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世古籍中,清版數量最多,明版次之,而宋元版最少,寥若晨星。

今見明版書,從時間上講猶民國時見宋元版書。民國時的大藏書家,如周叔弢、傅增湘及李盛鐸等,當時他們在訪書中偶爾遇到宋元版書,只要囊中有錢,自己喜歡,就會果斷出手,先得爲快。1917年周叔弢以廉價得到宋版書《寒山子詩集》,大喜過望,因刻“寒在堂”印章以記之。周叔弢自莊嚴堪所藏數十部宋元版書,大都是在民國年間購得的。僅從時間和價位上考慮,當下民間收藏明版書,爲時不晚,因偶爾能夠遇見且價位不算太高故也。

▲書集傳 明正統十二年內府刻本

明代刻本,指在有明一代,即始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終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前後共計277年間雕版印製出來的古籍。不同時期,刻書風格各具特色,互有不同。大致來說,自洪武至正德,爲明刻前期。是時去元不遠,刻書風格猶承元版風氣,多是黑口趙字。嘉靖以降爲明刻中期。黑口本漸少,多爲白口,刊刻字體多爲方體字。萬曆至崇禎,爲明刻末期。白口,刊刻字體多爲橫輕直重的匠體字。

▲易學四同 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明代刻書,與歷代刻書一樣,若以主持刻書者的身份來劃分,可以分爲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個類型,其所刻諸書,歸入三大版刻系統。我們知道,有明一代,是雕版印刷業承上啓下時期。經過宋元兩個階段發展,到了明代,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需要影響,雕版印刷得到了空前發展,幾達至臻純熟程度。官私坊各競所能,編制寫印四部典籍。內府及國子監等官方機構,編寫大部頭類書、刊刻專題叢書。私家和坊肆不斷追求雕版技藝創新,出現了諸如套印、餖版及拱花等雕版印本呈現出五彩斑斕畫面。

▲喻林 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

明版書與其他傳世的歷代古籍一樣,都具有三個方面的價值。歷史文物價值側重以版本產生的時代爲衡量尺度,學術資料價值側重以古籍反映的內容爲衡量尺度,藝術鑑賞價值側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徵爲衡量尺度。

▲唐會元精選 批點唐宋名賢策論文粹

明嘉靖二十八年書林胡氏刻本

這三個方面的價值,與一本書的產生所需要的三個要素,有着直接的關係:書稿、紙張和雕版刷印(或抄寫)。其中,書稿的內容如何,決定了該書文獻價值的高低;雕版印刷和使用紙張的年代遠近,決定了該書文物價值的高低;文字雕刻、持版刷印(或抄寫)和裝訂成冊的技藝如何,決定了該書藝術價值的高低。

▲五代名畫補遺 明末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

明代的抄本或寫本,其價值,要視其傳抄所依據的底本情況,以及該底本是否存世來確定。凡以明代以前的宋元版作爲底本進行傳抄的,這個傳抄本的價值就高。凡以此前的元明版書作爲底本進行傳抄的,而這個底本已經亡佚不存於世的,這個傳抄本的價值就高。例如:《五代名畫補遺》1卷,(宋)劉道醇撰,明末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1冊,10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其所據宋刻底本,今雖傳世,但已不全,成爲殘帙。幸好,今天有這部毛抄存世,可以反觀宋版之本來面目。從這個角度看,這部毛抄的價值,直追宋刻或雲僅下原版一等。

▲斗南老人詩集 明姚綬寫本

雕版印製時使用的材料和技藝,主要包括用紙、用墨和技法。刷印用紙。僅就明代印書用紙而言,嘉靖以前多用白綿紙,萬曆以後多用黃竹紙。一書在刊刻印製過程中,若使用了特殊紙張印製,諸如公文紙、羅紋紙等,那麼這個本子就稀見珍貴。刷印用墨。使用了朱墨或藍墨,經刷印而成的朱印本或藍印本。特殊技法,諸如套版、餖版、拱花,以及用不同材質製成的銅活字、木活字印製的本子等。

▲太平御覽 明遊氏活字印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