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昨夜你修仙了嗎?

大好時光,不忍浪費?這個黃金週你也熬夜了嗎?

喜歡熬夜的人通常並不會把犧牲睡眠時間當做一回事,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人永遠都不睡覺會發生什麼

作死青年Kill'em就曾經爲此發出了一個挑戰,反正都是熬夜,他決定要熬個痛快。而挑戰的目標是連續整整100小時不睡覺,簡單計算,也就是瘋玩4天4夜。

(這時候還是個活潑boy)

在這段時間內,Kill'em除了睡覺可以爲所欲爲,購物、玩遊戲、看電視、喫東西,有大把時間可供揮霍,聽着簡直爽爆。並且他決定提前睡足18小時以應對這次實驗,結果次日早晨,他差點沒起來···

被暴力叫牀後,實驗正式開始。當日小哥極爲興奮,並且購買了大量功能飲料,提神飲品。同時第一天的活動內容也相對豐富,下午開始玩《使命召喚》,看電視,喫晚餐,和女友去打保齡球。當天深夜,除了眼睛佈滿血絲外基本都在開心中度過。

然而第二天,問題來了。Kill'em此時不得不通過散步來保持清醒,臉上表情也不像平時那麼鬼畜,顯得有些痛苦。走在路上的他表示自己的大腦需要休息,所以只能通過舞動四肢來刺激大腦繼續活躍。說這句話的時候,小編確定他已經開始語無倫次。不過顯然,他還撐得住。

爲了對抗睡意他嘗試了沖涼水澡、聽大音量的音樂等等方式。而到了晚上他的身體也開始出現明顯的不適,例如頭痛欲裂。實際上此時Kill'em已經開始變得焦躁不安,逐漸失去了思考能力,一直在重複吐槽沒有人陪他熬夜,甚至對已經睡覺的倉鼠都有所抱怨

等到第三天,原本看似沙雕的實驗已經變得有點恐怖,因爲Kill'em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差,或者說,你隔着屏幕都覺得他需要休息。他的整體表現爲頭暈、眼睛開始有強烈的灼燒感,幾乎不能正常睜眼,並且他開始認爲自己當時通宵玩遊戲的行爲非常蠢。

而等到第四天,他已經沒法躺下了,因爲只要平躺就可能立馬陷入沉睡,他感覺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強行讓自己關機。爲了堅持下去,他拉着女友與他交談,但談話內容已經前言不搭後語,甚至有時他本人和他的女友,都不清楚某句話想要表達什麼。

這時候的Kill'em連走路都在不停的點頭,站一會都有可能睡着,他在家中必須窗戶大開,用寒冷減少睏意。

最嚴重的是他出現了幻覺,併爲此和女友發生了爭執。Kill'em表示聽到電話在響,而且感覺很清晰,猶如在耳邊,但女友表示這種聲音根本不存在

另外Kill'em的思考能力在實驗的最後階段也已經徹底崩潰。他想通過數獨強迫自己思考然後讓大腦活躍起來,但是眼睛已經無法看清紙張,只能讓女友打印了加大加粗版的字體,然而他根本寫不進去。

在最後挑戰即將成功的時刻,他甚至已經無法估算挑戰的剩餘時間。 不是數學不好,而是無法使用數學。最終,Kill'em在極度痛苦中熬過了100小時,並表示非常後悔···然後死死睡了過去。

其實每個健康的人類都離不開大量睡眠,如果你能活到90歲,那麼可能其中有30年是在睡夢中度過的。當然,目前科學家對於睡眠的機制並沒有明確定論,同時對人類爲什麼要睡覺也存在多種說法。其中丹麥神經學家Nedergaard經過研究認爲,大腦需要通過睡眠來清除垃圾。

科學家在實驗中將染料注入到實驗小鼠的腦髓液中,以觀察它在大腦中的流動。而當老鼠昏迷時,染料的流動會更迅速。相比之下,小鼠清醒時,染料幾乎沒有流動。所以研究人員推測,大腦在日常生活中會積累各種「雜物」,它們的出現能讓人們感到睏倦。對此,大腦會通過一種名爲glymphatic system的自我清理系統來處理掉這些雜物,而當我們進入睡眠狀態時,這種系統會更加活躍,這也就是我們需要通過睡眠恢復精神的原因。當然,這也僅僅是關於睡眠衆多推論中的一種。

而實際上,科學家同樣也很好奇「人類到底可以多久不睡覺」這個問題,同時將這類行爲或實驗稱爲「睡眠剝奪」。早在1965年,人類就做過比Kill'em的100小時不睡覺更高強度的睡眠剝奪實驗。參與者是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17歲高中生Randy Cardner,他維持了整整264小時的清醒狀態,也就是11天的時間

很驚訝吧,缺乏睡眠的情況下,人竟然可以活這麼久。不過儘管Cardner當初參與實驗的目的其實是想證明缺乏睡眠並不會危及生命,但根據介紹,他在實驗期間的情況並不樂觀。Cardner同樣是在修仙的第二天開始身體不適。首先眼睛無法聚焦,然後逐漸失去依靠觸摸來辨別物體的能力,性格上隨着實驗時間的延長而變得喜怒無常,甚至開始動作失調。

