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约为1 cm。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里面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镫骨的底板附着在内耳的卵圆窗上。三块听小骨之间由韧带和关节衔接,组成为听骨链。鼓膜的振动可以通过听骨链传到卵圆窗,引起内耳里淋巴的振动。

鼓室的顶部有一层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颅腔隔开。某些类型的中耳炎能腐蚀、破坏这层薄骨板,侵入脑内,引起脑脓肿、脑膜炎。所以患了中耳炎要及时治疗,不能大意。鼓室有一条小管──咽鼓管从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全长约3.5~4 cm,靠近鼻咽部的开口平时闭合着,只有在吞咽、打呵欠时才开放。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鼓室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相通,因而使鼓膜内、外的气压维持平衡,这样,鼓膜才能很好地振动。鼓室内气压高,鼓膜将向外凸;鼓室内气压低,鼓膜将向内凹陷,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鼓膜的正常振动,影响声波的传导。人们乘坐飞机,当飞机上升或下降时,气压急剧降低或升高,因咽鼓管口未开,鼓室内气压相对增高或降低,就会使鼓膜外凸或内陷,因而使人感到耳痛或耳闷。此时,如果主动作吞咽动作,咽鼓管口开放,就可以平衡鼓膜内外的气压,使上述症状得到缓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