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在承認彭德懷是講了真話的同時,也敏感到了另外兩個問題:一是赫魯曉夫一九五八年在北京當面嘲諷中國的“大躍進”是“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彭德懷在“萬言書”裏也用上了這個觀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形勢座談會開始不久,幾位“促進派”向毛澤東彙報“彭德懷發言有問題”,毛澤東不介意,當着衛士們的面說:“此人是張飛,不就是提個意見唄。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核心提示:\u003C\u002Fstrong\u003E抗美援朝,林彪怯陣,彭德懷慷慨請纓,打得美國人驚呼:“當年八國聯軍陷北京,現在十七國聯軍攻不下一個彭德懷……”臺灣報紙甚至幸災樂禍:“現在美國人不說國軍不會打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fe079d4edae491fb49ca775a82e826d\"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86\" alt=\"彭德懷元帥如何運籌帷幄讓十七國聯軍在朝鮮大敗而歸\"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一九五九年“八一”建軍節前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暮色沉沉,有位“秀才”求見毛澤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走進“美廬”時,衛士田雲玉見到他在哭。廬山上發生的這場風波,工作人員若明若暗都知道了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衛士引他登上二樓。一進門,看見毛澤東的剎那,他“放聲大哭”,“哭得很厲害”,腿也軟了。衛士勸不住,毛主席也勸不住。他說:“主席,我年輕,沒經驗,上當受騙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許應了“秀才鬧事,十年不成”?有的秀才確實看問題敏銳深刻,風頭上真能慷慨激昂,可是風向一轉,便跌落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那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氛圍,何況又是面對功高如山、扭轉乾坤的巨人毛澤東,秀才被迫講了違心話或真以爲錯了而反戈一擊,是可以理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一邊流淚,一邊檢查,一邊揭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一枝接一枝吸菸,臉色凝重,卻並無驚愕、震怒、義憤之類聲色流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己講的檢查出來,別人講的也揭發出來;會上談的說一遍,會下的議論也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發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斯大林晚年”,“專橫獨斷”,“好大喜功,偏聽偏信”,“有些像鐵托”。“錯誤只有錯到底才知道轉彎,一轉彎就是一百八十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會上是陰謀,會下這些議論算什麼?當面是陰謀,背後又當何論?“萬言書”是陰謀,背後的論點卻脫離了對事而變成爲對人的指責……算什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卻沒有“龍顏震怒”。他只是把菸蒂用力擰熄在菸灰缸裏,輕輕嘆口氣:“唉,莫哭,莫哭了。你還年輕,要振奮精神,繼續搞好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送走痛哭流涕的“秀才”,毛澤東沒完沒了地吸菸,沒完沒了地踱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班衛土輕手輕腳走到辦公桌旁,換上一杯新茶。他準備退出,卻又頓一下步。因爲毛澤東迎面踱過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幾天,毛澤東也曾這麼踱過來。那次,“促進派”的幾位同志彙報了將近七個小時;那次,毛澤東聽完彙報便沒完沒了地吸菸踱步;那次,毛澤東突然用一根食指按在衛士胸前第二顆紐扣上問:“你知道彭德懷過去叫什麼名字?他叫彭得華,要得中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衛士田雲玉就是由此才知道彭德懷出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次毛澤東沒有用食指按衛士的紐扣。他經過衛士身邊時,就像經過一片曠野,就像根本不存在這個人。毛澤東在思考問題時常會如此“目中無人”。衛士鬆口氣,悄悄退出門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喝一口龍井茶,目光從堆積桌案的簡報、資料彙編以及“動態”、“情況”上一掠而過,旋即踱向窗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下暑氣蒸人,山上清涼世界。微風穿窗,清爽宜人,還帶來植物的馨香。他胸脯起伏几下,忽然前出一句:“赫魯曉夫之後是彭德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毛澤東第一次講出這句話,以後會上會下又講過幾次,言簡意賅,反映出他的全部思考和看法。思考的起因是彭德懷的“萬言書”,但思考的“落腳點”卻根本不是那份“萬言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上“萬言書”的原因很簡單,可以簡單到兩年前他朝米高揚掄胳膊:“怕死還當什麼共產黨員!”