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世古籍中,清版数量最多,明版次之,而宋元版最少,寥若晨星。

今见明版书,从时间上讲犹民国时见宋元版书。民国时的大藏书家,如周叔弢、傅增湘及李盛铎等,当时他们在访书中偶尔遇到宋元版书,只要囊中有钱,自己喜欢,就会果断出手,先得为快。1917年周叔弢以廉价得到宋版书《寒山子诗集》,大喜过望,因刻“寒在堂”印章以记之。周叔弢自庄严堪所藏数十部宋元版书,大都是在民国年间购得的。仅从时间和价位上考虑,当下民间收藏明版书,为时不晚,因偶尔能够遇见且价位不算太高故也。

▲书集传 明正统十二年内府刻本

明代刻本,指在有明一代,即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前后共计277年间雕版印制出来的古籍。不同时期,刻书风格各具特色,互有不同。大致来说,自洪武至正德,为明刻前期。是时去元不远,刻书风格犹承元版风气,多是黑口赵字。嘉靖以降为明刻中期。黑口本渐少,多为白口,刊刻字体多为方体字。万历至崇祯,为明刻末期。白口,刊刻字体多为横轻直重的匠体字。

▲易学四同 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明代刻书,与历代刻书一样,若以主持刻书者的身份来划分,可以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个类型,其所刻诸书,归入三大版刻系统。我们知道,有明一代,是雕版印刷业承上启下时期。经过宋元两个阶段发展,到了明代,受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需要影响,雕版印刷得到了空前发展,几达至臻纯熟程度。官私坊各竞所能,编制写印四部典籍。内府及国子监等官方机构,编写大部头类书、刊刻专题丛书。私家和坊肆不断追求雕版技艺创新,出现了诸如套印、饾版及拱花等雕版印本呈现出五彩斑斓画面。

▲喻林 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明版书与其他传世的历代古籍一样,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资料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鉴赏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

▲唐会元精选 批点唐宋名贤策论文粹

明嘉靖二十八年书林胡氏刻本

这三个方面的价值,与一本书的产生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书稿、纸张和雕版刷印(或抄写)。其中,书稿的内容如何,决定了该书文献价值的高低;雕版印刷和使用纸张的年代远近,决定了该书文物价值的高低;文字雕刻、持版刷印(或抄写)和装订成册的技艺如何,决定了该书艺术价值的高低。

▲五代名画补遗 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明代的抄本或写本,其价值,要视其传抄所依据的底本情况,以及该底本是否存世来确定。凡以明代以前的宋元版作为底本进行传抄的,这个传抄本的价值就高。凡以此前的元明版书作为底本进行传抄的,而这个底本已经亡佚不存于世的,这个传抄本的价值就高。例如:《五代名画补遗》1卷,(宋)刘道醇撰,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1册,10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其所据宋刻底本,今虽传世,但已不全,成为残帙。幸好,今天有这部毛抄存世,可以反观宋版之本来面目。从这个角度看,这部毛抄的价值,直追宋刻或云仅下原版一等。

▲斗南老人诗集 明姚绶写本

雕版印制时使用的材料和技艺,主要包括用纸、用墨和技法。刷印用纸。仅就明代印书用纸而言,嘉靖以前多用白绵纸,万历以后多用黄竹纸。一书在刊刻印制过程中,若使用了特殊纸张印制,诸如公文纸、罗纹纸等,那么这个本子就稀见珍贵。刷印用墨。使用了朱墨或蓝墨,经刷印而成的朱印本或蓝印本。特殊技法,诸如套版、饾版、拱花,以及用不同材质制成的铜活字、木活字印制的本子等。

▲太平御览 明游氏活字印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