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錦思郎(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名著《西遊記》成功地塑造了漫天仙佛以及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但從本質上講,仙佛們都是一些有名有姓,且真實存在有據可考的人,他們的傳奇經歷經過了藝術加工,身份也隨之昇華了而已,所以他們故事的真實性至少也有十分之一;而鬼神則是些有心卻無良的人裝神弄鬼,無中生有出來的產物,他們的故事能有萬分之一的真實性就不錯了。加上有些人刻意混淆了鬼神和仙佛們的概念,才讓我們分不清楚。

而十分之一和萬分之一的區別,並不是所謂的五十步笑百步,而是他們之間差了一千倍。

在中國的鬼神文化裏,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態度,那就是孔子所曰的那句:“敬,而遠之。”說白了就是禮貌點的嫌棄。而那點僅有的禮貌,也完全是因爲孔老夫子個人修養的緣故,所以,他對於鬼神的態度就是“遠之”,就是嫌棄。

那麼,對於仙人的態度呢?孔子就有曾拜李耳爲師的經歷,而李耳就是西遊神話故事裏的太上老君。

然而,我們看事物是要透過表面看本質的,在古時候,其實中國大多數人也都是跟孔子一樣,對鬼神敬而遠之的,那麼,我們拜的、供奉的又是什麼呢?有句大家都熟悉的話“皇天在上,后土爲證”,沒錯,就是皇天后土,就是乾天坤地。

不敬鬼神,只認天地。這一點,是不是和西遊記裏的鎮元大仙,那個和孫悟空結拜的地仙之祖的理念不謀而合了呢?

所以,在中國原本的文化裏,根本就是沒有鬼神的,能讓我們敬畏的,只有天地萬物,只有宇宙蒼穹。而研究天地之間奧祕的,併成功掌握其運行規律的人就可以被稱爲仙(賢)人。

所以,他們這些被稱爲仙(賢)的人,其實就是一羣徹徹底底的唯物主義者,因爲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參悟了天地的玄妙,他們有些人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足以和天地融爲一體(與天地齊壽),與自然平起平坐(無分貴賤,衆生平等),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敬拜和供奉虛無縹緲的鬼神呢?

在西遊世界裏,鎮元子曾經上天,去元始天尊那裏講“混元道果”,這種務實的,學術性的研究成果的講座,也是一種對待科學那種無私且純粹的態度。

對於鎮元子這個人物的解讀,讀者們歷來是褒貶不一,最大的爭議就是他的地位究竟是什麼級別?

當孫悟空還是唐僧手下一個打手的時候,這時候的齊天大聖充其量是佛教的一個試用期的實習工,離上靈山轉正還遠着呢。而觀音當時則是個雷音寺集團分公司紫竹林的總經理,當觀音表示要對鎮元子禮讓三分並救活人蔘果樹的時候,鎮元子卻和只有“馬仔”身份的孫悟空拜了把子。

這個時候這樣做,看起來確實有點有失身份,但當我們看到結尾是,你會發現,孫悟空是成了佛的,地位和名字都排在了觀音前面,恰壓了觀音一頭,是否足以證明鎮元子的未卜先知呢?

我們知道鎮元子的本事其實是很大的,一招袖裏乾坤就可把孫悟空生擒,這足以和太上老君的金剛鐲(紫金葫蘆和玉淨瓶),如來的五指山,彌勒佛的金鐃齊名的。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名師本該出高徒啊。以清風明月來說,年齡都是一千多歲的小道童,卻依舊沒機會跟着師父上天開茶話會,包括後來那個有力量的小仙,用龍皮七星鞭打孫悟空的時候,也基本沒對孫悟空造成傷害。

如果細算年齡,孫悟空那時候最多也就九百多歲,比最小的明月還小兩百多年呢。就算是孫悟空天生地長,日久成精的靈猴,但跟着菩提祖師真正的學藝,也就三年時間,加上在五行山坐了五百年牢(修爲爲何沒有荒廢),這戰鬥力和自幼就跟着鎮元子修行的清風明月相比,那也不能太BUG了。

或許真相應該是這樣的,鎮元子的徒弟或許都是理科類的“讀書人”,打架的本事則屬於“戰五渣”。

值得一提的是,唐僧肉能長生的傳說,其實是在五莊觀以後纔有的,雖然我認爲唐僧在嬰兒期的血肉也有長生功效,他被他娘咬下來的小腳趾就是長生不死藥,可他本人卻還是有生老病死。直到經過五莊觀時喫了草還丹,他的身體才被徹底的改造成終極長生肉。

鎮元子被稱爲地仙之祖,也是唐僧遇到的真正有本事的大人物,可惜的是,唐僧沒辦法留在五莊觀學習本事。放到現在,鎮元大仙身份應該是名“科學家”,而不是一名“教育家”。唐僧想要普度衆生,求取三藏真經,還得去靈山找那個慈悲爲懷、人稱大日如來的雷音之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