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敢教日月換新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上杭縣舊縣鎮新坊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0d1e5e552b64d63807e42777de69147\" img_width=\"1382\" img_height=\"900\" alt=\"敢教日月換新天———上杭縣舊縣鎮新坊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鄧六金故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新坊村位於上杭縣舊縣鎮東南部,地處舊白公路中段,距舊縣集鎮及205國道10公里,與白砂鎮下早康村相接,距白砂集鎮及308省道13公里。2018年底全村有365戶1451人,有耕地面積780畝,山林面積13650畝(其中有毛竹林面積約3000畝,木材資源3萬立方米左右,毛竹約100萬根),共有小康、劉連、橫段、茶子崗等4個自然村。新坊村是上杭縣著名的革命基點村,也是已故老紅軍鄧六金大姐的出生地,在革命戰爭年代有78人蔘加革命,其中烈士49人。解放後,該村有35人被評爲革命烈士(其中2名女烈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土地革命時期,新坊村有124戶803人,是舊縣較大的村莊。1929年以前,這裏全村貧苦農民皆無田無地,一年到頭都靠租種地主的田地過日子。在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下,羣衆生活痛苦不堪。許多人經不起高利貸盤剝,只好賣兒賣女,如鄧六金的生父就被迫把鄧六金姐妹幾人賣給別人做童養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第二次入閩。6月7日(農曆五月初)解放白砂,成立了紅色政權。接着部分紅四軍從白砂向舊縣進發。農曆五月初四,地方黨組織丘棣華、鄧長應、陳丹成等領導新坊、河東、河西、龍溪、扁山、鐵東等村農民起來暴動。暴動隊立即鎮壓了鄧立賢等土豪,把東西分給貧苦農民。紅軍進村後,大力宣傳打土豪分田地,號召全村勞苦大衆起來鬧革命。於是鄉里、村裏很快組織了農民協會、赤衛隊、婦女會、少先隊、兒童團。鄧仁先、鄧美音、鄧友成等28人最先參加赤衛隊,鄧仁先擔任赤衛隊長,李先安擔任少先隊長,陳壽標擔任兒童團長。當時,共產黨員傅才秀第一個進村積極宣傳紅軍主張、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男男女女起來鬧革命;鄧六金第一個帶頭剪掉辮子,參加了少先隊,工作很積極,不久由傅才秀介紹加入共產黨,跟她一同入黨的還有黃福香等人。之後,鄧六金先後擔任區宣傳幹事、縣婦女部長、省婦女部長等職,1934年10月參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解放後在國務院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新坊村暴動後,開展了打土豪、殺豬分穀子鬥爭。不久,成立鄉蘇維埃政府,鄧仁壽、丁貴林等擔任過新坊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29年12月成立了新坊鄉黨支部,鄧高贈、鄧志和都擔任過黨支部書記。新坊人民在鄉黨支部和鄉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積極投入分田鬥爭,全村平均每人分得3擔多谷田(約1畝),從此,人民羣衆成了土地的主人,更加積極地投入熱火朝天的蘇區建設,積極支援前線,支援革命戰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爲了更好地保衛紅色政權,支援革命戰爭,新坊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擴大紅軍的熱潮,把大批的青壯年源源不斷地送到紅軍部隊中去。在“擴紅”運動中,湧現了許多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爭當紅軍,黨團員、區鄉幹部帶頭當紅軍的感人事例。當時《紅色中華》報道:“舊縣新坊鄉李永書,當了解到當時戰爭環境的緊張和準備擴大紅軍時,便帶領着兒子一同加入紅軍。新坊鄧五妹,爲了蘇維埃政權的鞏固,鼓勵自已的丈夫當紅軍去”。鄧六金和大姐鄧來金、四姐鄧鳳金3人都參加了革命,鄧來金很早爲革命犧牲,鄧鳳金擔任連城縣委婦女部長,出席了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她們爲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稱鄧六金三姐妹是閩西革命“土窩窩裏飛出了三隻金鳳凰”。年紀最輕的李長林15歲就響應“擴紅”號召,主動報名當紅軍。當時全村共有24人當紅軍,其中有4戶兄弟當紅軍,即:李先安和他的弟弟,林妹子兄弟倆,李先芳兄弟倆和李松喜、李松裕兄弟倆;有1戶夫妻當紅軍即李長森、秋蓮子夫婦;有5名婦女當紅軍即黃永秀、簡娣子、嚴秋蘭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9fc68d79e784307966537c7dde7e1b6\" img_width=\"1289\" img_height=\"941\" alt=\"敢教日月換新天———上杭縣舊縣鎮新坊村\"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新坊村貌\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由於“左”的路線的影響,閩西蘇區工作一度受到嚴重挫折。1933年4月,各地盲目貫徹“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指示,把縣、區、鄉赤衛隊、少先隊等地方武裝整排整連地編入正規紅軍中,拉到前線去進行所謂“拒敵於國門之外”的消耗戰,結果地方武裝力量削弱,不少鄉村給敵人以可乘之機。盤踞在上杭縣城的匪軍鍾紹葵部,勾結廣東軍閥陳濟棠部進攻縣蘇機關駐地白砂,上杭縣委、縣蘇機關被迫撤離到新坊石院坑。同年五六月間,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和廣東軍進攻杭永巖蘇區。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入侵白砂後又繼續襲擊坪上、福村、早康、新坊、扁山等地,上杭縣委、縣蘇機關又撤至舊縣,廣大工農羣衆飽受摧殘和屠殺,流離失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是,新坊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努力生產,積極支援紅軍、支援前線。