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橋中國史中,老外認爲:

中國的史學家和文人,非常沒有節操,沒有是非觀念,往往故意誇大或貶低某個歷史人物,成王敗寇的觀念浸入了他們的骨髓。

老外眼中的中國歷史:中國人只有成王敗寇觀念,無是非對錯

老外眼中的中國歷史:中國人只有成王敗寇觀念,無是非對錯

劍橋中國史上寫到:

學者們一致對王莽持總的否定態度,認爲他自食其果。這個觀點的缺點是它的目光短淺。王莽的政策是在狹隘和孤立的情況下進行研究的,當時易受歷史編纂學和班固對篡位者的敵對態度的影響。

在班固眼中,王莽是亂臣賊子,他一無是處。

劍橋中國史上寫到:

王莽不是一個標新立異者。除了土地改革和限制奴隸制的短命的嘗試外,他的重大政策是前漢實踐的直接繼續。這意味着班固對王莽的指責缺乏根據。這些指責是歪曲一個人的手法,出於政治和哲學的原因,他必須被描述爲無能的和道德低下的人。

公元14年,益州郡(今雲南)的土著部落造反。②班固堅決認爲,由於王莽把土著的王貶爲侯,他本人引起了這場叛亂,並且他無力應付這一危急的局面。

但實際上,這個叛亂和王莽的關係不大。

爲了黑王莽,班固使勁給王莽破髒水,給他安插罪名。

老外眼中的中國歷史:中國人只有成王敗寇觀念,無是非對錯

劍橋中國史上寫到:

班固聲稱,匈奴之重啓戰禍是因爲王莽“貶”了單于。

班固甚至可以肆意污衊王莽。

劍橋中國史上寫到:

西域在王莽死後的內戰時期才喪失,班固出於歷史編纂學的原因,卻把這個事上推到“篡位者”的統治時期。②

老外對班固很有意見,認爲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歷史學者。

但與此同時,班固對於東漢王朝的開創者——漢光武帝劉秀,卻不吝讚美之詞,盡一切可能誇大劉秀的功績和才能。

劍橋中國史上寫到:

作爲一個王朝第一個成功的君主,他被認爲享有天命,因此在編寫歷史時對他的論述與對王莽和更始帝的截然相反。他被班固誇大爲一個形體不凡的人。

實際上,漢光武帝在中國的歷代皇帝中並不算特別出色的,他之所以能做上皇帝,除了自身努力,也得益於他的哥哥劉演爲他打下的良好基礎。

同時,他的敵人當中也沒有特別厲害的。

在政治生涯中,漢光武帝也犯了一些致命的錯誤,爲東漢末年的戰亂以及後來的五胡亂華留下了隱患。

老外眼中的中國歷史:中國人只有成王敗寇觀念,無是非對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