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初夏,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沙俄、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进犯北京。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际,清朝驻防京师的八旗军与义和团进行了悲壮的抵抗。然而,由于八旗军与义和团武器落后、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导致与八国联军作战时节节败退。八国联军最终攻陷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闻风而逃。

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张之洞为何拒不勤王 事后没受处罚

令人不解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东南各省还掌握着重兵,东南各省督抚为何不率领军队前往京城勤王?是因为清廷没有下诏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早在慈禧太后向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11个国家同时宣战时,就已把宣战诏书送到全国各地,希望获得地方督抚的鼎力支持。

可是,东南各省督抚没有遵命。

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收到宣战诏书后,明确回复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乱命”两个字,显示出李鸿章数十年浸淫官场的权术功底。这种说法,意味着宣战诏书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被义和团挟持的产物,因此不奉诏,为将来应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追责留下后路。

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张之洞为何拒不勤王 事后没受处罚

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则表示,“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他进而提出,如果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朝廷不保,则推举李鸿章为大总统,维持残局,保卫地方安宁。

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在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沙俄、奥匈帝国代表达成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按照这两份协议规定,除了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外,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不互相开战。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

随后,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宣布加入东南互保。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加入东南互保,但在实质上支持东南互保。

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张之洞为何拒不勤王 事后没受处罚

东南互保使得东南区域免于战乱,具有积极意义。就如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王尔敏所评价“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历史学教授戴玄之也说:“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

但是在清廷看来,这明显是一次汉人封疆大吏正面对抗朝廷的行动,让清廷颜面扫地。那么时候清廷有没有追究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责任呢?

并没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回来后,没有处罚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李鸿章已经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没多久便病逝了)。他们还是继续当官,部分人员还得到了提拔。这是为什么呢?

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张之洞为何拒不勤王 事后没受处罚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早已不是清廷能够实际控制的实权人物。晚清时期,随着清廷的衰败,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为代表的汉人封疆大吏一步步坐大。他们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政大权,是大清王朝的根基,轻易动不得。

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掌握清廷核心权力长达半个世纪,她很清楚,自己不但不能动这些汉人封疆大吏,在很多时候,还必须依仗他们与洋人打交道。没有他们的帮助,就靠那些脑袋僵化、故步自封的满人大臣,清廷分分钟完蛋。

所以,在慈禧太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东南互保一事就此揭过,不了了之。

【参考资料:《庚子国变记》《李鸿章与两广独立》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