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總統候選人擬減免4200萬學生貸款 卻可能拉大種族貧富差距?

  在美國,平均每個大學生在離校時會揹負大約爲3萬美元的債務。

  有28%的學生貸款借款人處於拖欠、違約狀態,而且,到2023年,這一數字預計將上升到40%。

  美國《福布斯》雜誌曾在報告中指出,有4470萬美國人共計欠下1.56萬億美元的學生貸款,這一數字已經超過美國信用卡和汽車貸款債務,成爲第二高的消費者債務類別。

  今年4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麗莎白·沃倫首次提出了她減免學生債務的計劃。本週,她又正式提出了《2019年學生貸款債務減免法案》,並揭示了更多新的細節。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該法案由衆議院多數黨黨鞭詹姆斯·克萊伯恩(James Clyburn)推出,法案將完全取消75%的借款人學生債務,另有20%的借款人學生債務可以部分獲得減免。

  相當於一年的國防預算

  目前,該計劃在選民中頗受歡迎。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和民調機構Morning Consult聯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6%的登記選民對該計劃表示支持,只有27%的選民表示反對。

  根據沃倫和克萊伯恩的提議,獲得債務減免的程度降取決於借款人最近一個納稅年度的收入。家庭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下的借款人,可免除5萬美元的學生債務(這一人羣達到4200萬人);收入在10萬-25萬美元的,可獲得部分債務減免;而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上的人,不能獲得任何減免。揹負私人貸款的學生借貸人,可以通過將私人貸款再融資到聯邦貸款中,以實現貸款減免。

  另外,Politico指出,由於該法案將取消破產法中禁止免除學生貸款的規定,所以有利於(銀行)破產時卸掉私人和聯邦學生貸款的包袱。

  根據沃倫的說法,減免貸款所需的資金將來源於對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的人每年加徵2%的稅,以及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人加徵1%的稅。

  減免貸款的過程看起來也比較簡單。按照CNBC的說法,減免貸款不需要任何文書工作,只需要通過財政部、國稅局、教育部之間實現信息共享,就可以自動推進。而從法案頒佈到完成預計需要一年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若直接減免4200萬人的學生貸款會導致財政一次性支出6400億美元,這幾乎相當於美國一年的國防預算(2018年美國國防預算爲6920億美元)。

  美國高等教育專家Mark Kantrowitz認爲,共和黨人不太可能支持該法案。“甚至在(民主黨佔多數的)衆議院通過都會有困難,因爲一些民主黨人可能會因成本而猶豫不決”。

  爲了增加在2020年大選初選中的勝算,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甚至在今年6月宣佈了更爲激進的提案,要求徹底取消美國1.6萬億美元未償還的學生貸款。

  或導致貧富差距增加9%

  取消學生債務勢必會在短期內刺激經濟。美國巴德學院利維經濟研究院2018年2月的一項研究表明,債務取消後,在創造就業的高峯期,每年約增加120萬-150萬個新工作崗位,在接下來的10年裏,失業率將降低0.22至0.36個百分點,實際GDP增加8610億至10830億美元。

  但與此同時,每年美國聯邦政府赤字與GDP的比值可能也會上升0.65至0.75個百分點。

  美國著名智庫Demos更早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免除所有的學生債(類似於桑德斯的提議),則可能會加劇種族貧富差距,將黑人與白人財富中位數差距擴大9%。這其中的原因是,白人完成大學和研究生學位課程的可能性更高,所以如果免除所有學生債,白人家庭實際上可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此外,雅虎財經專欄作家Rick Newman認爲,如果新一代學生出現,重新累積債務,取消學生債將毫無意義,所以只有大學教育真正免費,該計劃纔有意義。根據沃倫的計劃,除一次性支出6400億美元外,免費大學每年還要額外花費620億美元,或者在十年內花費1.3萬億美元,這是一大筆很大的費用。而如果將這筆錢用於資助基礎設施發展、改善教育或普及兒童保育,則可能產生更好的回報,推行也不會受到很多阻礙。

  而學費減免還將導致中產階層陷入“尷尬”。

  學費全免對於上不起大學的人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大量新生入學會影響公立大學的教學質量,所以會有更多人選擇私立學校,資金需求增加,學費和其他費用也會急劇上升。

  目前,美國私立學校的學費已經超過了通脹和收入的增速,中產階層預算非常緊張。

  Rick Newman指出,如果該計劃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可能會導致這些收入比上(私立學校)不足,比下(免費大學)有餘的家庭陷入兩難境地。

  在Rick Newman看來,該計劃還可能帶來不公平問題。對於剛畢業還帶着一身債務的學生來說,恰好趕上“債務取消計劃”自然是好的,但對於一個已經還貸5至10年,甚至已還完所有貸款的人來說,只獲得部分減免,甚至無法獲得任何減免,顯然有失公平。雖然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極度的不公會導致選民的怨憤,帶來相反的結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