可以簡單到一首民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谷撒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薯葉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青壯鍊鐵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禾童與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年日子怎麼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請爲人民鼓嚨胡(注:喉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搶着胳膊跳出來。他這一“鼓嚨胡”,便成了流芳千古的人民英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所處位置,思考決不能像彭德懷那麼簡單;他所肩負的責任,也不允許他像彭德懷那麼簡單。在廬山,彭德懷是英雄,毛澤東也是英雄。這說法並非自相矛盾,恰說明了事物的複雜性;不能簡單以勝敗論英雄,又怎能以簡單的對錯論是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論述這個問題,須專門一本書,而非現在這本書所要完成的任務。本書只是將毛澤東思考的幾個階段幾個要點列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登廬山每上一公里路要轉十七道彎。當毛澤東“躍上蔥蘢四百旋”時,正是“三面紅旗”遇挫,面對一片“反華大合唱”。他恰似“一山飛峙大江邊”,對於包圍中國的罵聲,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冷眼向洋”看美國,看臺灣,看蘇聯的赫魯曉夫,決非像某些書裏所寫“冷眼看着他過去的戰友們上山,一一收拾他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形勢座談會開始不久,幾位“促進派”向毛澤東彙報“彭德懷發言有問題”,毛澤東不介意,當着衛士們的面說:“此人是張飛,不就是提個意見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又一位負責同志陪毛澤東散步時彙報:主席建議從不同專區選一名戰士到一中隊,搞五湖四海,便於瞭解各地情況,彭總反對,說特殊化……毛澤東聽了仍是一笑而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送上“萬言書”,毛澤東也並未像某些書或文章的作者所想象那樣“龍顏震怒”,當時在場的祕書、衛士長以及衛士都回憶過那經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看過彭德懷的“萬言書”,把菸蒂擰入菸灰缸,苦笑說:“彭德懷送給我看的盡是消極材料,盡給我送消極材料。”他停下來,認真將一枝香菸插入菸嘴,繼續說:“彭真、王任重、陶鑄、柯慶施送的材料積極。”吸燃香菸後,他還說過兩句:“這個人敢講真話。”“容易得罪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不是書呆子,誰都懂這樣一個基本道理:真話不見得是對話。正確與否的標準不只是簡單一個真話假話,還與時機、形勢有關,更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有關。同樣一句真話,十年以後講也許是對的,十年以前講也許就“錯”了,錯在不利於大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在承認彭德懷是講了真話的同時,也敏感到了另外兩個問題:一是赫魯曉夫一九五八年在北京當面嘲諷中國的“大躍進”是“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彭德懷在“萬言書”裏也用上了這個觀點。二是“促進派”提醒毛澤東注意信中的“抱怨情緒”蔓延開來,“亂了思想”、“泄了氣”,六億人泄了氣可不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當然明白非常時期(或叫困難時期)氣可鼓不可泄的道理。他沉住氣,要看看“另一種傾向”到底有多嚴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七月十七日晨,廬山上的與會者都拿到了大會印發的被冠以《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書》的文件。第二天,周小舟發言支持彭德懷。向時,赫魯曉夫也在波蘭發表了批判和反對中國“人民公社”、“大躍進”的講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七月二十日,張聞天發言支持彭德懷。第二天,蘇聯和波蘭通過新聞媒介公開批判反對“人民公社”、“大躍進”,開始了中蘇之間意識形態的論爭。臺灣中央社和美國各報迅速轉載並評論了蘇聯的文章。這期間,山下一些黨員幹部的批評意見也紛紛送上山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於是,從杜勒斯到蔣介石,從赫魯曉夫到山上山下的黨內“持不同政見者”,惡意的攻擊和善意批評便交匯混雜,在毛澤東腦子裏形成一個“合唱團”,形成一種“大氣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於是,“萬言書”本身內容再也不是問題的焦點,對全局對事業而言,毛澤東的威信,共產黨對國家機構領導權的合法性以及黨的凝聚力變成了問題的焦點,是遠比彭德懷的命運更爲重要的大事。後人評說前人,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特定國情。實際上,不少人持同一觀點:彭德懷的問題不解決,全黨無法團結一心,共渡難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七月二十三日,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訪蘇,標誌蘇美開始握手。在這種“包圍圈形成””的共識下,毛澤東同一天開始反擊,在廬山會議上做了尖銳激烈的發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七月二十四日,毛澤東、黨中央委派聶榮臻、葉劍英找彭德懷談話。《彭德懷自述》也證明,兩位元帥都反覆講明“不能單從信的方面來看,而要從如何對全局有利着想”,“要拋開信的本身,從全面利益來做檢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此不難看出,把彭德懷折於廬山,只歸結於向毛澤東上了一份“萬言書”,實在太簡單太膚淺了。