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次現身“梅地亞” 最高法相關負責人直面執行難“痛點”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題:首次現身“梅地亞” 最高法相關負責人直面執行難“痛點”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您提的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我們的一個痛點!”

12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在面對“法院下大力氣解決執行難,但有些案件得不到執行”的問題時,發出這樣的感慨。

 圖爲劉貴祥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圖爲劉貴祥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這是最高法相關負責人首次在全國人代會的記者會上與媒體面對面。

劉貴祥的開場白中說:“參加人大記者會對最高法院來說是第一次,我們非常珍惜。”

但面對記者的“難題”,劉貴祥直言,“我作爲多年從事執行工作的一員,有一些案件不能實際得到執行,把真金白銀裝到當事人口袋裏,這對我們來說有時候感覺是很失敗的。”

在劉貴祥看來,還有一個最重要情況,就是“執行不能”的案件。老百姓說的“老賴”,是有錢,欠錢而不還錢。“我說的情況是,欠錢但是沒錢,因此還不了錢。這種情形,把它叫做‘執行不能’”。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切實解決執行難”。2016年3月,最高法提出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破除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藩籬。

劉貴祥說,兩到三年基本解決執行難的核心指標是有財產可供執行案件在法定期限內達到90%執結。客觀的情況,確實難以達到百分之百。

“在我們執行程序中,有大量的被執行人讓法院窮盡一切執行措施,找不到他的財產。”劉貴祥說,我引用過一句詩,“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在這類案件上,我們下的工夫、投入的司法資源,甚至比執行完畢還要多,可勞而無功。

劉貴祥比劃着手勢說:“這肯定是比較痛苦的事,但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

一場記者會中,如果說上述問題對劉貴祥而言是一個“痛點”,而隨後有記者拋出“怎麼處理善意的執行與加大執行力度之間矛盾”的問題,他則以執行人員需用“更高層次、更高境界”作答。

“這實際上是怎麼在執行過程中把加大執行力度和文明執行、善意執行、追求一個最好的社會效果有機結合的問題。”他說,一方面對於“老賴”絕不能手軟,也絕不姑息。另一方面,我們在執行案件過程中,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

劉貴祥舉例,當一個有非常好發展前景的企業出現債務危機的時候,會引起債權人的恐慌心理,往往見到的景象是,各地法院和有關司法部門蜂擁而至,紛紛採取查封等手段,“左叼一口、右咬一口,企業不死也得死”。

他認爲,對執行人員來說,要有比較高的綜合素養,有把握政策界限的能力和水平,能審時度勢進行把握。對此,劉貴祥給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人民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時,儘可能採取執行和解的辦法,與雙方當事人溝通。第二,要有效利用執行和破產製度的銜接。第三,對法院來說,在採取查封、控制措施的時候,一定要有限度,要把握好界限。

“機器設備,農用工具、生產性車輛,其他方法完全可以達到查控的效果,何必非得給它捆到那兒不讓它動呢?”劉貴祥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