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fbL557arDSD\"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4\" alt=\"紅軍恩情我們永遠忘不了\"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26日,正值涼山彝族火把節,彝族羣衆在冕寧紅軍廣場載歌載舞。\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fbLOGxOYz7o\"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84\" alt=\"紅軍恩情我們永遠忘不了\"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小金縣達維鎮紅軍會師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fbLgDzJ8wdB\"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51\" alt=\"紅軍恩情我們永遠忘不了\"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26日,長征幹部學院的學員們體驗了一段紅軍翻越夢筆山的山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5月23日,順利通過冕寧彝區的紅軍先遣部隊向大渡河疾進,現石棉縣境內的擦羅彝族鄉楠椏村是中央紅軍當年經過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6日下午,“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組A組進入雅安市石棉縣境內。高山峽谷間,記者一行來到楠椏村,尋訪紅軍當年從這裏經過留下的軍民魚水情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軍民情誼深“真捨不得他們離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地人告訴我們,擦羅,在彝語中是“放牧羊羣的地方”。從楠椏河河谷順着陡峭盤旋的山路而上,楠椏村地處山埡間。站在村口,石棉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洪指着左側說,這就是紅軍來的方向,順着村口的羊腸小道一直通往安順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楠椏村75歲村民任明才,小時候經常聽鄰居葉奶奶講述當年紅軍的故事。1935年5月23日,紅軍大部隊過村子的時候,每人背上還揹着兩雙草藤編的草鞋。“到村上後,有的在青槓樹下住,有的在屋檐下面住,不打擾我們老百姓。”站在當年紅軍拴馬的大青槓樹下,任明才向記者講起從葉奶奶那裏聽來的紅軍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紅軍進村後就向村裏人宣傳,“紅軍和窮人是一家”“紅軍不打窮人,只打土豪,分糧分田”。任明才說,葉奶奶和村裏其他老年人看到紅軍與國民黨的部隊不同,就傳話給山上躲起來的人,村裏人才陸續從山上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青槓樹仍在,遮天蔽日,繼續爲當地人遮陽擋雨。紅軍在擦羅住了一天一夜,繼續向安順場挺進。“他們走時,真捨不得他們離開”,任明才說,葉奶奶每次講紅軍故事,最後總要這樣感嘆一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裏的龍桂芳老人已經90多歲,紅軍經過村上時才8歲,她親眼看到了紅軍。在她和她父輩的印象中,對於紅軍來村裏的印象非常深刻。“紅軍戰士自己在兩棵樹之間牽起繩子,支起吊鍋做飯,沒有樹的地方,就在地下挖個地竈來生火做飯,非常親切。”龍桂芳告訴記者,這一幕,她一直記在了心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開倉放糧“不少羣衆第一次喫上大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進擦羅鄉老街後面的一處空地,劉洪告訴記者,這裏是當年紅軍開倉放糧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地人顯然都熟知這一故事,看到記者一行前來採訪,村民們都紛紛從家裏出來,圍着記者一行,回憶當年從父輩口中聽來的故事,有的還給記者指出,當年糧倉所在的具體位置,以及糧倉前面石柱子所在的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在擦羅有川軍軍閥劉文輝部隊的一個軍糧站。劉洪介紹,“軍糧站裏存放的大米,是從西昌運來專門供應劉文輝駐康定的隊伍的。當時糧站裏存有四千餘包大米。紅軍進入擦羅後,除了將其中一部分留作軍糧補充部隊外,將剩下的糧食分給了當地貧苦百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開糧倉分大米,方圓二三十里的彝漢羣衆都領到了大米。劉洪說:“不少羣衆第一次喫上大米,有的人還把分得的大米存放到過年過節才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擦羅鄉的黃家碉樓,是目前該鄉現存的唯一一座碉樓,距今已有140多年曆史,當年紅軍在擦羅鄉轉運軍米曾在碉樓內儲糧。現年72歲的村民黃仁春告訴記者:“當年紅軍開倉放糧後,我爸爸就從老街揹回糧食來給家人喫,紅軍的恩情,我們永遠忘不了。我告訴兒孫們,一定要好好保護這座碉樓,這是歷史的見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送走紅軍,擦羅鄉親都依依不捨。黃仁春的父親和村民們一起,主動幫助紅軍把軍糧背到安順場,目送紅軍離開。\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1385238089569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