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食印象,味蕾记忆——故乡藕汤

以「中国地图(吃货版)」按图索「食」,发现我的家乡湖北,给中国亿万吃货食客的第一美食印象竟然是热干面: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这当然跟我这个三代土著的湖北伢的认知是严重脱节的!

且不说毛主席赋诗的「武昌鱼」,

更不必说「遏制生态灾难」的「麻辣小龙虾」 ,

再不济古老的「沔阳三蒸」,新晋的「鸭头鸭脖」.......

都比热干面更能代表鄂菜楚味!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但是,仔细看放大版的华中地图,湖北「莲藕炖排骨」和「炸藕夹」赫然在目,我也就放心了: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莲藕炖排骨」和「炸藕夹」

【莲藕炖排骨】这道湖北家家户户都会做、爱吃的家常菜,对我来说,它就是「故乡之味」,儿时在妈妈的厨房里被刻入骨髓的「味蕾记忆」,何时何地我都百食不厌。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我不是什么遍尝四海美味的老饕深餮,如陈晓卿导演,

也不是阅尽人间烟火,食尽八方珍馐的的美食极客,如蔡澜先生,

我甚至不能自诩为「识食物者为俊杰」的资深吃货......

我的「饮食观」是:随遇而安,不挑不拣,遇荤吃荤,见素吃素。但是,我对【莲藕炖排骨】这道湖北菜,有着「蜜汁一般」的偏好。

因此,基于自身的经验,结合「考据癖」的视角,谈一下我对这道菜理解,以及后面的人文故事。

所以,说的是家常菜,论的是一方水土和一方人的故事!


二、土灶稻壳,沙罐暗火:慢煨浓汤

中餐制汤广东方言叫「煲汤」,而湖北方言叫「煨汤」【注1】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汉语方言大词典

所以,【莲藕炖排骨】在湖北方言中,其实叫做【排骨煨藕汤】,或者简称为【藕汤】。

(湖北方言属于官话区,主要是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少量的赣语,下图中的褐色都是官话区,南、北从黑龙家到云南,东、西从新疆到山东半岛,跨越几千公里都可以互通的,这是明清以来大移民的结果。)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中国方言地图

在中餐烹饪技法中,「炖、煮、熬」都不一样,「煨」这个烹饪方式跟「炖」差不多,但是,区别在火源上,「炖」是「明火」,「煨」是「暗火」。

汉字「煨」的本义是「余烬」和「热灰」【注2】: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汉语大字典

其实,湖北方言中的「煨汤」这种烹饪方法其实是:燃烧稻谷壳、锯末之类的草木灰烬煲汤。

湖北人最原生态的「煨汤」大致过程是:

1、将农家土灶的锅揭开,把一个装满食材的大粗砂罐放在灶膛中,砂罐上盖一个盘子。

2、然后用稻谷壳子把灶膛中堆满,要把罐子埋在稻谷壳中。

3、然后在谷壳中塞一张纸,点燃,把锅反过来盖住灶眼,让灶的烟筒发挥作用。

4、这时候稻谷壳燃烧完全没有明火,热量释放非常均匀、缓慢,能够燃烧七八个小时。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土灶煨汤示意图: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土灶煨汤

以前,我记得小时候的时候,我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煨藕汤,煨猪蹄,汤汁浓到沾嘴巴。

今天我用电炖紫砂锅、慢炖烧杯之类的炊具都尝试过,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土灶稻壳,砂罐暗火」「煨」出来的效果。

现在,我从来没有见过谁这种方法煨汤。因为没有农家灶了,其次,原来农田都变成工厂,也找不到稻谷壳子。

以前农家都一个仓库储存稻谷,可以把红薯、鸡蛋、芋头可以放在稻谷中,一年都不坏,稻谷不脱壳,其实可以存放几年。


三、云梦古泽,江汉平原:美景藕客

从外地坐飞机回家,如果能从飞机窗户看到地面如同血管一样的水网,像鱼鳞一样有密密麻麻的小水坑(其实是湖),我就知道飞机马上要降落,到家了。

飞机上看到是江汉水乡,是长江和汉江渐渐冲击出来的平原湿地,在古代也就是所谓的「云梦泽」: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古代的云梦泽大致范围

从古籍文献和地质学二者结合来看:碧波万顷的云梦泽,大致在唐宋时期就渐渐消失【注3】,江汉平原也就成为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

水乡沼泽当然也很适宜莲藕的种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夏天江汉水乡最常见的景色。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武汉蔡甸农村风景

二十年以前的,我家也是这样,房前屋后屋都是大片的藕田,红瓦白房掩映在湖田荷塘之间。

藕田是有着「地球之肾」的湿地系统,物种丰富多样,各种各样的叫不上名字的昆虫特别多,所以,在春夏的时候,会吸引很多不知名的美丽野鸟在藕塘中筑巢育雏。

晚上的荷塘月色,微风阵阵,带来荷花清香,蛙鼓虫鸣,雏鸟声声,响成一片,反而更增添夜的静谧!

