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敢教日月换新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上杭县旧县镇新坊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0d1e5e552b64d63807e42777de69147\" img_width=\"1382\" img_height=\"900\" alt=\"敢教日月换新天———上杭县旧县镇新坊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邓六金故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新坊村位于上杭县旧县镇东南部,地处旧白公路中段,距旧县集镇及205国道10公里,与白砂镇下早康村相接,距白砂集镇及308省道13公里。2018年底全村有365户1451人,有耕地面积780亩,山林面积13650亩(其中有毛竹林面积约3000亩,木材资源3万立方米左右,毛竹约100万根),共有小康、刘连、横段、茶子岗等4个自然村。新坊村是上杭县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也是已故老红军邓六金大姐的出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有78人参加革命,其中烈士49人。解放后,该村有35人被评为革命烈士(其中2名女烈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土地革命时期,新坊村有124户803人,是旧县较大的村庄。1929年以前,这里全村贫苦农民皆无田无地,一年到头都靠租种地主的田地过日子。在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下,群众生活痛苦不堪。许多人经不起高利贷盘剥,只好卖儿卖女,如邓六金的生父就被迫把邓六金姐妹几人卖给别人做童养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6月7日(农历五月初)解放白砂,成立了红色政权。接着部分红四军从白砂向旧县进发。农历五月初四,地方党组织丘棣华、邓长应、陈丹成等领导新坊、河东、河西、龙溪、扁山、铁东等村农民起来暴动。暴动队立即镇压了邓立贤等土豪,把东西分给贫苦农民。红军进村后,大力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号召全村劳苦大众起来闹革命。于是乡里、村里很快组织了农民协会、赤卫队、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邓仁先、邓美音、邓友成等28人最先参加赤卫队,邓仁先担任赤卫队长,李先安担任少先队长,陈寿标担任儿童团长。当时,共产党员傅才秀第一个进村积极宣传红军主张、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男男女女起来闹革命;邓六金第一个带头剪掉辫子,参加了少先队,工作很积极,不久由傅才秀介绍加入共产党,跟她一同入党的还有黄福香等人。之后,邓六金先后担任区宣传干事、县妇女部长、省妇女部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后在国务院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新坊村暴动后,开展了打土豪、杀猪分谷子斗争。不久,成立乡苏维埃政府,邓仁寿、丁贵林等担任过新坊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29年12月成立了新坊乡党支部,邓高赠、邓志和都担任过党支部书记。新坊人民在乡党支部和乡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积极投入分田斗争,全村平均每人分得3担多谷田(约1亩),从此,人民群众成了土地的主人,更加积极地投入热火朝天的苏区建设,积极支援前线,支援革命战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为了更好地保卫红色政权,支援革命战争,新坊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扩大红军的热潮,把大批的青壮年源源不断地送到红军部队中去。在“扩红”运动中,涌现了许多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争当红军,党团员、区乡干部带头当红军的感人事例。当时《红色中华》报道:“旧县新坊乡李永书,当了解到当时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准备扩大红军时,便带领着儿子一同加入红军。新坊邓五妹,为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鼓励自已的丈夫当红军去”。邓六金和大姐邓来金、四姐邓凤金3人都参加了革命,邓来金很早为革命牺牲,邓凤金担任连城县委妇女部长,出席了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她们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称邓六金三姐妹是闽西革命“土窝窝里飞出了三只金凤凰”。年纪最轻的李长林15岁就响应“扩红”号召,主动报名当红军。当时全村共有24人当红军,其中有4户兄弟当红军,即:李先安和他的弟弟,林妹子兄弟俩,李先芳兄弟俩和李松喜、李松裕兄弟俩;有1户夫妻当红军即李长森、秋莲子夫妇;有5名妇女当红军即黄永秀、简娣子、严秋兰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9fc68d79e784307966537c7dde7e1b6\" img_width=\"1289\" img_height=\"941\" alt=\"敢教日月换新天———上杭县旧县镇新坊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新坊村貌\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由于“左”的路线的影响,闽西苏区工作一度受到严重挫折。1933年4月,各地盲目贯彻“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指示,把县、区、乡赤卫队、少先队等地方武装整排整连地编入正规红军中,拉到前线去进行所谓“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消耗战,结果地方武装力量削弱,不少乡村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盘踞在上杭县城的匪军钟绍葵部,勾结广东军阀陈济棠部进攻县苏机关驻地白砂,上杭县委、县苏机关被迫撤离到新坊石院坑。同年五六月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和广东军进攻杭永岩苏区。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入侵白砂后又继续袭击坪上、福村、早康、新坊、扁山等地,上杭县委、县苏机关又撤至旧县,广大工农群众饱受摧残和屠杀,流离失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是,新坊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努力生产,积极支援红军、支援前线。