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海金融法院:九年一梦,政协委员曾三提建议

文 | 本刊记者 黄晓云

揭秘上海金融法院:九年一梦,政协委员曾三提建议

2019年2月21日,全国首家金融专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发布“五年规划”,提出到2023年要建设成为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的世界一流金融法院。

此时这家法院刚成立半年,谈到规划的出台,该院院长赵红表示:“上海金融法院还处在‘初创阶段’,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面向未来的胸怀、放眼全球的气魄,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谋划、推动金融法院的建设和发展。”

正是基于准确的自我定位,“五年规划”要求着力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金融审判体系,打造中国金融司法品牌,努力形成解决金融纠纷的“上海实践”,使上海成为国际金融纠纷解决优选地,为把上海建成法治环境最好的全球城市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九年一梦

政协委员三提建议

从获批组建到正式挂牌,上海金融法院只用了5个月,但它的诞生绝非一夕之功。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是9年前首次提交设立上海金融法院提案的3位政协委员之一,亲眼见证了上海金融法院从蓝图到现实,凝聚了上上下下的诸多努力。

2010年1月,在上海市政协会议上,时任上海证监局局长张宁联合吕红兵、谢荣兴第一次递交建议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提案,以“推进金融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得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留作参考”的答复。

委员们后来应邀赴上海高院走访调研,时任上海高院主要领导用四个“非常”对提案作了高度评价:第一,“非常好”,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第二,“非常专”,对金融审判工作具有专业针对性;第三,“非常实”,如果实现的话,对上海意义重大;最后,“非常大”。

吕红兵回忆说,高院领导说“非常大”的时候,大家都笑起来。高院领导解释,这还真的不是上海高院能办得了的事情,也不是上海能办得了的事情,但我们要向最高人民法院汇报、要向中央汇报,来推进这项工作。

2015年1月,吕红兵等11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再次提出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提案。这一次,成立金融法院被“列入计划拟解决”。

彼时上海金融民商事案件每年以51%的比例增长,出现了很多新类型案件,涉外金融纠纷也不少。而自2009年起,上海高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及8家基层法院先后设立了金融审判庭,其他基层法院也设立了专门的金融审判合议庭,审结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纠纷案件,并在确立金融审判规则、发送司法建议、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等方面发挥着司法裁判的规则引领作用。

在2018年3月全国“两会”上,吕红兵联合东方财富网董事长其实、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黄绮共同递交提案,第三次建议设立上海金融法院,“这将凸显司法对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维护。同时,对争取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有了之前多年的积淀,这一次提案终于水到渠成。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会议强调,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目的是完善金融审判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要围绕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务,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对金融案件实行集中管辖,推进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金融审判体系。

建院半年

金融法院蹄疾步稳

上海福州路209号是原美国花旗总会旧址。这栋西方风格的历史建筑自1925年建成后,近百年来一直静静地矗立街边,看着人来人往,见证时代变迁。1953年,上海高院入驻此地,“高法大楼”成了著名的地标建筑。15年前,上海高院搬走后,这栋大楼一度沉寂。2018年8月20日,它再次迎来新的主人,新设的上海金融法院挂牌办公,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这里。

法治金融改革的历史性时刻到来了,吕红兵用“激动和欣慰”概括自己的感受。其中甘苦,可能亲历者更有发言权。说起筹建阶段,“站票进京”的故事被众人津津乐道,在上海金融法院院史上留下了生动的一笔。

2018年7月19日,福州路209号还是一片工地,到处搭着脚手架,装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上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陈寅来调研筹建工作。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说:“陈书记前脚离开,后脚我摘下安全帽,带着筹建组3名同志就往虹桥机场赶。”

挂牌时间一天天临近,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辖还没确定。一行4人计划当天下午6点飞往北京,第二天一早去最高人民法院汇报工作。谁知到了机场才得知,因北京雷雨,往返上海的航班全部取消。此时再查高铁,余票为零。4人想尽办法搭上火车,在车厢连接处站了6小时,凌晨一点半到北京,凌晨3点找宾馆住下,上午8点汇报,当天晚上11点又从北京起飞,次日凌晨一点半落地上海。

筹建工作忙而有序,一切很快走上正轨。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上海金融法院精简效能,只设立6个内设机构:立案庭、综合审判一庭、综合审判二庭、执行局和政治部及综合办公室。29名入额法官,绝大多数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者是从上海一中院、二中院金融审判庭整体划转,或者是从上海的法院系统公开选调。

懂法律、懂金融、懂外语,是上海金融法院干警的三大标签。例如,综合审判一庭庭长单素华,原是上海一中院负责金融商事案件的民六庭(金融庭)庭长,审理过百余起证券虚假陈述纠纷案件。日前,由她担任审判长一审审结的一起期货内幕交易责任纠纷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

立案庭副庭长符望,日前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官”称号,曾参与审理了著名的“光大乌龙指”系列案引发的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第一案,确立了投资者损失与内幕交易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规则。在上海金融法院筹建期间,符望“站票进京”,参与起草案件管辖规定,字斟句酌再三考量。

立案庭审判员徐玮,曾到哈佛法学院交换学习,遴选面试时立志组建翻译团队,把上海金融法院的判决译成英文,让国际金融审判领域听到中国声音。立案庭负责的外事接待工作,徐玮当仁不让,用英文和来宾沟通专业问题毫无障碍。

