部地区建立了西州和庭州。伊州州治在今哈密伊州区,主要辖今哈密市。下属伊吾(今伊州区市、郊)、纳职(今伊州区四堡乡)、柔远(今伊州区沁城乡)3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西州州治在今高昌(现吐鲁番市高昌区阿斯塔那遗址附近),主要管辖今吐鲁番市。下属高昌、交河(今高昌区交河古城遗址)、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蒲昌(今鄯善县城)、天山(今托克逊县天山乡)5县。庭州州治在今吉木萨尔县北,下辖金满(今吉木萨尔县)、轮台(今乌鲁木齐南郊)、蒲类(今巴里坤)、西海(今石河子市附近)4个县。另外,今新疆东南的若羌、且末两县,由甘肃敦煌的沙州管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凡此州县官吏一律由唐朝政府直接任命,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与内地基本相同。各州的户口及“土贡”(土产贡品)都直接报户部。各州设有刺史(官正四品下)1人,属官有长史或别驾(从五品上)1人,司马(从六品上)1人,录事参军和录事各1人,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法、司兵等六曹参军各1人。各县有县令1人,县丞、主薄、县尉各1人,分掌功、仓、户、田、法、兵等司的事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建立都护府,管辖整个西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40年10月,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可查考的历任都护、大都护(节都使)的都护,就有从乔师望到杨袭古等50任。今天的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广场,就矗立着他们的塑像,供人凭吊。640-658年,安西都护府先后治府于交河、高昌;之后都护府又移至龟兹,管辖整个西域;到北庭大都护府设立后,只管辖天山南路至葱岭以西地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03年,唐朝为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又在天山以北设置了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西域。北庭都护府大都护府(节都使)的历任都护,可查的就有解琬到杨袭古等19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安西、北庭两都大护府,既是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也是统治西域的最高军事机构。都护是西域最高的军事长官。两大都护又设节度使和都知兵马使各一人,专管当地军事。节度使往往由都护兼任,都知兵马使往往由副都护兼任。自714-741年,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立碛西、安西、伊西、北庭等节度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朝在西域又设军镇,有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719年后改至焉耆)四大军镇。各镇设有镇将、镇副各一人,也称镇守使。属官有仓曹、兵曹、参军各一人,录事、仓曹佐和史、兵曹佐和史。北庭节度使下辖瀚海军(驻金满县)、清海军(驻清镇军城,今沙湾县安集海)、天山军(驻高昌)、伊吾军(驻甘露川,即今巴里坤)、静塞军(驻西海县,今乌鲁木齐南郊)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各级军事单位广泛分布于天山南北各交通要道。安西都护府属下的军、镇、守捉和戍堡,按其路线又分为南北两道,北道以龟兹为中心,南道以于阗为中心,两道汇合于疏勒。北庭都护府所属各军事单位分为三道,东有伊西道,东北有回鹘道,西有碎叶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8世纪中叶,安西、北庭两节度使统率着4.4 万军队,有马7700匹。其中,安西四镇2.4万,北庭节度使所属2万。各守捉城驻军,多则三四千人,少则500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建立都督府、州,实行不同的地方自治管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方便管理所平定和内附的诸国、诸部,唐朝在西域广设都督府、州,实行羁縻制,即高度自治。府、州内,承认原来部落、部族首领政治地位,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也不触动原有的经济结构。各府、州的都督、刺史都由部落原首领担任。他们可以用原来的统治机构,按本部落的习惯进行统治所辖区域。各都督府、州的都督、刺史,除掌握民政以外,也掌握兵权,往往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此府、州的武装,也是唐朝军事力量的补充和组成部分,但在外交和军事上需服从唐朝,平时保民安境,战时两大都护可凭“天子信宝”(兵符)调遣参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安西都护府,共辖22个都督府,118个州,管辖着天山以南、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府共辖23个都督府,管辖着天山以北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西达咸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唐与西突厥、吐蕃、吐谷浑、大食争西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初,西突厥称霸西域大部,但东突厥占有西域东部的伊吾,吐谷浑占有东南部。630年,唐联合西突厥等北方诸部灭了叛唐的东突厥,伊吾七城自动归降。639年,西突厥反叛,并指使以汉族居民为主的高昌加盟反唐,次年,唐又调集包括铁勒、降唐官兵在内的15万大军先攻西突厥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城北),可汗降;又击高昌,王降国灭。唐另封西突厥可汗,以控制西域北部和西部。但不久,西突厥新可汗反叛并阻挠唐在南疆的交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48年,唐再发大军南下,西突厥投降。唐册封阿史那贺鲁为所降西突厥首领,651年阿史那贺鲁反叛,唐又经过三次战役,将其彻底击溃。此时大食(阿拉伯)已占有波斯,兵逼西域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此地各国主动归唐。唐朝属地与大食临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食于661年开始向西域之中亚地区扩张,并在占领区强推伊斯兰教。751年,应中亚属国之邀,唐军大将高仙芝率安西主力及葛逻禄、拔汗那二属国兵迎战大食于怛逻斯(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塔拉兹市),“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击唐军,仙芝大败”。之后又有“安史之乱”,安西、北庭二府分精兵入关助战。唐军力量显弱,安西、北庭二府已成西疆飞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60年,吐蕃再犯西域驻防唐军。早在660-663年,青藏高原的吐蕃(音:拨)就击败了吐谷浑,占有青海及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分地区,670年大举进攻西域。那时唐蕃之争互有胜负,之后唐蕃谈和。763年,回鹘东来相助,唐军击退吐蕃。790年,吐蕃进攻北庭,虽有回鹘再救,然北庭不保。至803年,天山北路最后据点西州失陷。至808年,唐在西域最后据点、天山南路的安西城也被吐蕃攻破。自此,吐蕃直接与大食抗衡,并与之相争达半个世纪。期间,吐蕃又与回鹘军争夺今东天山南北地区。当时在漠北的回鹘汗国其一部分散居于东天山南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40年,与唐关系亲密、并有一定的臣属关系的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击溃,大部西迁,回鹘人除一部分迁入内地同汉人融合外,又分三部向南、西迁徙:一部向南进入河西走廊,成为今天的裕固族;一部至东天山南北部,主要在今天的吐鲁番和吉木萨尔地区,灭了力量更弱的吐蕃势力,到866年建立了高昌回鹘国,史称“高昌回鹘”或“伊州回鹘”;另一部最后在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中亚部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西域进入高昌回鹘国、于阗王国和喀喇汗三国鼎立时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朝末期,虽丧失了对西域的直接统治,但西域各汗国和地方政权与唐的政治联系并未间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本文执笔:李德华 李绍先;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在此省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期标题:五代、宋、辽与西域的政治关系时松时紧\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61901259273063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