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與竹木的吟唱

聶家溝,一個被重重大山和樹木遮蔽的小山村,在暮春時節,我們和它邂逅。

古老的村莊、石牆、石板路、瓦房、木頭架構、周邊小塊的農田和莊稼,這個村莊保留着農耕文明的大部分信息。

點擊觀看精彩視頻

聶家溝是武都區洛塘鎮的一個行政村,翻過一座山,和五馬鎮相連。這個村有幾十戶人家,分佈在一條大致呈東西走向的山溝裏。

這裏森林茂密,溫和溼潤,環境優美。

石頭是這個村莊的主要元素。

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小路、臺階、房屋的基礎、院場、牆壁、牲口圈所、石槽、石凳……形形色色的石頭,被巧妙地應用在村莊的基本建構中,承載着聶家溝人的生活和故事。

石頭來源於周邊的大山,基本上都是沉積岩,這些岩石,條理分明,便於開採,石塊邊緣齊整、硬度高,便於堆砌,抗壓能力強大。

房屋的基礎是石頭,並不用水泥灌漿,土牆就直接構築在石基上面。甚至有些房屋,它的山牆和北牆就直接用石頭砌。講究一點的人家,在石牆外用草泥抹了。

村莊路面以前是使用石板鋪了的,下雨不滑,也不沾泥。

石階用石條砌成,一層一層壘上去,線條很有美感。

甚至村裏的下水道,也用石板覆蓋了。

砌石牆,是一種老的手藝,數千年來,聶家溝的砌石匠們,就用他們的智慧,讓這些石頭變得聽話、乖巧,砌成了一道道石頭的美麗風景。

聶家溝的雨,說下就下。

所以,這裏的房屋建築的樣式和材料,與這種因素密切相關。

房屋多三合院,杆欄式建築。人字形房頂用背牆和柱子撐起。

正房上下兩層,下層住人,分三間和無間。堂屋是主房,是人們活動的主要地方,在以前,火塘就建在堂屋裏,人們烤火、做飯、聊天,都在這裏。側房一般是睡房和廚房。第二層房子主要是晾曬糧食,堆放雜物,具有儲藏的性質。

廂房要比正房低一層,加上院牆,圍城一個很深的天井,體現了民間房屋建築的尊卑和主次之分。

房子屋頂要蓋青瓦,而且是明椽明瓦,這樣,萬一漏雨了,就能準確看到漏雨的地方,及時蓋好。

這樣的建築,通風透氣,冬暖夏涼,乾燥舒適。

聶家溝的土壤基本是腐殖土,結構鬆散,含有太多的有機質,種莊稼很合適,但是,打成土牆,由於粘性不夠,牆就不牢固。所以,這裏的土牆,一般只是打到房子的第一層,第二層建築就用木柱撐起來,木柱之間,用竹子編成竹籬笆牆,外面抹一層土泥,這樣,既減輕了土牆的承受重量,也使整個房屋變得安全、美觀。

用木柱撐起來的房屋,裏面的裝修,也是木頭。

房屋的窗戶,是木窗格,過去家境殷厚一些的人家,木窗格上都刻有精美的雕花,以做裝飾。

閣樓上,用木質做的欄杆,叫美人靠。

美人靠,也叫“飛來椅”,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製建築,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美人靠”。

走在青石鋪就的小路上,在聶家溝石頭砌成的村莊裏穿梭,彷彿在穿越一場歷史。

老房子的階沿,碼着整整齊齊的木柴堆,由此可以看出,這裏大多數人家還在用鍋竈生火做飯。一些牆壁上還掛着鋤頭之類的農具,在有些堆放雜物的屋裏,我們還看到了石磨、風箱等幾乎要從記憶中剝離出去的物具。

在院落中,我們和坐在木凳上昏睡的老人邂逅,他們都露出慈善的微笑,這裏的一草一木,昏暗略帶黴味的氣息,親切而又溫馨。

村莊裏還有零星的地塊,用木頭柵欄圍起來。

春天,這裏的人們在點種洋芋,玉米。

牛羊回來,村莊籠罩着祥和、安靜和神祕的氛圍。

但是,鋼筋水泥也挺進了這裏,已經有好幾家在修建現澆水泥房屋。人們也希望過上外面人們的生活,鋼筋水泥樓房、貼上瓷磚、實現整體、亮化和美觀的效果。

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無法阻擋的。

只是,聶家溝古老的美,人們已經司空見慣,甚至有些厭惡了,大家迫不及待的想把它們拆除,推翻,快速走向新世紀。

或許,現在的這些木頭、石塊和柱子的風景,很快變成一曲絕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