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昨夜你修仙了吗?

大好时光,不忍浪费?这个黄金周你也熬夜了吗?

喜欢熬夜的人通常并不会把牺牲睡眠时间当做一回事,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人永远都不睡觉会发生什么

作死青年Kill'em就曾经为此发出了一个挑战,反正都是熬夜,他决定要熬个痛快。而挑战的目标是连续整整100小时不睡觉,简单计算,也就是疯玩4天4夜。

(这时候还是个活泼boy)

在这段时间内,Kill'em除了睡觉可以为所欲为,购物、玩游戏、看电视、吃东西,有大把时间可供挥霍,听着简直爽爆。并且他决定提前睡足18小时以应对这次实验,结果次日早晨,他差点没起来···

被暴力叫床后,实验正式开始。当日小哥极为兴奋,并且购买了大量功能饮料,提神饮品。同时第一天的活动内容也相对丰富,下午开始玩《使命召唤》,看电视,吃晚餐,和女友去打保龄球。当天深夜,除了眼睛布满血丝外基本都在开心中度过。

然而第二天,问题来了。Kill'em此时不得不通过散步来保持清醒,脸上表情也不像平时那么鬼畜,显得有些痛苦。走在路上的他表示自己的大脑需要休息,所以只能通过舞动四肢来刺激大脑继续活跃。说这句话的时候,小编确定他已经开始语无伦次。不过显然,他还撑得住。

为了对抗睡意他尝试了冲凉水澡、听大音量的音乐等等方式。而到了晚上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明显的不适,例如头痛欲裂。实际上此时Kill'em已经开始变得焦躁不安,逐渐失去了思考能力,一直在重复吐槽没有人陪他熬夜,甚至对已经睡觉的仓鼠都有所抱怨

等到第三天,原本看似沙雕的实验已经变得有点恐怖,因为Kill'em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或者说,你隔着屏幕都觉得他需要休息。他的整体表现为头晕、眼睛开始有强烈的灼烧感,几乎不能正常睁眼,并且他开始认为自己当时通宵玩游戏的行为非常蠢。

而等到第四天,他已经没法躺下了,因为只要平躺就可能立马陷入沉睡,他感觉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强行让自己关机。为了坚持下去,他拉着女友与他交谈,但谈话内容已经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时他本人和他的女友,都不清楚某句话想要表达什么。

这时候的Kill'em连走路都在不停的点头,站一会都有可能睡着,他在家中必须窗户大开,用寒冷减少困意。

最严重的是他出现了幻觉,并为此和女友发生了争执。Kill'em表示听到电话在响,而且感觉很清晰,犹如在耳边,但女友表示这种声音根本不存在

另外Kill'em的思考能力在实验的最后阶段也已经彻底崩溃。他想通过数独强迫自己思考然后让大脑活跃起来,但是眼睛已经无法看清纸张,只能让女友打印了加大加粗版的字体,然而他根本写不进去。

在最后挑战即将成功的时刻,他甚至已经无法估算挑战的剩余时间。 不是数学不好,而是无法使用数学。最终,Kill'em在极度痛苦中熬过了100小时,并表示非常后悔···然后死死睡了过去。

其实每个健康的人类都离不开大量睡眠,如果你能活到90岁,那么可能其中有30年是在睡梦中度过的。当然,目前科学家对于睡眠的机制并没有明确定论,同时对人类为什么要睡觉也存在多种说法。其中丹麦神经学家Nedergaard经过研究认为,大脑需要通过睡眠来清除垃圾。

科学家在实验中将染料注入到实验小鼠的脑髓液中,以观察它在大脑中的流动。而当老鼠昏迷时,染料的流动会更迅速。相比之下,小鼠清醒时,染料几乎没有流动。所以研究人员推测,大脑在日常生活中会积累各种「杂物」,它们的出现能让人们感到困倦。对此,大脑会通过一种名为glymphatic system的自我清理系统来处理掉这些杂物,而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这种系统会更加活跃,这也就是我们需要通过睡眠恢复精神的原因。当然,这也仅仅是关于睡眠众多推论中的一种。

而实际上,科学家同样也很好奇「人类到底可以多久不睡觉」这个问题,同时将这类行为或实验称为「睡眠剥夺」。早在1965年,人类就做过比Kill'em的100小时不睡觉更高强度的睡眠剥夺实验。参与者是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17岁高中生Randy Cardner,他维持了整整264小时的清醒状态,也就是11天的时间

很惊讶吧,缺乏睡眠的情况下,人竟然可以活这么久。不过尽管Cardner当初参与实验的目的其实是想证明缺乏睡眠并不会危及生命,但根据介绍,他在实验期间的情况并不乐观。Cardner同样是在修仙的第二天开始身体不适。首先眼睛无法聚焦,然后逐渐失去依靠触摸来辨别物体的能力,性格上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而变得喜怒无常,甚至开始动作失调。

