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所有省裏,有四個省的名字是方位對應的。河南河北,兩省以黃河爲界。山東山西,這個山指的是太行山。湖南湖北,湖是洞庭湖。那麼問題來了,廣東廣西的廣是個什麼東西?這確實是個問題。前面三個省的分界線,不是山就是水,它們都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線。可是廣東廣西的廣是什麼呢?其實有一位皇帝,可以幫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因爲這個“廣”字就是他給起的。他就是漢武帝劉徹。

按照慣例,廣東廣西之間是否有一座“廣山”,亦或是“廣河”還是“廣湖”。大家都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因爲這個說法是漢武帝提出來,沒有根據地理位置來區分。兩廣地區最早的開發可以追溯到秦朝,趙佗被秦始皇任命爲攻打百越的副指揮官,勝利後便留守當地,成爲嶺南地區皇權的代表人。爲了更好地治理嶺南,秦始皇下令在這裏沿襲郡縣制的做法,建立了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

秦滅之後,大將趙佗派兵據守各路隘口,獨霸嶺南,自此建立南越國與中原朝廷分庭抗禮。西漢建立後,這種漢越對立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武帝時期。而武帝何許人也?北擊匈奴、拓土千里,怎麼可能容忍一個南越朝廷雄踞帝國南陲?於是在元鼎五年派出大軍往徵南越,漢軍一路勢如破竹,南越很快被西漢併入版圖。與前朝不同的是,這次漢武帝一下子設立了9個郡,轄地囊括今天的兩廣,而管理這九郡的治所就設立在今天的梧州市萬秀區。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朝軍隊重新平定嶺南(今廣東、廣西及湖南的小部分地區)後,漢武帝劉徹十分高興。爲了鞏固已有的成果,安撫民心,漢武帝劉徹下詔曰:"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意思是要求當地官員要用朝廷的恩惠來治理嶺南地區,讓當地百姓安居落業。後來,嶺南的官員爲了討好皇帝,從帝詔中取出"廣"、"信"二字,把郡治的地方起名爲廣信縣。

而廣東,廣西的叫法來自於宋代。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以廣信縣爲分界線,廣信以東,謂之廣東;廣信以西,謂之廣西。廣南路從此分爲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廣西。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今桂林)。而後,宋朝建立,統一中國,設置廣南東路與廣南西路。廣南西路,包括今廣西全境、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廣西"之名即始於此。廣西曾發生過儂智高反宋戰爭。儂智高扼崑崙,佔邕州,建立南天國。

廣東和廣西,即由“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的簡稱而得來。也就是說,廣東廣西兩省同宗同源同根,是真正的孿生兄弟,一起依存發展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廣西地理環境閉塞,但因其民風剽悍,廣西兵向來是中國作戰力最強悍的兵員之一,在明朝,廣西狼兵最爲著名。在中國歷史上,由廣西兵擔主角、挑大樑上演的鐵血戰爭大戲不計其數,其中又以明末和抗日戰爭的兩次“桂林保衛戰”最爲慘烈。解放後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廣西兵的英勇壯烈之舉更是比比皆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