他们组织慰劳队、洗衣队、担架队为红军服务,为前线服务。赤卫队、少先队平时除生产外,还担负站岗放哨,实行赤色戒严等任务,战时配合红军作战、送粮、送弹药、运送伤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邓六金任福建省委妇女部长后,带着扩红任务回到家乡,因她的宣传工作深入人心,不到半个月便超额完成了扩红100名的任务,得到中央表彰。村里群众唱着山歌夸赞:“妇女部长邓六金,响应号召当红军,勇敢杀敌反围剿,工农群众得太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5年五六月间,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兰田、铁场、白玉、新坊、横段等乡村被确定为岩下山游击根据地,并逐步恢复了共产党的秘密活动。为了更好地沟通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筹集粮食、药品等物资接济游击队,当时在铁场设立了交通站。通过交通站,党支部可以随时与兰田、横段、新坊、白玉等乡村党的秘密组织联系,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采取隐蔽灵活的抗敌策略坚持革命斗争,例如当上杭保安十四团骚扰乡村时,党支部通知他们让群众打起“白旗”表示“欢迎”,以此方式向游击队暗示有敌情,同时秘密党组织的骨干可以立即带着文件上山,向游击队及时通报情况。因此,常常使敌人扑空,使人民群众少受摧残,从而有力地保护了游击队,保护了党的有生力量。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新坊李春珠、李长发等接头户,利用上山砍柴、挖笋、生产土纸等时机,热心支持岩下山红军游击队。后新坊人民为了源源不断地接济红军游击队,大家想方设法,有的群众上山砍柴时在竹扛里装上食盐或火柴、米酒、肉带到山上支持游击队,有的利用赴墟机会为红军游击队购买物资。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新坊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为红军游击队送米、送菜、送情报,帮岩下山红军游击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多次“清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然而,新坊人民对红军游击队的支持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仇恨,对新坊人民进行了各种摧残。如接头户李春珠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到上杭县城关押受刑,用大石块压他的胸部、腹部,逼他供出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地点和人员情况,但他视死如归、守口如瓶,始终没有说出红军游击队的秘密。李长发也是红军游击队的可靠接头户,同样遭到敌人的残杀。岩豆、李玉美等3人也遭到反动派杀害。当时在苏维埃时期自由结婚的不少夫妻也被迫退婚、解婚。人民群众被逼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国难当头,民族矛盾上升,国共和谈成功,闽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对新坊人民的摧残迫害才稍有收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48年10月,活跃在岩永杭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支队给新坊人民带来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喜讯,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感到,跟着共产党终究会胜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个小山村,就有20%的男女青壮年参加革命,奔赴前线,其中,49人为革命壮烈牺牲,有名有姓的在册烈士35人,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仅17岁,31岁以下的31人;涌现出了邓六金姐妹、李永书父子和邓五妹等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改革开放前,新坊村也像绝大多数革命老区村一样,地处山旮旯里,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过了一山又一山,磨破肩头磨烂衫,一担化肥一担汗,汽车何时进我山”,这首山歌就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级党和政府时刻挂念着老区经济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很多倾斜扶持。村里群众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山搞山地综合开发,下田搞多种生产种植,有的也外出经商办企业。竹山是新坊村的优势资源,连年实施护竹、复垦土地2000多亩,还发展烤烟、黄花梨等种植项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011年以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新坊村得到翻天复地的变化,新建农民公园1千多平方米,村民有了公共的活动场所。省国资委援建三农服务中心大楼一幢,新修硬化农村公路约11公里,新建改造人饮工程3处,新增清水池等,电信移动住宅全面覆盖,新增全村亮化工程,使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得到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近几年,新坊村先后被市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织”和“文明村”,镇党委政府授予“目标管理先进村”“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2018 年,全村主干道实现白改黑,并重新优化全村人饮工程,保障农村人饮安全。同时,按龙岩市美丽乡村计划,充分利用有限的宅基地,引导村民合理使用宅基地建设,户户建起了新楼房,上级政府还帮助村民对房屋进行了统一的立面外墙装修,使新坊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到2018年底,人均收入达到9560元,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数倍提高。(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李荣生、赖兰芳整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摘自《红色文化周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428625677124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