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詔安“黃金興鹹金棗"是一種消痰降氣,解酒止渴,祛風消除腹脹的佳品。早在百年之前,鹹金棗已飄洋過海,成了黃家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靈丹妙藥。

傳說,清道光年間,黃煙支出生在山區一個叫墩上的村莊。祖上三代行醫,廣結善緣。煙支自小跟隨父親一邊研讀歧黃之術,一邊攻讀詩書,二十多歲中了秀才,隔年秋天赴省參加鄉試。

一路上,雖然山路坎坷曲折,但望着路邊掛滿碩果的果林,聽着百烏婉轉吟唱,實在也是一種享受。煙支心想:"此次秋闈定要蟾宮折桂,好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煙支踩着輕鬆腳步匆匆走在趕考的路上。忽然發現有人昏倒在路邊,煙支急忙上前扶起,原來是位道士,只見他臉色蒼白,奄奄一息。煙支急忙掏出隨身攜帶的急救丹塞進那人口裏,不一會那道士長長吐了一口氣。煙支隨之搭手診脈,不覺大喫一驚,原來病者乃是沉脈之象,若不好藥及時救治,必將危及性命。然鄉試日期己近,若再耽擱,自己前程必然丟失。究竟是置病不顧,還是赴試要緊?煙支進退兩難。但細細一想,救人一命勝及七級浮屠,若見死不救,就是功名在身於心何安?煙支認爲:“誤了鄉試,他年可再考取,誤了人命,誰都回天無力。"煙支狠下決心,立即爲道人開出藥方,並親自爲之買藥煎藥。在煙支細心護理下,道士乃漸脫險境。道士得知煙支爲了救自己而耽誤了鄉試,誤了前程,心內甚是過意不去,他把自己的身世告訴煙支。原來道士也是位秀才,只是幾次鄉試未能如願,一氣之下前往峨嵋山當了道士。那道士還對煙支說:"他祖上乃是宮迋一名御醫,只因自己無心歧黃之術,因此承繼不了祖上治病救人的醫術,至今深感遺憾。"黃煙支得知道士乃是一位秀才,二人交談甚爲親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一天,道士對煙支道:"賢侄,我體己康愈,將離你遠遊,臨別無甚可謝救命之恩,只有祖上傳留下來一宮遷祕方傳授於你。此方閒時食後可養生,若遇痰厥,化氣是爲上品。此方更是專治祛風消除腹脹之靈丹妙藥,你須好好珍藏。我看你爲人善良,日後必定大發,你可將此神方用於治病救人,切莫貪利。"說完飄然而去。

再說黃煙支自結識道士後,在交談中對官場産生了厭惡情緒,漸漸淡薄名利。回家後與父親行醫治病,由於黃煙支勤於學習,苦於鑽研,又有父親指點,醫術大有長進。經他看過的病惰,一至二貼草藥即可痊癒。前來就診的人絡繹不斷。但這山區原來就是山高林密,瘴氣滋生,各種時病雜症經常發生。

有一年,鄰村出現一種怪病,大人,小孩出現腹脹不消,嘔吐不止,有許多病人上門求醫,黃煙支開出的藥方也不管用,忽然想起道士那個宮迋祕方,他叫家人上山採來金棗,配上豆蔻,丁香,肉桂等藥材,煉成藥丸。病人服下一丸,嘔吐即止,笫二丸服下,肚脹即消,連服三丸即病可解除。黃煙支大喜,發動村裏的人上山摘棗,然後配上藥料,搗煉成丸,分發給各家,使大家遠離這一疾病。自此,黃煙支名聲不但傳遍山區,就是縣城達官貴人也紛紛前來就診或購買鹹金棗,猶其是那些飄洋過海的番客(南洋客)來唐山探親要返回時,也必購買大量鹹金棗帶回南洋,一來是鹹金棗確有神奇功效,二是以禮品相贈友人,可慰大家思鄉之情。黃煙支名聲越來越大,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購買鹹金棗的人就更多了。山區已限制了黃煙支的發展,他必須走向更大的舞臺。於是黃煙支舉家搬到縣城縣前街居住,一邊繼續行醫看病,一邊開起家庭作坊,生產大批鹹金棗投放市場。自此宮迋祕方″黃金興鹹金棗"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美譽流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