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三江湖畔,陽光映射在碧波盪漾的水面,岸邊的綠樹與碧水交相輝映,波光粼粼,一切顯得靜謐而美好。

看到上面的圖了嗎?是不是很美?

三江匯聚,碧水湯湯

你們知道嗎?

這麼美的景色,可不是白來的!

1

2017年5月,一場轟轟烈烈的全面推行河長制戰役在綿陽正式打響。全市7000餘名各級黨政幹部及熱心市民成爲大江小河的“河長”,守護碧水清流,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水環境,抒寫綿陽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段佳話。

河長制在綿陽推行兩年有餘,讓我們來回眸兩年來綿陽治理水環境、水生態的歷程。

鏡頭直擊

一條彎曲的溪流從村中緩緩流過,涓涓清流澆灌着沿河兩岸千畝農田。

“以前,河面上總是漂着垃圾,加上污水排放嚴重,水葫蘆和雜草叢生,一到夏天水就發臭。”在三臺縣東塔鎮東河村三道河上,巡河員謝治國頭戴草帽,他一有空就愛到河邊“轉悠”,然後仔細用筆在本子上記好巡河記錄。

自從當上巡河員,老謝每天都要巡視河道,並清理沿河的垃圾。他說,他曾經的願望,就是讓這條河道恢復岸綠、水清、魚肥的模樣,如今這一願望由夢境變成現實。

三道河是涪江的一條小小支流。沿着涪江上行,站在小明湖的涪濱綠道上,山光水影、魚翔淺底,讓人心曠神怡。誰曾想到,幾年前,養殖場、農家樂經營者隨意排放污水,給涪江造成了污染。

“以前,東林村8組有一家肉羊養殖場,距離涪江一級水源地僅200米,廢污水直排入江中,造成的污染非常大。”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在鎮村河長的統籌下,該養殖場很快關閉。他們同時還對沿涪江岸邊的餐飲店進行了警示教育,撥付資金對廚餘垃圾進行統一回收處理。

益於“河長制”,再也不見幾年前養殖場、農家樂經營者隨意排放污水進涪江的場景發生。當地風景如畫,如今已是該縣人氣最旺的休閒地方之一。

治理效果明顯,隨之而來的是環境好了,前來休閒的遊客多了,農家樂的收入也增加了,當地農民的腰包日漸鼓起來,日子越過越紅火。

看成效

多元推進

市級8大河流水質均得到改善

時間回溯到2017年,綿陽打響“河湖保衛戰”。

1

我市出臺《綿陽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方案》明確:全面推行主要河湖市級河長工作推進機制,涪江、安昌河等8大主要河流及流域內大中型湖庫,全部實行雙河長制,兩位河長均由市領導擔任。

根據《方案》,各級河長聚焦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六大任務,逐一明確各河湖的工作重點和進度要求,全力構建“天藍、地綠、水淨”的生態環境。

綿州大地上流淌了上千年的河流,就此迎來了新的治理理念,迎來了新的管理責任人。全市各級河長“走馬上任”,認河、巡河,籤承諾書,立軍令狀,確保一江清水。

依法管護、黨政領導、屬地管理、層級考覈……每一條河流,每一段河道,都有了自己的河長。河湖管護的壓力,被精確傳達到最基層和最底層。據統計,去年,市、縣、鄉三級河長共發現各類問題5200餘個,現場處置4000餘起,責令限期處置1200餘起。

在“管水”的過程中,綿陽不忘“治水”。

1

通過開展“清河、護岸、淨水、保水”四項行動,全市去年共清理河道、渠系約1200餘公里;

新建及整治防洪堤、整理岸坡總長約11公里;

清理岸線垃圾7300餘噸,恢復水面面積近34平方公里;

啓動和實施安昌河綜合整治、草溪河綜合整治、木龍河黑臭水體整治等護河治水項目共279個……

重拳之下,“碧水繞綿州”的景象與綿陽漸行漸近。去年,市級8大河流水質均得到改善;全市納入國家考覈的6個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和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均爲100%。

看亮點

立足實際

用法治、科技解決複雜水問題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綿陽河湖實現了從“多頭管”到“統一管”、從最初的“見河長、見機制”到如今的“見行動、見成效”。

作爲水利大市,我市結合實際,抓住全面推行河長制這一契機,積極探索用新理念、新方法推動複雜水問題的解決。

1

在嚴格按照中央、省級部署全面落實河長制的基礎上,我市快人一步,結合綿陽實際,制定全省首部地方性條例《綿陽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從立法層面高位推動全市河(湖)長制工作邁向法制化;在全省率先將主要湖庫、渠道、塘壩納入河長制工作範疇,掃除河湖管護機制運行的死角。

並且,早在2014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實行河道警長制,結合涉水“掃黑除惡”、水利行業亂點亂象整治,加強執法監管。去年全市共排查亂點亂象點位113處,清理出各類涉亂問題75個。

而針對管護壓力大難題,去年8月中旬,綿陽“智慧河長”信息系統一期正式上線,市、縣、鄉三級河長及村(組)巡河員同步開通使用,先期覆蓋市級8大河流。

從此,在綿陽,各級河長、巡河員可藉助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巡河、智能治水,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河道每天有人巡、每週有人查,巡後有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基本做到日查日清、事事有回應。

謀未來

鞏固深化提升

讓綿陽河湖煥發新活力

河長制實施兩年後,綿陽河流容顏蝶變。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持續落子河湖保護?

鞏固、深化、提升——這是綿陽當前河湖管理保護的關鍵詞。方向的確定,來自於對自身的深刻認知——工作雖有一定成效,但一線河湖管護具體工作沒有壓緊壓實、河湖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不理想等問題依然存在。

1

鞏固的背後是創新,是加碼。我市將推動建立跨區域河湖協作機制,以8大市級河流流域爲單位,統籌市轄區內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治理工作,健全流域河(湖)長制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市級河(湖)長制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爲河長決策提供合理方案。

深化的要求是衝刺,是啃下“硬骨頭”。圍繞污染防治這個核心命題,今年,綿陽將建立專項工作動態追蹤制度,針對河湖“清四亂”、河湖採砂等專項整治行動和農村水環境治理、河湖管理範圍劃定等年度重點工作,實行動態追蹤,密切關注各專項整治行動工作進度,形成“巡河問河以問題爲導向”“專題研究以推動爲目的”“督查督辦以落實爲結果”的良好局面。

提升的目標是完善,是不斷自我加壓。在“智慧河長”信息系統一期基礎上,力爭在今年年內完成“智慧河長”信息系統二期建設,建立以流域爲單元的河湖信息共享機制,打造一體化、同步化的河湖數據共享平臺。

在河湖管理保護這場持久戰中

綿陽上下一心,持之以恆

久久爲功

綿陽這三江的碧水,正煥發新的活力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橋臻/文 蘇東華/圖

部分圖片:視覺綿陽

編輯:黃彧琳 主編:王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