江汉平原的夏日,到处是绝美的水乡风光!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可惜,我的家乡现在都变成了城市和工厂!

今天要欣赏这种景色,要走几十公里去比较远的郊区农田!当然,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要还原以前的湿地系统,退耕还湖的同时,也人工建成了很多湿地。

独特的「千湖之省」让湖北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注4】。

比较有名的是武汉蔡甸莲藕和孝感焦湖莲藕,焦湖莲藕从古代就是贡品,蔡甸莲藕则是新研发的藕种,今天,二者都是中国蔬菜中的「名牌」。

夏天时节,焦湖和蔡甸产的莲藕清甜爽口,味道并不比水果逊色: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皮薄粗白的孝感焦湖莲藕

这得益于云梦古泽、江汉平原淤积数千年的乌黑肥沃的沼泽河泥。

到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夕阳西下,一眼望不到边枯萎荷叶,千姿百态,仍然具有一种秃废的美感: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这个时候,藕农们也开始挖藕,挖藕一直会持续到腊月过年,赶个好价钱,有些甚至会持续到第二年的早春。

挖藕是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需要非常细心。俗话说得好:「货卖一张皮」,挖藕最重要的是不能破了卖相,要把整个莲藕从淤泥取出来,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弄断了只能当残藕卖,价钱就低得多。

那么,家里有几十亩藕田的藕农肯定自己忙不过来,会雇佣一些「挖藕客」。

中国北方有帮人收割麦子的「麦客」,而南方有帮人插秧的「秧客」,以及帮人挖莲藕的「藕客」。「秧客」男女都有,在夏天最热的「双抢」时节帮人插秧。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麦客

但「藕客」因为是重体力劳动,一般都是30-40岁的中年男性从事这个工作,有女性,但很少见。当然,今天挖藕已经用机械了,「藕客」很少见了。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藕客

我记得小时候看到的「挖藕客」,配备的标准行头是「藕锹」和「水裤」,「水裤」可能大家都知道,「挖藕专用锹」北方人应该比较少见。

如下图:「藕锹」短而宽,非常便于扒开淤泥: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我小时候嘴馋,放学之后总是跑去看藕客挖藕,手艺娴熟藕客,不但挖的藕不断,而且挖出来的泥巴像豆腐块一样摆的整整齐齐,真乃「术业专攻」。他们有时候挖断了「头藕」,就会给我吃,「头藕」水分足,微甜,很脆,比苹果还好吃。

我现在只记得,藕客总是满脸污泥,吃着简单的饭菜,因为非常耗体力,藕客的饭量惊人,记忆最深刻的是他们那粗而有力的双手。

现在我知道,他们出门在外,干着最繁重的工作,用这双手为自己的家庭和后代打拼!


四、一藕多吃:煨与炒、炸,夏脆冬粉

「藕」作为一种蔬菜,不像香菜、芹菜、芦笋等有特殊的气味,有些人甘之若饴,有些人就是天生不喜欢。

「藕」白白净净如同小儿手臂,外形讨巧,毫无异味,平和中庸,而且料理方法多样,简单处理也能美味十足。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我想只要是地球人,都应该喜欢吃藕,或者至少说藕最不可能让人讨厌的蔬菜。我从没有听说过讨厌吃藕的人。

善于吃藕的湖北人都知道,「夏藕脆,冬藕粉」——夏天的藕淀粉累积不够,煨汤不粉,只有做清炒藕片。

清炒藕片做法很简单,藕切成片,姜末炝锅,快炒片刻,加少许水,至藕片中淀粉刚刚起糊,就应该撒葱花出锅: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清炒藕片

清炒藕片其实热的没有凉的好吃,凉的非常脆,夏天就白粥是绝配!清炒藕片的秘诀就是「姜末、葱花、快炒」,如果「置冷」食用,妙不可言!

夏天脆藕做的「酸辣藕丁」也是一道吃粥神菜,我个人是百吃不厌: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夏天除了吃脆藕以外,湖北人还有吃藕带的习俗,就是还没有长出头的嫰荷杆,跟吃竹笋一个道理: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爽口清甜「酸辣藕带」,是夏天最受「酒麻木」青睐的时令小菜:

(「酒麻木」,湖北方言就是酗酒者。)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湖北人腊月会大量采购莲藕,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煨藕汤,过年招待来拜年的亲朋好友「过早」,也就是当做「早点」。「炸藕夹,卤藕」会当做招待亲朋宴席上的下酒菜。

在湖北方言中,「藕」的量词叫「连」,「一连藕」分为三个部分,如下图示意: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一连藕

三个部分各有不同的吃法:

【1】——头藕部分,比较嫩,淀粉含量较少,适合上面说的清炒。

【2】——中藕部分,比较粗,淀粉含量适中,适合做炸藕夹,炸藕夹的做法很简单,切成手掌厚的藕片,鸡蛋面粉挂糊,下热油中炸至金黄。也可以切厚一点,中间夹猪肉馅。

【3】——尾藕部分,比较长而细,湖北方言叫「梢子」,看起来比较「老」,但淀粉含量比较高,特别适合煨汤。

「排骨煨藕汤」食材易得,烹饪简单,以前「土灶稻壳粗砂罐煨藕汤」大约是七八个小时,现在电炖紫砂锅也就是三四个小时吧!

