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編者的話:當下,中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愈來愈受世人關注,包括她遙遠的過去。新疆發展的歷史是紛繁複雜的,要把她講清楚,是不易的,而要在不太長的篇幅中描述她的面貌、釐清她的脈絡,並能讓一般讀者瞭解和認識她,就更不易了。本網連續刊發相關係列文章,試圖讓你在一篇篇不長的文字中,瞭解她的面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隋朝統治進入西域,僅限於東部,而且時間很短。唐朝政治、軍事勢力進入西域,自630-808年,前後歷經178年。期間,唐朝一度使新疆、中亞在內的西域廣袤疆域全部納入其版圖,繼漢朝以來,再次成爲最大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隋設鄯善、且末、伊吾三郡,統有東疆部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隋朝於581年建立,結束了中國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況。但同時,又面臨統有北方草原和西域的強敵突厥汗國。隋朝不但粉碎了突厥的進攻,而且“離強合弱”,使其分化爲東西兩部,即東突厥和西突厥。前者由隋冊封,對隋稱臣。由於隋朝實力強盛,邊疆各地首領紛紛歸附。其中西域方面要求重開絲綢之路之願符合隋朝戰略利益。此時,僅次於突厥實力的吐谷渾正盤據在絲綢之路河西道及西域南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全殲吐谷渾在今青海省的主力,並以此創立了鄯善(樓蘭古城)、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前兩郡在西域。其中,鄯善郡下設顯武、濟遠二縣,且末郡下設肅寧、伏戎二縣。此時,伊吾(今哈密)城主和高昌(吐魯番)王向隋請降,但前者受西突厥控制,後者王權被推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10年,隋派大軍征討伊吾(今哈密西四堡鄉)成功,並在此城東築城,時稱新伊吾,創置伊吾郡,“以兵千餘人駐守”。同時,“謫天下罪人,配爲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此時,隋朝統治了西域的東部地區。但好景不長,隨着隋朝勢力陡然衰弱,吐谷渾和西突厥又捲土重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唐設府、州、縣、鄉、裏制,與內地等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30年,唐朝勢力開始進入西域,同年,唐朝正式招撫伊吾,並在此設置了西伊州(後改爲伊州)。此後,唐朝又先後在今新疆東部地區建立了西州和庭州。伊州州治在今哈密伊州區,主要轄今哈密市。下屬伊吾(今伊州區市、郊)、納職(今伊州區四堡鄉)、柔遠(今伊州區沁城鄉)3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西州州治在今高昌(現吐魯番市高昌區阿斯塔那遺址附近),主要管轄今吐魯番市。下屬高昌、交河(今高昌區交河古城遺址)、柳中(今鄯善縣魯克沁)、蒲昌(今鄯善縣城)、天山(今托克遜縣天山鄉)5縣。庭州州治在今吉木薩爾縣北,下轄金滿(今吉木薩爾縣)、輪臺(今烏魯木齊南郊)、蒲類(今巴里坤)、西海(今石河子市附近)4個縣。另外,今新疆東南的若羌、且末兩縣,由甘肅敦煌的沙州管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凡此州縣官吏一律由唐朝政府直接任命,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方面與內地基本相同。各州的戶口及“土貢”(土產貢品)都直接報戶部。各州設有刺史(官正四品下)1人,屬官有長史或別駕(從五品上)1人,司馬(從六品上)1人,錄事參軍和錄事各1人,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法、司兵等六曹參軍各1人。各縣有縣令1人,縣丞、主薄、縣尉各1人,分掌功、倉、戶、田、法、兵等司的事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建立都護府,管轄整個西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40年10月,唐朝設安西都護府,可查考的歷任都護、大都護(節都使)的都護,就有從喬師望到楊襲古等50任。今天的吉木薩爾縣的北庭廣場,就矗立着他們的塑像,供人憑弔。640-658年,安西都護府先後治府於交河、高昌;之後都護府又移至龜茲,管轄整個西域;到北庭大都護府設立後,只管轄天山南路至蔥嶺以西地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03年,唐朝爲進一步加強對西域的管轄,又在天山以北設置了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西域。北庭都護府大都護府(節都使)的歷任都護,可查的就有解琬到楊襲古等19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安西、北庭兩都大護府,既是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統治西域的最高軍事機構。都護是西域最高的軍事長官。兩大都護又設節度使和都知兵馬使各一人,專管當地軍事。節度使往往由都護兼任,都知兵馬使往往由副都護兼任。自714-741年,唐朝在西域先後設立磧西、安西、伊西、北庭等節度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朝在西域又設軍鎮,有龜茲、于闐、疏勒、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719年後改至焉耆)四大軍鎮。各鎮設有鎮將、鎮副各一人,也稱鎮守使。