他們組織慰勞隊、洗衣隊、擔架隊爲紅軍服務,爲前線服務。赤衛隊、少先隊平時除生產外,還擔負站崗放哨,實行赤色戒嚴等任務,戰時配合紅軍作戰、送糧、送彈藥、運送傷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鄧六金任福建省委婦女部長後,帶着擴紅任務回到家鄉,因她的宣傳工作深入人心,不到半個月便超額完成了擴紅100名的任務,得到中央表彰。村裏羣衆唱着山歌誇讚:“婦女部長鄧六金,響應號召當紅軍,勇敢殺敵反圍剿,工農羣衆得太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5年五六月間,根據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蘭田、鐵場、白玉、新坊、橫段等鄉村被確定爲巖下山遊擊根據地,並逐步恢復了共產黨的祕密活動。爲了更好地溝通游擊隊與人民羣衆的聯繫,籌集糧食、藥品等物資接濟游擊隊,當時在鐵場設立了交通站。通過交通站,黨支部可以隨時與蘭田、橫段、新坊、白玉等鄉村黨的祕密組織聯繫,領導廣大人民羣衆採取隱蔽靈活的抗敵策略堅持革命鬥爭,例如當上杭保安十四團騷擾鄉村時,黨支部通知他們讓羣衆打起“白旗”表示“歡迎”,以此方式向游擊隊暗示有敵情,同時祕密黨組織的骨幹可以立即帶着文件上山,向游擊隊及時通報情況。因此,常常使敵人撲空,使人民羣衆少受摧殘,從而有力地保護了游擊隊,保護了黨的有生力量。在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中,新坊李春珠、李長髮等接頭戶,利用上山砍柴、挖筍、生產土紙等時機,熱心支持巖下山紅軍游擊隊。後新坊人民爲了源源不斷地接濟紅軍游擊隊,大家想方設法,有的羣衆上山砍柴時在竹扛裏裝上食鹽或火柴、米酒、肉帶到山上支持游擊隊,有的利用赴墟機會爲紅軍游擊隊購買物資。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中,新坊人民冒着生命危險千方百計地爲紅軍游擊隊送米、送菜、送情報,幫巖下山紅軍游擊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戰勝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多次“清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然而,新坊人民對紅軍游擊隊的支持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極端仇恨,對新坊人民進行了各種摧殘。如接頭戶李春珠被國民黨反動派抓到上杭縣城關押受刑,用大石塊壓他的胸部、腹部,逼他供出紅軍游擊隊的活動地點和人員情況,但他視死如歸、守口如瓶,始終沒有說出紅軍游擊隊的祕密。李長髮也是紅軍游擊隊的可靠接頭戶,同樣遭到敵人的殘殺。巖豆、李玉美等3人也遭到反動派殺害。當時在蘇維埃時期自由結婚的不少夫妻也被迫退婚、解婚。人民羣衆被逼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軍大舉入侵,國難當頭,民族矛盾上升,國共和談成功,閩西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國民黨對新坊人民的摧殘迫害才稍有收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48年10月,活躍在巖永杭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閩西支隊給新坊人民帶來了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喜訊,廣大人民羣衆從內心感到,跟着共產黨終究會勝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個小山村,就有20%的男女青壯年參加革命,奔赴前線,其中,49人爲革命壯烈犧牲,有名有姓的在冊烈士35人,年紀最大的40歲,最小的僅17歲,31歲以下的31人;湧現出了鄧六金姐妹、李永書父子和鄧五妹等跟着共產黨幹革命,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感人事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改革開放前,新坊村也像絕大多數革命老區村一樣,地處山旮旯裏,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過了一山又一山,磨破肩頭磨爛衫,一擔化肥一擔汗,汽車何時進我山”,這首山歌就是對當時的真實寫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進入二十一世紀,各級黨和政府時刻掛念着老區經濟的發展,在政策、資金、技術方面給予很多傾斜扶持。村裏羣衆也坐不住了,紛紛上山搞山地綜合開發,下田搞多種生產種植,有的也外出經商辦企業。竹山是新坊村的優勢資源,連年實施護竹、復墾土地2000多畝,還發展烤煙、黃花梨等種植項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011年以來,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新坊村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農民公園1千多平方米,村民有了公共的活動場所。省國資委援建三農服務中心大樓一幢,新修硬化農村公路約11公里,新建改造人飲工程3處,新增清水池等,電信移動住宅全面覆蓋,新增全村亮化工程,使村民夜間出行安全得到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近幾年,新坊村先後被市委評爲“五個好”村黨支部,被縣委評爲“先進基層黨織”和“文明村”,鎮黨委政府授予“目標管理先進村”“村鎮建設先進單位”等稱號。2018 年,全村主幹道實現白改黑,並重新優化全村人飲工程,保障農村人飲安全。同時,按龍巖市美麗鄉村計劃,充分利用有限的宅基地,引導村民合理使用宅基地建設,戶戶建起了新樓房,上級政府還幫助村民對房屋進行了統一的立面外牆裝修,使新坊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均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到2018年底,人均收入達到9560元,人民幸福指數得到數倍提高。(中共上杭縣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李榮生、賴蘭芳整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摘自《紅色文化週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4286256771241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