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的民营小火箭企业零壹空间三年累计融资8亿元,蓝箭航天3年获得投资超5亿……有人评价如果2014是我国商业火箭创业公司的起步之年,那么2018年则是起飞元年。资本青睐、国外私有火箭企业发射技术提升,火箭领域民营资本的参与空前潮涌。热潮之下,行业有何隐忧和桎梏?新闻广播记者蔡贺涓报道:

我国民营小火箭送卫星入轨在第四季度将达成。商业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蓝箭航天高级执行副总裁张龙说,他们的订单来自丹麦、意大利等国内外企业:

未来从今年开始首飞成功到明年逐步市场化供应,已经开始可以逐步的,每年销售额大几亿或者上十亿。

但商业行业热却带来“炒概念”等不良现象,蓝箭航天高级执行副总裁张龙指出:

“你非得把一个探空火箭说成这个火箭,我觉得这个就没有必要了。探空火箭呢最早的这个用途呀一般用在这个人工降雨。还有一些呢是为了验证一些在失重条件下一些这个性能,药物呀种子呀基因,这些东西都可以做短暂的去验证。 那咱们真正的火箭呢是要把这个卫星打入到离地面一定公里数。卫星保持轨道离地面最近的轨道,大概距地面230公里左右。什么东西在这轨道上运转,咱们的空间站。探空可以打很高,150公里,进入不了轨道。”

而重复建设、为了博眼球生产没有实际用途的产品,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张龙批评道:

“不要干重复的无用的事儿,比如像这个造这个发动机也好,我造这个发动机后面工程化能用吗?你要用不了,就为了短暂的一些东西的话,我觉得这个还是有问题的。”

业内人士还存在另外一些隐忧,那就是“贸--工--技”的路线很可能打垮以技术研发为己任的公司。简单讲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小火箭企业并没有那么快可以商用,投资回报慢让他们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但以生存为主的企业,可能购买火箭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拼装起来,更快的上天更多的获得资本的助力,长此以往,资本倾向的方向将偏离新技术,最终恶果将是没人进行新技术研发,翎客航天创始人胡振宇觉得:

比如做火箭发动机,他比直接做运载的,盈利周期更长,但是那是核心技术啊,那这些公司如果得不到政策的引导,

那他可能就在研发的过程中就饿死了。

而民营火箭企业更期待国企牵引他们,完成手续繁杂的注册申报流程、资质认定,同时参与到我国重大科技项目中。另一方面:火箭发射所需的测控网、发射基地等只有国有体制才拥有的基础设施也陆续向民企开放。不过,大门敞开的程度跟不上民营航天产业发展的“火箭速度”。

这样一气呵成的火箭上天并非易事,还需要地面的几次“预演”。零壹空间X系列火箭总设计师举例说:

“现在是这几家商业航天的公司呢,想要自己研发这这些基础设施的设备、自己建设,投资呢就是比较大的。你看我们全国这种大型的发射一年可能也就是有十几次,国家的大部分设施大部分时间是空置的。希望国家能够尽可能多的开放这些基础设施,避免这些重复的建设。”

加快注册企业审批流程、加大国有企业对民营小火箭企业的牵引、减少重复投资建设和炒概念的不良市场行为,我国民营小火箭企业才能在摸爬滚打找路子的困境中,一飞冲天。零壹空间X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对政策牵引怀有期待:

“还是希望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性的支持,美国space X的发展,NASA是给了他非常非常大的援助,他的很多合同其实就是NASA给的。我们现在发射的这个报批的环节呢相当于还是要走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减少这个审批的环节,能够让这种民营的商业航天企业能够更加迅速的发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