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六經之要 六經之失\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 《五經四書》是儒家經典。五經最初是六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經》、《春秋》,後來《樂經》軼失,剩下五經。四書分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明代朱熹將《禮記》中的兩篇重要文章《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五經與四書放在一起,稱“五經四書”,作爲後世儒學經典教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禮記》中有一篇《經解》,對於六經作了總評,用精煉的語言,指出了六經的精華、要義,同時也指出了學習六經過程中不能正確理解容易造成的失誤。\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六經之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經》的教育,就是養成人的溫柔敦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詩經》,本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撰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首。後人將這部詩集稱爲經,作爲儒家六經之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疏通知遠,書教也。”《書經》,又稱《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資料,通過學習《書經》來了解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地瞭解世故人情,擁有遠大的情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3,“恭儉莊敬,禮教也。”《禮記》教人懂得禮節,恭敬、莊重,彬彬有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4,“挈靜精微,易教也。”“挈靜”,是指具有哲學的、宗教的思想的聖潔;“精微”,是具有科學精神。所以,《易經》融合了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三種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5,“廣博易良,樂教也。”“易良”是由壞變好,平易善良的意思。《樂經》內容廣博,包括音樂、藝術、文藝、運動等,教人變得善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6,“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屬辭比事”意思是知識淵博,知道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怎麼去處理,好的、壞的經驗都知道。“比事”拿過去的事來類比。以史爲鑑,總結歷史經驗的意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六經之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六經之失,不是六經本身的過失,而學六經不得其正之失。是我們在學習六經的過程中,不得要領,不能正確理解六經的要旨,容易形成的失誤,錯誤的觀念。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詩》之失,愚。”讀《詩經》不要讀成書呆子、窮酸書生,那就成了大笨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書》之失,誣。”是講讀史書,要注意其真實性問題,歷史是被敘述的,寫史的人對難免有主觀的看法,有歷史侷限性。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3,“《禮》之失,煩。”禮很重要,但要是變成繁文縟節,成爲人們生活中的累贅,就失去意義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4,“《易》之失,賊。”學易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本事很大。所以人品很重要,如果人品不行,能力越強,越容易做壞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5,“《樂》之失,奢。”不能只顧追求藝術,把社會風氣變得奢靡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6,“《春秋》之失,亂。”讀了《春秋》,知道諸候之間的勾心鬥角,軍事鬥爭,還要懂得春秋大義,不然,瞭解了軍事鬥爭的哲學,也可能去造反,變成社會動亂的因素。\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32463933387623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