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關於中西醫哪個更加有效,乃至中醫能不能與時俱進地跟上現代醫學的腳步,這樣的爭論一直是輿論熱議的話題,有些人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就盲目地給中醫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

田老師,您今天就給我們從科學的角度講一講:中醫是如何認識人體生命健康的,中醫到底是不是迷信?該不該擯棄?

首先回應中醫是不是封建迷信這個說法,我覺得這種說法很無聊,你想啊,西醫進入中國纔多長時間,中醫呢,我們古代幾千年下來所有的健康問題全是中醫來治的,你說有沒有用,是科學還是迷信。所以說中醫有沒有用,是不是封建迷信這個無需爭論。

其實在我看來。現代關於中西醫之間的爭論,歸根結底就是:中醫的治療方式跟西醫治療方式理論體系上的一些差異。

西醫是物質醫學,講究的是循證治療的思維。它認爲,人體是由器官、細胞、分子、元素構成的,人體生病是因爲器官失能,器官失能是因爲細胞受到了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導致分子結構變異、元素構成異常。所以西醫治病,第一步是找病竈,找到病竈就切除它。這也正是西醫的侷限性所在,因爲忽視生命系統規律的關聯性,往往無法根治或者傷及其它組織,有點過分拘泥於治病,而不是醫病。

中醫是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從宏觀上看待病因,中醫講究的辯證施治,認爲人體內部自成一套循環系統,人的肌體內部的各種臟腑器官,是一個有機聯繫、互相制衡的整體,按着自然界的運行規律,維持自身的運行並與大自然交換信息和物質。

不同程度的風、熱、燥、溼、寒都可能影響人體內部的系統平衡,當人體受到的風、熱、燥、溼、寒、暑氣過度超過自身免疫力承受範圍時,人體就會生病。而中醫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調理和中草藥還原人體生命系統的平衡規律,通過改變人體自身環境,並通過汗、吐、泄等法,將其排病毒出體外。其診斷與治療的着眼點都是維護平衡,人體內外陰陽平衡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了。

說了這麼多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客觀地看待中西醫的優缺點,無論是哪種,都能解決大多數健康問題,這也正是它們能夠並肩存在的根據所在。不要偏執地認爲哪個行哪個不行,其差異點就在於中西醫對人體的健康學的認知角度不同,既然各有長短,我們就可以辯證應用,各取其所長,靈活施治。用中醫文化治未病,用中醫的方式去調理養生,增強身體免疫力,當遇到現實中突發的外傷時,可以選擇西醫更便捷,可以總結爲“中醫內調,西醫外治”。

當然了,以上所講僅僅只是中西醫的治療原理。我認爲中醫真正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治未病”能力。

“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歷代醫家乃至現代醫學對“治未病”思想都極爲重視。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將人羣的健康狀態分爲三種:一是健康未病態;二是欲病未病態;三是已病未傳態。因此,“治未病”就是針對這三種狀態,具有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和已病早治防止傳變的作用。

概括一下,所謂治未病就是:通過易經預測方法+中醫的觀微、調理方式把人類的健康防線提到最前端。讓很多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中醫通過它治未病的優勢,防病於無形。

那麼,我們當代人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治”呢?

1、學易、學醫,補充命運之氣。這個學並非指一定指要求把易和醫學通透。而是學習瞭解一些基礎的易學、中醫學知識。一來認識宇宙自然變化的規律;二來認識自身命運發展的規律;三來可以通過易學醫學的解決方案達到提前預防、提前防備、提前解決的目的。

2、人以食爲養,食療可治未病:食療通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已經成爲我們墨守成規的一些習慣,比如春天喫防風粥以散風寒;夏天喝綠豆湯、酸梅湯降暑祛熱;秋季喫芝麻以潤燥;冬季喫羊肉等進補......

具體到個人的話,還是要根據你當前的身體狀態來食補,建議大家學習瞭解一下食補方面的知識,來爲自己通過食療法治未病。

3、構建宜居的好風水:風水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說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就是將人居住的地方和地理環境相融合,達到一種地理環境呵護生命健康目的。住在一個好風水的環境,也能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4、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趨吉避凶,擇日而爲。只有這樣,推薦大家看我的黃曆,根據每日專屬宜忌,來安排自己每天的行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5、積陰德和讀書: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爲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到的福報才大。

《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表明了"爲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纔是陰德。

因此,關於陰德我總結如下:陰德是隱藏的德行,與陽善的公開行善是相反的。《了凡四訓》解說陰德是做好事而不爲人們所知道,上天會加以賜福;而陽善則是做好事讓人們知道,得到羣衆的稱讚而享有盛名。

至於如何積陰德,可以是爲了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而默默付出;可以是爲了家國環境的綠化出自己的一份力等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