屬官有倉曹、兵曹、參軍各一人,錄事、倉曹佐和史、兵曹佐和史。北庭節度使下轄瀚海軍(駐金滿縣)、清海軍(駐清鎮軍城,今沙灣縣安集海)、天山軍(駐高昌)、伊吾軍(駐甘露川,即今巴里坤)、靜塞軍(駐西海縣,今烏魯木齊南郊)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各級軍事單位廣泛分佈於天山南北各交通要道。安西都護府屬下的軍、鎮、守捉和戍堡,按其路線又分爲南北兩道,北道以龜茲爲中心,南道以于闐爲中心,兩道匯合於疏勒。北庭都護府所屬各軍事單位分爲三道,東有伊西道,東北有回鶻道,西有碎葉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8世紀中葉,安西、北庭兩節度使統率着4.4 萬軍隊,有馬7700匹。其中,安西四鎮2.4萬,北庭節度使所屬2萬。各守捉城駐軍,多則三四千人,少則500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建立都督府、州,實行不同的地方自治管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方便管理所平定和內附的諸國、諸部,唐朝在西域廣設都督府、州,實行羈縻制,即高度自治。府、州內,承認原來部落、部族首領政治地位,保留原有的統治機構和政治制度,也不觸動原有的經濟結構。各府、州的都督、刺史都由部落原首領擔任。他們可以用原來的統治機構,按本部落的習慣進行統治所轄區域。各都督府、州的都督、刺史,除掌握民政以外,也掌握兵權,往往軍、政大權集於一身。此府、州的武裝,也是唐朝軍事力量的補充和組成部分,但在外交和軍事上需服從唐朝,平時保民安境,戰時兩大都護可憑“天子信寶”(兵符)調遣參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安西都護府,共轄22個都督府,118個州,管轄着天山以南、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北庭都護府共轄23個都督府,管轄着天山以北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西達鹹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唐與西突厥、吐蕃、吐谷渾、大食爭西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初,西突厥稱霸西域大部,但東突厥佔有西域東部的伊吾,吐谷渾佔有東南部。630年,唐聯合西突厥等北方諸部滅了叛唐的東突厥,伊吾七城自動歸降。639年,西突厥反叛,並指使以漢族居民爲主的高昌加盟反唐,次年,唐又調集包括鐵勒、降唐官兵在內的15萬大軍先攻西突厥可汗浮圖城(今吉木薩爾城北),可汗降;又擊高昌,王降國滅。唐另封西突厥可汗,以控制西域北部和西部。但不久,西突厥新可汗反叛並阻撓唐在南疆的交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48年,唐再發大軍南下,西突厥投降。唐冊封阿史那賀魯爲所降西突厥首領,651年阿史那賀魯反叛,唐又經過三次戰役,將其徹底擊潰。此時大食(阿拉伯)已佔有波斯,兵逼西域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此地各國主動歸唐。唐朝屬地與大食臨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食於661年開始向西域之中亞地區擴張,並在佔領區強推伊斯蘭教。751年,應中亞屬國之邀,唐軍大將高仙芝率安西主力及葛邏祿、拔汗那二屬國兵迎戰大食於怛邏斯(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塔拉茲市),“葛邏祿部衆叛,與大食夾擊唐軍,仙芝大敗”。之後又有“安史之亂”,安西、北庭二府分精兵入關助戰。唐軍力量顯弱,安西、北庭二府已成西疆飛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60年,吐蕃再犯西域駐防唐軍。早在660-663年,青藏高原的吐蕃(音:撥)就擊敗了吐谷渾,佔有青海及塔里木盆地東南部分地區,670年大舉進攻西域。那時唐蕃之爭互有勝負,之後唐蕃談和。763年,回鶻東來相助,唐軍擊退吐蕃。790年,吐蕃進攻北庭,雖有回鶻再救,然北庭不保。至803年,天山北路最後據點西州失陷。至808年,唐在西域最後據點、天山南路的安西城也被吐蕃攻破。自此,吐蕃直接與大食抗衡,並與之相爭達半個世紀。期間,吐蕃又與回鶻軍爭奪今東天山南北地區。當時在漠北的回鶻汗國其一部分散居於東天山南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40年,與唐關係親密、並有一定的臣屬關係的漠北迴鶻汗國被黠戛斯擊潰,大部西遷,回鶻人除一部分遷入內地同漢人融合外,又分三部向南、西遷徙:一部向南進入河西走廊,成爲今天的裕固族;一部至東天山南北部,主要在今天的吐魯番和吉木薩爾地區,滅了力量更弱的吐蕃勢力,到866年建立了高昌回鶻國,史稱“高昌回鶻”或“伊州回鶻”;另一部最後在帕米爾以西,後分布在中亞至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中亞部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西域進入高昌回鶻國、于闐王國和喀喇汗三國鼎立時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朝末期,雖喪失了對西域的直接統治,但西域各汗國和地方政權與唐的政治聯繫並未間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本文執筆:李德華 李紹先;註釋和參考資料部分在此省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期標題:五代、宋、遼與西域的政治關係時松時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6190125927306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