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原標題:探訪河北行唐故郡遺址 感受穿越時空的對話(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6日下午3點30分,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故郡遺址一塊考古工地上,王永亮正蹲着小心地的用手鏟進行“刮面”。在烈日的炙烤下,沒有一處能乘涼的樹蔭,這名“80後”考古工作者並未遮蔽火辣辣的日光,胳膊上曾經曬傷的疤痕彷彿在訴說着,“傷痕是男人的勳章”。\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sXKIFkqj46y\" img_width=\"375\" img_height=\"500\" alt=\"關於故郡遺址你需要知道的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行唐故郡遺址發現的遺蹟。 李洋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郡遺址位於石家莊市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已成功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目前出土金、銅、鐵、陶、玉、貝等各類文物大約1800件組,發現各類遺蹟有灰坑、墓葬、房址等各類遺蹟大約有520餘處。在這塊遺址上,與王永亮一樣忙碌的人很多,他們都在工作中感受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sXKm1pz22V4\"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關於故郡遺址你需要知道的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考古工作者正在工作。 李洋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已工作十多年的王永亮,拿着手鏟將探方里的平土面刮平,同時觀察土質土色變化,“不要小瞧這樣一個細小環節,每一鏟要薄、要勻,所以還是希望光線不要太強烈,因爲看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永亮說,他已經習慣了高溫天氣,也做了適當的預防,一天最多的時候喝了至少五升水。兩三個月回一次家,最長的一次是四個月,年幼的兒子晃着小腦袋總會用疑惑的眼神望着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sXLFHI55YJH\"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關於故郡遺址你需要知道的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王永亮在高溫下正在“刮面”。 李洋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不是一個盡責的父親,但我從事的就是這份職業,我熱愛我的職業,等孩子長大了他會理解的。”王永亮說,當看到新發掘的文物時,內心的歡喜無法用言語表達,也能借此來撫慰內心那份對家人的虧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張勾畫好的座標紙,一把尺子,一疊紙張,用一支4B鉛筆正在繪圖的柴佳,時不時拿起畫紙上的一個文物在仔細觀摩。自2009年參加工作以來,柴佳最久的一次是近半年沒回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柴佳身邊的朋友經常會問他,從事的職業是不是猶如小說或者電影中那樣神祕?爲何會如此忙碌?面對這些問題,柴佳解釋過很多次,但朋友們難以理解他的工作,聚少離多的原因導致以前談的女朋友也分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sXLiCuLfy4R\" img_width=\"405\" img_height=\"540\" alt=\"關於故郡遺址你需要知道的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柴佳正在繪圖。 李洋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的時候真的會特別忙,以至於忙起來就忘記了時間。通過手繪,對歷史的尊重與還原,這份職業令我不斷汲取營養,我會一直堅守下去。”柴佳說,他會經常翻閱歷史書籍來豐富自己,時刻準備着與文物來一場“對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外人看來,聚少離多,孤寂、枯燥是王永亮、柴佳這份職業的特點。常年居住在荒郊野嶺工作的他們,卻並未脫離多彩生活的氣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0後”韓孟琳告訴記者,大家在工作之餘會撿起石頭擺成球門,三三兩兩湊在一塊,踢一場野球。或者在地上豎兩根鐵棍,系一條晾衣繩,就能打起羽毛球來。就連空地上,也被大家種花種菜,有西瓜、南瓜、絲瓜、葫蘆等,猶如一幅農家畫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sXM8F0GKxCw\" img_width=\"540\" img_height=\"405\" alt=\"關於故郡遺址你需要知道的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行唐故郡考古隊員們飼養的動物,增添生活情趣。 李洋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爲“90後”的韋雪則更喜歡大家飼養的一羣小動物,覺得有了它們的存在,生活並不枯燥無味,“閒暇用網絡來了解社會百態,大家飼養的鵝下蛋了,就醃製起來,成爲我們餐桌上的美食,多麼富有生活情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採訪中,行唐故郡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張春長向記者透露,考古本身就是一個辛苦的職業,首先要熱愛這份工作,用心去做,探索的過程會令人感到快樂,不自覺達到忘我狀態。但也要緩解大家的工作壓力,創造生活情趣,作爲一個“領頭羊”不考慮這些,是不合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夏天八小時工作制,時間會根據天氣隨時調整,但加班是常有的事。遇見惡劣天氣,晚上有時會一宿不睡覺,因爲文物不可再生,必須保護。”張春長說,考古的目的是保護,從中提取信息做研究。文物在保護的基礎上,從中汲取營養,傳承智慧,將優秀文化傳承下去,在工作過程中,就像與古人在交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已從事考古事業將近三十年的張春長說,現在有了通訊設備,網絡也很方便,大家與家人的聯繫方便了很多。在通訊設備不方便的歲月,他與愛人幾個月不曾見面,那個年代只能書信傳情,直到現在還記得愛人買的紀念章放在信封裏郵寄給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精到考古,忍一世孤獨。”張春長告訴記者這樣一句話,他的心境正如他寫的一首《從來考古是傳奇》中那樣:晶瑩汗珠滾動日光月影,黝黑皮膚包孕鐵骨丹心,堅韌是文化張力的映帶,雄渾是歷史蘊籍的迴音……不唯追昔求慰藉,且共明天固根基,若問勇力緣何處,從來考古是傳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及網絡)\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293702300308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