有人把時代錯誤簡單歸結到個人品質上,就更爲錯誤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毛澤東憑窗而立,呼吸着廬山夜晚的涼氣時,他思考的已經不是要不要反擊彭德懷,而是反擊到哪一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促進派”的彙報要求和“大氣候”的影響,促成毛澤東數落彭德懷是“資產階級的動搖性”,那麼,今夜發生的“反戈一擊”,秀才的檢查與揭發,便不能不促成那定性的升級。有背後議論,會下“串聯”,自然就變成了“軍事俱樂部”,升級爲“以彭德懷爲首的反黨集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八月一日,建軍節。毛澤東已定下罷免彭德懷國防部長職務的決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午十點,他親自主持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對彭德懷說:“我同你的關係,合作與不合作,三七開;融洽三成,搞不來七成。三十一年,是否如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搖頭。他違心地退一步,說:“我同主席的關係是對半開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還是三七開吧。”毛澤東一步不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半開。”彭德懷明白這關係到他的問題性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七開。”毛澤東也明白這個比例關係着定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痛苦絕望地看看毛澤東,嘴角一緊,垂下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九五九年八月十二日,廬山是早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走出美廬,作睡前散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十座避暑石屋安臥在綠蔭掩映的山坡上,靜悄悄不曾醒來。這些別墅式建築多是蔣介石三十年代所營建,如今換了主人。每座別墅裏都配有從全省篩選而來的年輕女服務員,她們服務的對象都是中國出類拔萃的人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晨光熹微,他的身影停在日出的位置。火花一閃,青煙飄起,迅速被風驅散。他一手夾煙,一手拄腰,放開視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江水悠悠盪盪,鄱陽湖蒼蒼茫茫,霧嶺雲谷人跡渺渺,惟有他獨個兒神情冷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唉,歷史就像眷戀山岫的雲霧,在他面前腳下糾纏不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高路遠坑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軍縱橫馳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誰敢橫刀立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惟我彭大將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路上,毛澤東贈詩彭德懷,盛讚他是猛將,“像《三國》裏的燕人張飛張翼德”,是開路的“先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轉戰陝北,國民黨軍長劉勘率七萬之衆迫在屁股後邊,實在惱人。彭德懷替毛澤東分愁解憂,率兩萬部隊去找劉戡,問毛澤東:“對劉戡要死的還是要活的?”毛澤東在電話裏激勵說:“張飛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於是,彭德懷一戰而斃劉戡。若是“丈八蛇矛”的年代,便不只“擊斃”,還要斬下項上人頭”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抗美援朝,林彪怯陣,彭德懷慷慨請纓,打得美國人驚呼:“當年八國聯軍陷北京,現在十七國聯軍攻不下一個彭德懷……”臺灣報紙甚至幸災樂禍:“現在美國人不說國軍不會打仗了。”翻翻世界史,好像只有毛澤東的中國敢於同世界性的聯合國對立而不敗,只有彭德懷成爲打敗世界性聯合國軍的東方將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雲悠悠,人世悠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彭德懷上了“萬言書”;七月二十三日,毛澤東說:“老彭啊,我們談談吧?”彭德懷掄起胳膊吼:“談什麼談?沒什麼好談的!”二十六日晚,彭德懷又在政治局常委會上罵粗話:“你在延安操了我四十天的娘,現在我操你二十天的娘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飛張翼德……”毛澤東深知其人地喃喃三遍。據說那天早晨他情緒一度流出哀涼。沒有槍聲的廬山,損折一員大將,值嗎?張飛這樣的人物談得上什麼野心?你叫他當皇帝他也當不了,不肯當,毛澤東又怎能不明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轉瞬間他眼神裏又閃出堅定的不可動搖的意志。處理彭德懷,關係“三面紅旗”之爭,關係他那“一大二公”的理想社會,關係到主義之爭。舉凡經天緯地的巨人,爲主義之爭,莫不可以犧牲一切。毛澤東也不例外,他可以犧牲六位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也可以犧牲他的那顆將星“張飛張翼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深知,現在的形勢,尤其要維護那個“凝聚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本文摘自:《龍困與微行》,作者:權延赤,出版社:中囯文聯出版社\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u003Cstrong\u003E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8903811963950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