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玉樹廣闊的巴塘草原上,一匹軍馬奔馳而過,騎手一勒繮繩,馬兒高揚頭顱,抖動如絲般亮滑的鬃毛,一聲馬嘶響徹晴空。

西部戰區陸軍第76集團軍某旅獨立騎兵一營教導員柴凱,指着軍馬行進的方向對記者說,他就是玉樹獨立騎兵連副連長尼都塔生。

尼都塔生,25歲,藏族,一個真正的康巴漢子。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臉,一雙濃眉大眼,英姿勃發。

“血管裏響着馬蹄的聲音,眼裏是聖潔的太陽。”《康巴漢子》裏的這一句歌詞,用來形容尼都塔生再貼切不過了。尼都塔生的先輩爲藏區的和平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1949年,其曾祖父土登宮保帶領族人爲解放青海的解放軍支援戰馬、獸皮,積極促成玉樹和平解放。土登宮保深深感到“只有共產黨纔是真心爲民”,尼都塔生的祖父彭措旺扎更是獻出家產,參加革命,堅定地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

作爲玉樹藏族自治州“康巴世族”後代中第一個穿上解放軍軍裝、跨上戰馬的騎兵,尼都塔生牢記“跟着黨走”的族訓,堅定從軍報國之志,以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與擔當。

一心向黨

尼都塔生的成長延續了他的傳奇家世,這是一部活生生的藏族同胞一心向黨的當代史。

2008年5月,原昆明陸軍學院民族中學在玉樹招收一批藏族學生,這也是軍隊院校民族中學第一次在玉樹招生。15歲的尼都塔生得知消息十分興奮,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層層選拔,他被錄取了。

經過3年的學習,2011年,尼都塔生從民族中學畢業並考入原昆明陸軍學院步兵指揮專業本科隊。入學前,父親東壩阿寶與尼都塔生進行了嚴肅的談話,要求他遵循“跟着黨走”的族訓,將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作爲最重要的事。

尼都塔生所在的東壩家族,曾是治理管轄超過百戶牧民及僧侶的藏區“百戶”。在面臨數次重大抉擇時,東壩家族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尼都塔生從沒見過曾祖父土登宮保和祖父彭措旺扎,但通過家族的耳濡目染與鄰里街坊的口口相傳,從小就以祖輩爲榜樣。老人們告訴他,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進軍西寧,當時的玉樹地處偏遠,信息不通,一時間謠言四起、人心惶惶,不少“百戶”攜家眷及管轄地的百姓出逃國外。土登宮保在反覆甄別了傳聞的真假後,率先向囊謙“千戶”建議,並在“千戶”的帶領下,攜千匹駿馬、百張獸皮同家人踏上前往西寧的路。這一路山高路遠,走了兩個半月,半道上,西寧解放的好消息就傳來了。當時,第一軍在聽聞了東壩家族的事後,專門派了一輛卡車將他們接到西寧,正式接收了他們的物資並表示感謝,還回贈了禮物。

此後,土登宮保爲玉樹的和平解放傾盡全力,並在當地政府任職。彌留之際,土登宮保留下遺訓——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父親說,曾祖父總是說共產黨是真心爲民。”談及祖輩們的事蹟,尼都塔生的臉上滿是自豪。

尼都塔生的祖父彭措旺扎開創了“百戶”入黨的先例。據東壩阿寶回憶,彭措旺扎告訴他,1958年,在西北野戰軍騎兵團擔任翻譯的日子裏,自己對共產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決心向黨組織靠攏。但在那個年代,“百戶”入黨沒有先例。經過黨組織一年多的考察並經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彭措旺紮在1960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在當時的藏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對於尼都塔生來說,祖輩的榮光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上軍校後,他第一時間就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軍校對學員入黨要求十分嚴格,頭兩年,尼都塔生都因爲存在一些不足,沒有被黨組織接納。但他沒有灰心,繼續向黨組織靠攏。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從祖輩那裏汲取前行的力量。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學三年級那年,尼都塔生終於成爲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消息傳回玉樹家中,全家人歡欣鼓舞。“可把我父親給高興壞了。”尼都塔生記得,電話那頭,一向嚴厲的父親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反覆叮囑他,一定要堅定跟黨走,做優秀的黨員。

循着祖輩的足跡,2015年,軍校畢業的尼都塔生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巴塘草原,加入玉樹獨立騎兵連。作爲連隊黨支部成員,他帶頭認真學習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尼都塔生的足跡就遍佈巴塘草原。

