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 月份,河南一家物流跑路事件,再次讓「跑路」「代收貨款」等熱詞出現在網絡上,每一起跑路事件,都給專線領域帶來一段時間的信任危機。「跑路」二字以及跑路視頻曾多次出現在物流人的朋友圈裏,相比於兩三年前,專線跑路的事件數量在下降,但頻率似乎高了起來。

專線跑路開始不分時機、不分大小、不分老少。

作者 | 賈藝超

誰在逼專線“跑路”?

7 月份,河南一家物流跑路事件,再次讓「跑路」「代收貨款」等熱詞出現在網絡上,每一起跑路事件,都給專線領域帶來一段時間的信任危機。

而事實上,這已不是今年第一起跑路事件,甚至不是河南省的第一起跑路事件,專線物流企業開始頻頻「暴雷」,行業進入了擠出階段。

如果百度搜索「物流跑路」關鍵詞,可以看到今年專線跑路案例開始不分時機,專線隨時有跑路的可能。

1、隨時在「跑路」

今年以來,陝西、北京、安徽、湖北、河南、廣州等地都出現過專線跑路事件。「跑路」二字以及跑路視頻曾多次出現在物流人的朋友圈裏,相比於兩三年前,專線跑路的事件數量在下降,但頻率似乎高了起來。

通過搜索物流跑路,回顧過去幾年發生在行業內的跑路事件,可以發現今年的跑路呈現了幾大特點:

1)不分時機。

以往,專線跑路時間多集中在年終或者園區搬遷拆遷的時間點,這兩個時間點的特點一個是要集中放款,一個是趁亂跑路。而從今年的專線跑路來看,1、2、3、4、5、7 月份都出現了跑路時間,跑路不再分時機,有的專線甚至前天還在收貨,今天就突然關門了。

2)不分大小。

從捲款跑路的金額上來看,從幾十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企業規模甚至都不能成爲評判其信譽度的維度。

誰在逼專線“跑路”?

3)不分老少。

在跑路企業中,有些是成立7年的企業,比如京昌物流,業務覆蓋湖北全省;有的保持較高的增長,比如河南東陽物流,業務年增速達40%- 50%,擁有 90 多家分公司。當然也有一些年輕的公司,有些專線甚至剛剛成立幾個月,就捲款 60 萬元跑路。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健身房、理髮店等行業內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是由於物流行業較低的准入門檻,較大的客單價,讓這種「商業模式」在物流行業運行起來似乎收益更大。

品牌知名度也不再是評判標準。

可以看到,跑路事件不再是集中爆發,而是「慢慢流血」。每起事件的發生都牽扯到一大批物流鏈條上的從業者,尤其是一些較大規模的企業出事,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務上的糾紛,更重要的是對行業的傷害。

2、都是「被逼的」

成本上漲、經營不善、資金斷裂、挪用貨款、拆遷搬家、突發事故、政策導向等等,每個因素都有可能成爲壓倒專線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在他們的口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是「被逼的」。

首先,看大形勢。

從 2015 年開始,運聯傳媒好專線團隊開始了一輪爲時兩年多的走訪,訪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物流園區,走到哪裏,「市場冷」的聲音就傳到哪裏。而在行業開始整合之前,專線企業就開始自我救贖,進行了多次的聯盟整合試驗,失敗者衆多。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經營乏力的時候,企業就已經在開始找組織了。2018 年是一個集中爆發的時間點,零擔網絡的戰場打到了大票零擔,三志、聚盟、德坤、運派等平臺加快跑馬圈地。這個過程中,專線不是被動整合,而是主動找組織。

第二,看行業競爭。

大票零擔成網的過程中,平臺打架,就會有人遭殃。當平臺用規模效應去打市場的時候,無論從服務上還是價格上,都給中小專線很大沖擊,所以中小專線一邊對平臺咬牙切齒,一邊又期望加入平臺求生存,一邊吐槽一邊真香。

第三,看經營者。

相信很多人聽過這句「小時不讀書,長大幹運輸」的俗語。低准入門檻讓物流行業魚龍混雜,比如一些老闆染上了賭博、吸毒等不良嗜好,爲滿足自己的私慾挪用客戶的貨款揮霍,一旦無力償還後便選擇溜之大吉。

另外也有一些經營者,爲謀求新的利潤源瞄上了代收貨款,「打時間差」,在盲目擴張規模,或是投資副業失利情況下,導致資金鍊斷裂。

第四,看企業自身。

「專線強不強,全看老闆娘」也是專線領域一句俗語,許多專線老闆娘扮演着財務的角色,能管住錢。這使得專線老闆不至於由於賭、毒拖垮公司,但這另一方面也反映着行業缺乏專業人才以及成熟的管理機制。

夫妻老婆店更多的是生意人,或許還能從單車盈利狀況決定要不要做這單生意。而當專線發展到中小規模時,人員、場地、油、ETC、代收貨款等因素糅合在一起,尤其是代收貨款的數字往往矇蔽着經營者對自身盈利能力的判斷。這對財務的管理提出系統性的、專業性的要求,而這些往往是「家族式」管理下的專線難以補齊的短板。

所以說,市場格局、價格戰、經營者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作用下,篩選一批、打倒一批,還有一批自己作死,專線領域開始擠人了。

企業破產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資不抵債,此時經營者面臨着賠付與跑路的選擇,一個關乎能力問題,一個關乎道德問題。

跑路事件對整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是一個警醒,如今業內有了更多的選擇,經營者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如果由於價格戰、企業管理或者是經營者能力造成生存壓力大,這個時候「不能管好自己,就接受別人的管理」,選擇被整合而不是獨自打拼也是一種結果。

而事實上,政府監管與懲罰的缺失,讓「跑路」的成本極低,使得這種選擇依然佔據大多數。對於專線跑路你怎麼看?這種現象到底應該如何制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