作为“金一代”(上海金融法院第一批法官),单素华对能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感到幸运,并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她说,新法院年轻人多,尽管学历和专业素养较高,但在历史机遇面前,都有时不我待的进取心。第一次参加利用午休时间举办的“智荟融法”沙龙时,一个细节让她深切感受到了大家学习的热情。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时间里,座无虚席。年轻的法官和助理们只能挤在后面站着,但没有一人中途退出。

揭秘上海金融法院:九年一梦,政协委员曾三提建议

>>2018年11月3日,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左三)接待来访的世界银行专家一行

在上海金融法院,单素华也会和往常一样参加法官专业会议。该院成立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案件3个法官专业委员会,对内加强裁判标准统一,对下进行业务指导,对外开展沟通协调,全面提升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单素华是证券业案件法官专业委员会主任。谈起开会感受,单素华说,每次开会,大家都是“有备而来”,讨论的深入、细致程度,会前根本想象不到。大家畅所欲言,火花四溅,常常让人忘了时间,有一次开到了中午一点仍意犹未尽。

众志成城,新法院有了新气象。符望说,第一个工作日即收到诉讼材料21件,当场立案20件,受理案件标的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诉北京弘高中太投资有限公司质押式证券回购违约案成为该院首案。

2018年11月21日,首案开庭一个月后,由院长赵红担任审判长,单素华和资深法官任静远组成合议庭对本案公开宣判,原告1.2亿元的诉讼标的额得到法院支持。首案落槌,标志着新生的上海金融法院已稳步运行。

成立以来,上海金融法院已受理了涉9家上市公司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涉及投资者人数众多。为此,2019年1月16日,上海金融法院发布全国首个关于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的具体规定。在处理群体性证券纠纷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先行审理、先行判决,通过发挥示范案件的引领作用,妥善化解其他平行案件的纠纷。

2019年2月25日,上海金融法院公开宣判一起涉金融行政案件,维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对证券从业人员杨某开出的4300万元罚单。这是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所有派出机构中作出的标的额最大的行政处罚。

截至记者发稿时,上海金融法院半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343件,标的总额超过354亿元人民币,审判工作预期向好。

五年规划

高屋建瓴绘就蓝图

2018年10月26日,英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奇勋爵一行参访上海金融法院。

2018年11月3日,世界银行专家一行参访上海金融法院。

2018年11月14日,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司法总局代表团一行参访上海金融法院。

……

自成立以来,上海金融法院外事活动不断。单素华坦言,与原来金融庭相比,上海金融法院受到的关注更多,影响力更强,外界的期盼无形中让干警们压力倍增。怎样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怎样防范国内金融市场风险、怎样通过司法裁判建立行业规则……每个案件都要经得起各方面检验。

压力激发动力。2018年12月22日,上海金融法院主动邀请市司法局、律协、金融机构、仲裁机构和部分高校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听取对“五年规划”的意见建议。与会专家分别从各自领域、不同角度对规划纲要进行“把脉”,明确未来发展路径。

专家们一致认为,设立上海金融法院不仅是服务保障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的需要,更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因此,要从这个意义上长远规划。

回忆会议细节,吕红兵说,专家们异口同声地谈到在专业化方面应该达到“卓越”的境界,而不仅是一般的专业化凸显。他认为,金融法院不光汇聚精英人才,更应该是精英人才发挥作用、作出成就的良好平台。“五年规划”吸纳了这一意见,最后文本特别提出了“审判水平卓越”“精英人才辈出”。

“五年规划”强调,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重点把握服务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战略契机,忠实履行金融审判职责,全面优化金融司法供给,不断完善金融审判体系,为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对此,吕红兵评价说,“五年规划”高屋建瓴,描绘了上海金融法院的美好愿景。趁科创板与注册制推出之机,下一步目标应该是实现“对金融案件实行跨地域乃至全国性集中管辖”。“上海金融法院虽然有‘上海’两字,但它不是上海市的金融法院,应该理解为位于上海的全国金融法院。”吕红兵说,这是上海金融法院的设立初衷与应有之义。相关提案,他将在2019年3月的“两会”上提出。

未来已来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国际金融纠纷解决优选地,是“五年规划”的最终目标。对此,单素华解释说,上海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司法环境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放眼世界,像伦敦和迪拜等国际金融交易中心,一般也会是国际金融纠纷的解决中心,其中司法环境的吸引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也能达成这一目标。具体而言,通过持续的专业人才供给、便捷高效的诉讼机制,对接国际标准,树立自身的裁判规则,提高我们的司法公信力和认同度,扩大影响力,增加吸引力,让当事人愿意来中国、来上海解决金融纠纷。

国际金融纠纷解决优选地,并非海市蜃楼般遥不可期。单素华说,上海金融法院半年来外事活动一场接一场,我们的法官可以自如地运用英语和外国法官进行专业交流。在平等对话中发现,大家面临的很多司法困惑具有相通性,面临的法律难题也有很高的相似度。霍奇勋爵一行参访上海金融法院时,谈到双方合作的提议,其中就包括相互交换、共同发布重要金融商事案件的判决书、联合举办研讨会等7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上海金融法院有中英文网站,我们也会挑选一些典型案件,把裁判文书翻译成英文,上网公开,让世界了解中国法官的司法水平和裁判规则,通过案件树立上海金融审判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已来,在万众瞩目之下,上海金融法院从提案变成现实,正以一个个经典判决、一份份精彩文书、一项项创新举措回应社会的殷殷期待。

本期封面

揭秘上海金融法院:九年一梦,政协委员曾三提建议

《中国审判》杂志2019年第4期

揭秘上海金融法院:九年一梦,政协委员曾三提建议

编辑/孙 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