“副連長組織我們連的藏族小夥成立了一支‘馬背上的宣講隊’,專門給老鄉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騎兵連軍馬勤務班班長倉洛加才讓是“馬背上的宣講隊”中的一員,他說,尼都塔生一邊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一邊結合駐地實情,帶領宣講隊走村入戶發傳單、開講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黨的聲音傳遞到草原上的家家戶戶。尼都塔生和戰友的宣講,十分受藏族同胞歡迎。“每次老鄉們看到我們來了,就端出熱茶歡迎。”倉洛加才讓說。

玉樹騎兵連:馳騁雪域高原的“鐵血騎兵” 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網

鍾愛騎兵

對康巴漢子來說,騎馬是他們的最愛,能當上騎兵更是無上榮光。

2011年,尼都塔生從原昆明陸軍學院民族中學畢業,有兩個選擇擺在他的面前:一是前往地方高校完成本科學業,二是留在原昆明陸軍學院成爲一名軍校生幹部學員。尼都塔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軍校,因爲成爲一名軍人,是他從小的夢想,也是家人的希望。

尼都塔生的父親東壩阿寶年輕時也曾報名參軍,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如願。“如今兒子圓了我的當兵夢,無憾了。”東壩阿寶接受記者採訪時笑着說。

在軍校學習的日日夜夜,尼都塔生拿出康巴漢子那股不服輸的勁頭努力學文化,自我加壓練體能,他手榴彈投遠達73米,打破了學院記錄,綜合考覈成績在學員隊名列前茅。

“尼都塔生能文能武,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都是他們連的代理連長。”現任職31640部隊的中尉貢雀侖珠,是尼都塔生的同班同學,他說,尼都塔生在校期間一直起模範帶頭作用,不管是紀律、作風,還是軍事,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有件事讓貢雀侖珠至今難忘,他家住在藏區的山裏、條件較差,那時候山裏還沒有電話,與家裏聯繫只能靠寫信。一次,貢雀侖珠家遇到難事急缺錢用,尼都塔生知道後,就默默地給貢雀侖珠的父母寄了幾千元。這件事,貢雀侖珠是從家裏來信中得知的,令他特別感動。

2015年,以優異成績從軍校畢業的尼都塔生再次面臨選擇,分配派遣的選擇中不乏環境優渥的大城市。尼都塔生仔細翻閱分配接收單位目錄冊時,“玉樹獨立騎兵連”跳了出來,令他怦然心動:“就是它了。”從小喜歡騎馬的尼都塔生,帶着喜悅的心情,回到了他鐘愛的那片草原。

一到騎兵連,尼都塔生就要求去連隊條件最艱苦的巴塘駐訓點軍馬勤務班工作,那裏海拔4200米,紫外線特別強,風大,寒冷,冬天溫度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

“他總是堅持帶頭訓練,皮膚曬得脫了一層又一層,但從不吭一聲。”尼都塔生的表現,教導員柴凱十分了解。爲了馴服性情剛烈的軍馬“棗紅”,尼都塔生每天要在馬背上騎行6個小時,幾天下來,大腿內側被磨得鮮血直流,坐不下站不直,但他沒有放棄,而是開動腦筋摸索與“棗紅”的相處之道,終於將“棗紅”訓練成全連最好的軍馬。

尼都塔生選擇到巴塘駐訓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爲他知道軍馬勤務班雖離自己家最遠,卻離馬最近,草原纔是他施展拳腳的廣闊舞臺。有付出,就有收穫。騎兵連最烈的一匹馬“大黑”也被尼都塔生馴服。騎上“大黑”,他參加劈刺、射擊、越障等重難點課目考覈,均能達到優秀水平。

“馬兒都是很通人性的,它把嘴皮往上一翻,我就知道它很開心。”尼都塔生說,“由於玉樹山高地廣,肩負反恐維穩任務的騎兵連戰士必須能‘馬上定乾坤’。”

騎兵是一個古老的兵種,傳統的訓練課目難以適應新的使命任務。爲此,尼都塔生深入鑽研騎兵訓練內容,將陸軍合同戰術與騎兵使命任務融合,區分《訓練大綱》《騎術教程》等9類內容,融入“連排班進攻”“隱蔽接敵”“山地圍剿”等實戰元素,彙編成冊並組織連隊官兵進行鍼對性訓練。