做法也超级简单,排骨或者筒子骨或者猪蹄皆可,少许油爆姜,炒香加水,放入砂罐,小火慢煨,跟着撇去浮沫,三个小时以后,将切成滚刀的藕下入汤中,再煨一两个小时左右。

好,大功告成!起锅时候,撒上黑胡椒和葱花!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这时候猪排脱骨,应该是肉轻轻一扯就掉,然后咬一口炖成粉红色的大块滚刀藕,喝一口略带藕甜味的浓汤,黑胡椒相得益彰,热力激发下,葱香徐徐扑鼻,愈加忍不住大快朵颐,呼呼落肚!

一碗过后,大汗淋漓,意犹未尽,毫不犹疑的「续碗」,鲜美浓汤解馋,粉糯莲藕顶饥。

其实,湖北人和广东人一样,将喝汤视为一种温补,所以,妈妈藕汤煨好以后,一定会电话召集全家人,嘱咐晚上早点来,煨了汤的!

在寒冬腊月,下班以后,如果我知道有妈妈煨的藕汤等着我,我回家的脚步都会加快,因为总不是吃不够妈妈煨的藕汤。


五、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荷莲小史

从目前的文献和出土文物来看,中国人培植荷花,种养莲藕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莲属(Nelumbo)植物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被子植物,曾经和恐龙一起生活在地球上,当后冰期(Ice Age)来临 ,全球气温骤降,莲属植物遭受灭顶之灾,只幸存了中国莲和美洲莲:【注5】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中国莲】和【美洲莲】分布示意图

既然亚洲的莲花叫做「中国莲」,说明中国是中国莲的原产地,有段时间以讹传讹认为中国荷花是印度传入,此谬误后来被中国学者陆续澄清【注6】。

考古学家在七千年前河姆渡地层中发现中国莲、香蒲、菱角的孢粉【注7】,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河姆渡考古报告

在大约五千年前的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碳化莲子:【注8】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诗经》《离骚》等先秦的传世文献中频繁的提到「荷花、芙蓉」:

《诗经·陈凤·泽陂》:彼泽之陂, 有蒲与荷。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九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说明先秦古人们已经开始赏荷,并赋予荷花一定的文化意义,先秦、秦汉时代莲花图样的器具和工艺品不胜枚举。

比如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同时《逸周书》则有「鱼成龙则薮泽竭,薮泽竭则莲藕掘」的记载,说明先秦中国人当时已经把莲藕当做蔬菜食用。

在秦汉时代,莲藕在湘楚吴越地区应该是很普遍的蔬菜。

比如马王堆辛追夫人的墓葬中就出土过「一碗藕片汤」,但随后瞬间化为齑粉,下图是考古学家抓拍的照片: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马王堆汉墓中的藕片

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集观赏、食用、药用为一体,备受中国人喜爱的水生植物。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中国人赋予荷莲那么多美好的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圣洁的佛法、脱俗的美女。。等等!因此,家养荷莲在中国最早培育出来,合情合理!


六、故乡一片,在吾之舌尖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被一方「故乡水土」和幼年「妈妈厨房」所「驯化」出来的「味蕾记忆」,它是如此顽固而敏感: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儿时的味蕾记忆

不论青年还是耄耋,身在他乡异国,一副「中国胃」遇到了「故乡味」,便是胜却人间无数了!

即便你是吃遍四海,食尽八方的老饕,儿时的「妈妈味」能瞬间就激活你的「味蕾记忆」,那些彷佛模糊的往事,一旦与「美食线索」联系起来立刻就变得清晰。

正如陈晓卿导演所言:我的故乡只有一片,它在我的舌尖上。

「莲藕」本为中国祥瑞符号,那么,「谈莲说藕」到最后,在此也就借用二字,恭祝各位读者看官:年年有余,好事成偶,阖家安康!

味蕾故乡——「藕」食与「莲」史

----------------------------------

参考资料

  1. 许宝华. 汉语方言大词典 [H]. 中华书局, 1999. 6678.
  2. 徐中舒. 汉语大字典[J].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2377.
  3. 谭其骧. 云梦与云梦泽[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S1):1-11.
  4. 谢晋, 韩迪, 王靖, et al. 中国莲藕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农业展望, 2017(12):42-45.
  5. 王有为, 朱玲, 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药学院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湖北武汉,. 中国荷叶资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 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 2012.
  6. 邢湘臣. (1983). 关于“莲的起源地”考证. 农业考古(2), 248-250.
  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上册)[M]. 文物出版社, 2003.220
  8. 郭德维. 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的房基遗址[J]. 考古, 1973(6):330-33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