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歷史經過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描寫,成爲最被我們熟知的歷史,說三國的歷史就不得不提曹操,對於曹操的評價從古至今人們對他都是褒貶不一的,但不管怎麼評價曹操,誰也無法否認曹操的才華和不可一世的權利。但在曹操陣營有一位重量級人物,堪稱三國時期第一名士,連曹操都要讓他三分,現在的小學教科書裏還記載着他的故事,此人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後人孔融。

孔融作爲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自幼就聰明過人,而且品德高尚。《世說新語箋疏》又一則故事,說孔融四歲大的時候,有一天長輩讓他分梨給其它兄弟喫,他把個頭大的梨都讓給了別人,這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如今這個故事已經被編入小學的教科書中,作爲中國人學習的道德故事。《三字經》中也有"融四歲,能讓梨"成爲膾炙人口的一句話。

孔融小時候還有一個故事足以說明他的聰明機智。據說在孔融十歲的時候跟父親來到東漢的首都洛陽。孔融爲了見到當時的名士李膺,怕看門的人不讓他進門他就對看門人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勞煩您通報一聲"守門人立刻報告給李膺,李膺心存疑惑,心想一個小孩能是我什麼親戚,於是帶着懷疑的心情接見了孔融。

李膺問孔融說:"咱們之間有什麼親屬關係呢?"孔融回答說:"我的祖上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師徒的關係,所以咱們是世交呀!"孔融的回答讓全場的人都很震驚。但在場的太中大夫陳韙卻故意刁難孔融說:"小時候聰明不一定長大了也聰明"孔融反問道:"那陳大人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言以對只好閉嘴。李膺見狀笑着說:"孔融將來必成大器"並設酒宴款待了孔融。

孔融長大後入朝爲官,爲官正直,在宦官當道的東漢朝廷裏,敢於和朝中的宦官爲敵。因此得罪十常侍,在兩次黨錮之禍中受到宦官打擊。他的家人因爲幫助被宦官陷害的正直官員而被受到牽連,孔融的哥哥也因此喪命。

孔融作爲一代大儒,沒有名人的架子,平常平易近人。就連玩世不恭的禰衡都非常佩服他,在《後漢書·禰衡傳》中記載禰衡說過這樣一句話,"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爲交友。"這句話就是忘年之交的由來,這句話足以表明孔融這個長者對年輕禰衡和善的態度。

關於孔融的爲人還有一個故事足以表明孔融的人品。傳說太史慈所在的郡縣和鄰郡發生利益衝突,兩個地方的官員分別派人到朝廷送奏摺。因爲當時東漢的制度是那個奏摺先到中央,就有優先審批的資格,因爲太史慈比鄰郡的使者晚到京城洛陽,他就使了一個小計策,騙取對方的信任,讓對方把奏摺打開,他趁機毀掉了對方的周折,使得朝廷批准了他帶去的奏摺,使得他圓滿完成任務。可是也因爲如此太史慈得罪了鄰郡的大官,只好背井離鄉避難。

擔任北海相的孔融聽說太史慈的故事後,對太史慈這個年輕人非常敬重,於是多次去探望太史慈的母親。後來,孔融所在的北海地區被黃巾軍圍困危在旦夕。這時候太史慈已經回到家中,聽說關照過自己母親的孔融有難,他幫孔融找來了劉備來爲孔融解圍。孔融因此倖免於難還和劉備共事了一段時間。

東漢末年,董卓霍亂朝綱挾持漢獻帝。孔融一心想中興漢室,於是和以袁紹爲首的討伐董卓了聯軍一起組成"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討伐董卓勝利後,孔融回到北海,北海不久被袁紹的兒子袁譚攻破,孔融不得已逃離北海。

後來孔融得知漢獻帝東歸洛陽的消息後,開始追隨者漢獻帝,在曹操所控制的朝廷內做官。孔融看不慣曹操心無漢獻帝張揚跋扈的權臣做派,多次出言譏諷曹操,經常和曹操發佈的命令對着幹。曹操主張禁酒,孔融就引經據典反駁曹操。曹操出兵作戰他就大說失敗言論。但曹操因爲忌憚孔融的威望,擔心殺了孔融有損自己的聲望,所以一直讓着孔融。

最後,孔融在曹操和袁紹打官渡之戰的時候,有開始發佈曹操必敗的言論,搞的軍心不定,讓曹操對他動了殺心,曹操終於下令殺掉了孔融。對於孔融的死,人們總會認爲是曹操心胸狹窄,但真正的原因我覺得是孔融在官渡之戰最危急的時候,孔融竟然在此時發佈失敗言論,對戰局極爲不利,而且孔融在那個年代非常有號召力,曹操怕朝中一些反對自己的勢利推舉孔融作爲反對自己的精神領袖,所以就殺了孔融,並不是曹操心胸狹窄,如果曹操真的心胸狹窄早就殺掉孔融了,也不會等到打官渡之戰的時候。

孔融死後,曹操爲了宣稱自己殺孔融的合法化,捏造了很多罪名來醜化孔融的形象。比如宣稱孔融說過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任何恩情的話、孔融曾讚揚過沒有糧食喫而喫同伴保命的刁民等等。試想這些毀三觀的話,即便是我們隨便一個普通人都不會去說,更何況是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孔融呢?可見污衊孔融的言論,純屬曹操鞏固自己地位的政治宣傳而已,完全反常理。

值得一提的是,孔融死後,正在下棋的兩個孔融的孩子聽到父親被殺的消息竟然毫無懼色,仍然淡定的下棋。傳話的人非常不解的問:"你們的父親都死了,你們趕快逃跑吧,否則有可能被殺"孔融的一個10歲的孩子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跑是跑不掉的,不如平靜的死去"。此話被曹操聽到後,曹操擔心這兩個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不利,於是就把這兩個孩子和孔融的家人全部都殺了。這就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由來。

參考資料:《後漢書》《世說新語箋疏》

感謝您的支持,小邱每天爲您推送一篇歷史爆料,期待您的持續關注!本文爲本賬號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