“對於騎兵連官兵來說,戰馬不僅是坐騎,也是戰友,必須把它們照料好。”尼都塔生從獸醫出身的父親東壩阿寶那裏學到了不少養馬馴馬的要領。在負責軍馬勤務班的那段時間裏,尼都塔生將父親的叮囑仔細記好,筆記本里密密麻麻寫的都是“高原上季節變換時馬匹飼養的注意事項”“馬喫完東西的飲水時機”等細緻又實用的養馬技巧。去年軍馬“棗紅”因突發胃脹氣而死去,讓尼都塔生傷心不已,從那以後,他待在馬房裏的時間變得更多了,他還登門求教,向玉樹獸醫站站長阿寶地學習醫術。他說:“不能讓任何一匹軍馬再因生病死去。”

傾情團結

親眼看見玉樹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尼都塔生,真切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十分珍惜民族團結。

2010年4月14日,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美麗的玉樹在頃刻之間被摧毀。尼都塔生的父親東壩阿寶時任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作爲玉樹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成員,他負責來自全國的搶險救援部隊、各地的志願者隊伍的協調與調度。“在這種大災難面前,更能體現出共產黨的偉大、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東壩阿寶說。

地震發生後,一連好幾天,尼都塔生的母親卓瑪才吉戴着口罩每天做一大鍋飯分給受災羣衆,忙得晚上睡覺也忘了摘下口罩,最後口罩黏在她的臉上,忍痛摘下,鮮血便滲了出來,但她說:“這點痛和玉樹各族羣衆承受的痛相比,不算什麼。”

父母的一言一行讓尼都塔生備受觸動,他深知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鼎力援助,才使玉樹挺過了那場罕見的災難。災後重建的玉樹更使他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他說:“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至少使玉樹前進了二三十年。”

在巴塘草原,尼都塔生在軍事訓練之餘,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讓藏族同胞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加強民族團結,加強軍民團結。

部隊駐地巴塘鄉的牧民時常因草場、圍欄等問題發生糾紛,尼都塔生總是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調解。2016年4月的一天,牧民伊西才仁將牛羊放到駐訓點周圍,與鐵力角村的牧民土多才仁產生草場糾紛,尼都塔生聞訊後立刻趕到現場調解,他勸說兩戶牧民:都是康巴漢子,都是草原養育的,應當相互支持、相互幫助,不應該爲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就動手。他牽住兩個牧民的手,讓他們握手言和,並約定可以到對方草場放牧。

“副連長的電話是‘草原上的熱線’,老鄉們有事第一個就想到他。”玉樹獨立騎兵連軍馬勤務班的戰士馬海波記得,一次牧民武玉蘭家的犛牛被車撞了,她馬上打電話給尼都塔生請求幫助。接到電話的尼都塔生冒着風雪、打着手電,帶着軍馬衛生員李廣嶽趕赴武玉蘭家中成功救治了犛牛。武玉蘭拿出財物感謝他們,但尼都塔生堅決不收,他說:“這不是錢的事兒,是我們的一片真心。”這份恩情一直記在武玉蘭心中,她把騎兵連官兵看作家人,戰士們的衣服破了,她總是主動幫他們縫好。

“只要老鄉有困難咱就幫。”尼都塔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經常探望駐地周邊的孤寡老人,83歲的東周卓瑪老人就是其中一個。東周卓瑪的女兒女婿因車禍相繼離世,留下孫輩4個孩子,老人自理尚且不易,更別提照顧孩子了。尼都塔生每次去都要幫老人做一些熱飯菜。

“奶奶,我來了。”東周卓瑪雖然有些看不清,但她立刻認出這是尼都塔生的聲音。只見尼都塔生雙手緊緊握住老人的手,他們額頭碰額頭,臉頰貼臉頰,十分親近,記者爲之動容。

玉樹騎兵連是“高原民族團結模範連”榮譽連隊,如今,戰士們在尼都塔生的帶領下,不論天氣條件多麼惡劣,都堅持深入牧區爲百姓提供幫助。部隊駐地牧民說:“解放軍就是我們的親人。”

巴塘草原的冬天來得早,四蹄翻騰、長鬃飛揚,尼都塔生胯下的駿馬正帶着他奔馳向巴塘草原深處,爲窮困藏族同胞送去過冬的棉袍被褥。

“冬季的巴塘草原氣候寒冷,風雪大得耳朵都掛不住。”這是騎兵連官兵的真切感受。但有尼都塔生和戰友們在,草原上就充滿了暖意。

(本報記者 陳勁松 章文 本報通訊員 孫利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