而到了極限的第11天,他被要求重複做減法,從100開始不停的減去7,當進行到一半時他停止了這項運算,因爲他忘了自己正在做什麼。也就是說,他的短期記憶也已經出現了問題。不過幸運的是Cardner並沒有因爲這次實驗出現嚴重後遺症,調節修養幾個月後基本回歸到了正常的生活狀態。

但也並非所有人都這麼幸運。2005年德克薩斯州的一家汽車經銷商也舉辦了一次睡眠剝奪競賽,只要手放在一輛汽車上,就能獲得這輛汽車,但前提是隻能送給那個保持清醒最久的人。其中一位24歲的參賽選手中途退出了比賽,並在之後搶奪了一把獵槍,開槍自殺。報道中稱,他生前不斷向人求助,因爲他的頭一直嗡嗡作響。

(相關紀錄片圖片,素材來源自fluxmagazin)

在網絡中也有私下進行過實驗的網友苦心告誡其他人,睡眠剝奪並不是一件好玩的事。Atlas WalkedAway小時候曾經嘗試過和朋友堅持6天不睡覺,在最後時刻不僅感覺眼前浮現各種幻覺,甚至覺得精神和肉體分離,最後頭疼難耐的他直接在沙發上睡了過去,他媽媽也緊急撥打了急救電話。

所以,我們不難總結出人類在長期睡眠剝奪後的一些反應。科普主播BRIGHT SIDE認爲,修仙的第一夜很多人並不會感覺到明顯的身體負擔和疲憊,甚至還會有點小興奮,原因很可能是在各種娛樂的刺激下,讓人快樂的多巴胺將這種負擔掩蓋掉了。

不過修仙到了第二天,一些身體功能將會開始關閉。這時候身體存儲的能量會越來越少,你的臉色逐漸變得蒼白。最糟糕的是免疫力大幅下滑,這意味着你更容易生病。像是感冒、皮膚病、噁心感都會找上門來,甚至語言表達能力開始有問題,狀態很像是喝醉了。

(素材來源自 AsapSCIENCE)

接着記憶力、視力開始下滑,甚至雙眼無法直接任何較爲明亮的顏色,否則會有明顯的刺痛感。

最可怕的是產生幻覺,包括聽覺、視覺。這種幻覺很像是MR效果,也就是混合現實。很多網友表示感覺自己明明清醒,但眼前的事物卻像是在夢中。據瞭解這種幻覺的出現是由於缺乏睡眠中重要的REM睡眠導致的,我們很多印象深刻的夢境其實都發生在REM睡眠階段。

所以,持續不睡覺有這麼多不良反應,那如果堅持的足夠久,我們會死麼?答案是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死亡的提前到來,但死因不是缺乏睡眠,而是由於缺乏睡眠引發的其他身體疾病。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試圖在動物身上尋找類似問題的答案,實驗的對象依舊是老鼠。實驗中,老鼠被放置於一個轉盤中,轉盤下方是水池。研究者通過監控它們的腦電波識別它們是否入睡,同時一旦發現睡着就立刻轉動轉盤,將其驚醒。

經過2-3周的折磨,這些實驗老鼠總算解脫了,但科學家研究後認爲其死因並不是缺乏睡眠,很有可能是全身代謝亢進,每天被叫醒無數次的老鼠在身體機能方面也有嚴重損耗。

其實從一些疾病中我們也可以瞭解到相似的結果,例如Fatal Familial Insomnia,也叫作致死性家族失眠症。這是一種極爲罕見的睡眠障礙,通常是遺傳的。主要症狀正是失眠,而且會逐漸惡化,隨之而來的是腦部的受損逐步加重,甚至演變成精神錯亂,癡呆等,最終導致死亡。而被診斷出這種症狀的患者,存活平均時間僅爲18個月。

當然,你也不要以爲熬夜的時間短一點就不會帶來身體損傷。除了變胖、變醜、脫髮、長痘外,在小編看來,因睡眠不足而引發的Microsleep同樣是容易引起死亡的情況。這種狀態也稱爲微睡眠,是一種短暫睡眠或者睡意,通常只持續幾分之一秒或者30秒。人們往往認爲熬夜幾個小時無傷大雅,但事實上,如果你不想主動提供睡眠,大腦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偷偷彌補,大腦停機的意志很有可能讓你隨時不由自主的陷入到了微睡眠狀態,而短暫的思維空白正是導致各種交通事故的罪魁禍首。

總之,稍微誇張的來說,熬夜就是在對抗自然規律,也是在玩命。所以建議大家就算是爲了保住髮型,也要儘量保證健康睡眠。不說了,小編先睡爲敬。

參考資料:

·http://www.foxnews.com/story/2008/08/17/hands-on-hardbody-suit-settled-in-texas.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ONk48l5vY

·http://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7/08/can-staying-awake-long-really-kill/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brain-may-flush-out-toxins-during-slee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M3YZQrIWA

·https://www.livescience.com/32469-why-do-we-sleep.htm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5hTP2nNPn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ymphatic_system#Waste_clearance_during_slee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leep_depriv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ndy_Gardner_(record_holder)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