而到了极限的第11天,他被要求重复做减法,从100开始不停的减去7,当进行到一半时他停止了这项运算,因为他忘了自己正在做什么。也就是说,他的短期记忆也已经出现了问题。不过幸运的是Cardner并没有因为这次实验出现严重后遗症,调节修养几个月后基本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2005年德克萨斯州的一家汽车经销商也举办了一次睡眠剥夺竞赛,只要手放在一辆汽车上,就能获得这辆汽车,但前提是只能送给那个保持清醒最久的人。其中一位24岁的参赛选手中途退出了比赛,并在之后抢夺了一把猎枪,开枪自杀。报道中称,他生前不断向人求助,因为他的头一直嗡嗡作响。

(相关纪录片图片,素材来源自fluxmagazin)

在网络中也有私下进行过实验的网友苦心告诫其他人,睡眠剥夺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Atlas WalkedAway小时候曾经尝试过和朋友坚持6天不睡觉,在最后时刻不仅感觉眼前浮现各种幻觉,甚至觉得精神和肉体分离,最后头疼难耐的他直接在沙发上睡了过去,他妈妈也紧急拨打了急救电话。

所以,我们不难总结出人类在长期睡眠剥夺后的一些反应。科普主播BRIGHT SIDE认为,修仙的第一夜很多人并不会感觉到明显的身体负担和疲惫,甚至还会有点小兴奋,原因很可能是在各种娱乐的刺激下,让人快乐的多巴胺将这种负担掩盖掉了。

不过修仙到了第二天,一些身体功能将会开始关闭。这时候身体存储的能量会越来越少,你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最糟糕的是免疫力大幅下滑,这意味着你更容易生病。像是感冒、皮肤病、恶心感都会找上门来,甚至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有问题,状态很像是喝醉了。

(素材来源自 AsapSCIENCE)

接着记忆力、视力开始下滑,甚至双眼无法直接任何较为明亮的颜色,否则会有明显的刺痛感。

最可怕的是产生幻觉,包括听觉、视觉。这种幻觉很像是MR效果,也就是混合现实。很多网友表示感觉自己明明清醒,但眼前的事物却像是在梦中。据了解这种幻觉的出现是由于缺乏睡眠中重要的REM睡眠导致的,我们很多印象深刻的梦境其实都发生在REM睡眠阶段。

所以,持续不睡觉有这么多不良反应,那如果坚持的足够久,我们会死么?答案是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死亡的提前到来,但死因不是缺乏睡眠,而是由于缺乏睡眠引发的其他身体疾病。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试图在动物身上寻找类似问题的答案,实验的对象依旧是老鼠。实验中,老鼠被放置于一个转盘中,转盘下方是水池。研究者通过监控它们的脑电波识别它们是否入睡,同时一旦发现睡着就立刻转动转盘,将其惊醒。

经过2-3周的折磨,这些实验老鼠总算解脱了,但科学家研究后认为其死因并不是缺乏睡眠,很有可能是全身代谢亢进,每天被叫醒无数次的老鼠在身体机能方面也有严重损耗。

其实从一些疾病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相似的结果,例如Fatal Familial Insomnia,也叫作致死性家族失眠症。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睡眠障碍,通常是遗传的。主要症状正是失眠,而且会逐渐恶化,随之而来的是脑部的受损逐步加重,甚至演变成精神错乱,痴呆等,最终导致死亡。而被诊断出这种症状的患者,存活平均时间仅为18个月。

当然,你也不要以为熬夜的时间短一点就不会带来身体损伤。除了变胖、变丑、脱发、长痘外,在小编看来,因睡眠不足而引发的Microsleep同样是容易引起死亡的情况。这种状态也称为微睡眠,是一种短暂睡眠或者睡意,通常只持续几分之一秒或者30秒。人们往往认为熬夜几个小时无伤大雅,但事实上,如果你不想主动提供睡眠,大脑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偷偷弥补,大脑停机的意志很有可能让你随时不由自主的陷入到了微睡眠状态,而短暂的思维空白正是导致各种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总之,稍微夸张的来说,熬夜就是在对抗自然规律,也是在玩命。所以建议大家就算是为了保住发型,也要尽量保证健康睡眠。不说了,小编先睡为敬。

参考资料:

·http://www.foxnews.com/story/2008/08/17/hands-on-hardbody-suit-settled-in-texas.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ONk48l5vY

·http://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7/08/can-staying-awake-long-really-kill/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brain-may-flush-out-toxins-during-slee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M3YZQrIWA

·https://www.livescience.com/32469-why-do-we-sleep.htm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5hTP2nNPn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ymphatic_system#Waste_clearance_during_slee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leep_depriv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ndy_Gardner_(record_holder)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