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濟南第一個填埋式生活垃圾處理廠因“超齡”封存時,恰逢山東省會的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投運。由此,濟南的生活垃圾處理,也正式有了資本的印記。

這個全稱爲“光大環保能源(濟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濟南)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是亞洲最大的垃圾發電投資商和運營商光大國際(00257,HK),在濟南投資設立的全資子公司。

“那時全市的垃圾運過來,都不夠它燒的。”在光大濟南投運的第二年(2012年),當時僅有的這家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燒不完濟南與日俱增的垃圾。

這也讓敏銳的資本嗅到了商機。2018年10月,在二期擴建驗收後,光大濟南年處理生活垃圾能力突破90萬噸,年發電量3.66億度。垃圾焚燒生意依靠補貼電價和處理費,毛利率並不低,而且還解決了垃圾圍城難題,也賺得吆喝。

如今,盯上這塊“肥肉”的,已經不再是光大濟南一家。如果不出意外,未來的濟南垃圾焚燒發電市場,將會呈現光大國際、綠色動力(601330,SH)、啓迪桑德(000826,SZ)等環保上市公司三足鼎立之勢。

不過,面對強勢而來的最嚴垃圾分類要求,在46個垃圾強制分類城市之一的濟南,光大濟南雖仍是滿負荷運轉,但靠“燒垃圾”生存的三企業能否喫飽喝足,卻是個未知數……

垃圾生意城市樣本:三路資本“圈地”濟南,焚燒廠賺吆喝也賺錢

光大國際早在2012年就在濟南佈局垃圾發電項目

二線城市樣本:焚燒廠擴建不及垃圾增速

7月10日上午,一場降雨的來臨,並沒有阻斷標有各區“城管”字樣的垃圾清運車,駛入位於濟陽區孫耿街道的濟南第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以下簡稱第二垃圾處理廠)。

這個位於104國道東側的垃圾處理廠,是除章丘和萊蕪外,濟南其他區唯一使用的垃圾處理廠。對常住人口有700多萬的濟南來說,這樣一個垃圾處理廠,是安放全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地點。

2011年之前,濟南還有一個填埋式生活垃圾處理廠——濟南第一生活垃圾處理廠。這個1998年建成投產的填埋場,2009年就到了封存年限,但由於沒有其他替代者,這個早該“退休”的處理廠又超期服役了兩個年頭。

直到2011年,第二垃圾處理廠接過了前任的槍。相比於一廠的填埋方式,第二垃圾處理廠在設計上除了兩個廠(場)區填埋場,還包括一個焚燒發電廠。

這種設計,也與國家發改委、住建部2016年發佈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不謀而合。按照規劃,到2020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佔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

一位不具名垃圾焚燒發電廠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於垃圾快速增長,通過傳統的填埋方式進行處理已經不現實,垃圾焚燒發電這一方式已經成爲處理垃圾,以及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一種重要方式。

相比於填埋,焚燒發電顯然是一種更爲長遠的方式。事實上,2011年11月,第二垃圾處理廠填埋場基本建設完成,之前兩個月,由光大濟南承建並運營的濟南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投運。

《每日經濟新聞》獲取的一份項目驗收報告顯示,光大濟南最初建設規模爲4條500噸/日垃圾焚燒生產線,年處理生活垃圾66.67萬噸,年發電量約2.7億度。濟南市政府網站2012年信息顯示,該項目屬超大規模的焚燒發電廠,一次性建設規模在亞洲最大,是江北最大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

2012年,第二垃圾處理廠日均垃圾處理量爲2721噸(不含章丘),除去填埋部分,光大濟南的焚燒能力綽綽有餘。用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負責人的話講,“那時全市的垃圾運過來,都不夠它燒的。”

不過,這種局面在第二年即被顛倒。2013年,第二垃圾處理廠接納生活垃圾的數字變成了3373噸,日均量增長率高達24%。

一位光大濟南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7年焚燒廠每天焚燒的垃圾已經接近2500噸,遠遠超過2000噸/日的設計能力。此外,超過燃燒能力的垃圾被運進了灰渣及垃圾應急填埋場。

隨着垃圾量的急劇增長,2016年,在拆除原有食堂、宿舍、辦公樓後,光大濟南爲增加垃圾處理規模,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擴建,新增年處理生活垃圾能力27.375萬噸(750噸/日),年發電量9594萬千瓦時。該項目於2018年建成投產。

但這並沒有跑贏垃圾的增量。來自當地媒體《齊魯晚報》的報道顯示,2018年濟南(章丘和萊蕪除外)日均產生垃圾量突破5000噸,至5009噸。2019年上半年,該數字已達到5299噸。

不能及時焚燒的垃圾,只能就地填埋。但挖坑掩埋似乎已經不足應對,在黃河北岸的第二垃圾處理廠,早已開始了向上的“築山”。

7月10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駕車路過時看到,來自各區縣的垃圾清運車,絡繹不絕地駛入第二垃圾處理廠,廠區內的垃圾已經堆積數十米高,在垃圾山的頂端,一輛推土機正將各區縣運往這裏的垃圾平整。

一位來自濟南高新區的環衛車司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原本設計高度只有25米,但二廠垃圾山如今的高度有40多米,比一年前高出了近一倍。

垃圾生意城市樣本:三路資本“圈地”濟南,焚燒廠賺吆喝也賺錢

濟南第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的垃圾山,已經超過50米,而且還在每日遞增

焚燒生意誘惑:各路資本入場“圈地”

“目前2700噸進了焚燒廠,2900噸進了二廠填埋場,填埋比例比焚燒還要高。”濟南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中心人士表示,正常情況下可焚燒2950噸,填埋2350噸左右,正常填埋比例在45%。

這種情況已然是一種普遍情況。中央環保督察2018年的反饋意見指出:(山東)全省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缺口超過1.5萬噸/日,80個生活垃圾填埋場中,超負荷運行的有48個;37個生活垃圾焚燒廠中,超負荷運行的有10個。

雖然讓負責垃圾清運處理的城管部門撓頭,但對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來說,這卻又是一場饕餮盛筵。在“垃圾圍城”的濟南,嗅覺敏銳的資本早已展開佈局。

以濟南最早從事垃圾焚燒發電的光大濟南爲例,從股權關係來看,其是亞洲最大的垃圾發電投資商和運營商光大國際的全資子公司。

垃圾生意城市樣本:三路資本“圈地”濟南,焚燒廠賺吆喝也賺錢

2012年投運的光大濟南項目,已經燒不完濟南的生活垃圾

作爲光大國際旗下56個垃圾發電項目之一,在經過一次擴建後,光大濟南目前處理生活垃圾能力達94.045萬噸,年發電量3.66億度。光大國際2018年財報顯示,其56個垃圾發電項目共處理生活垃圾1823.6萬噸,較2017年增加55%;提供上網電量合共54.195億度,較2017年增加58%。

在濟南佈局的不只光大國際一家,按照政府部門既定的垃圾清運方向,他們也已經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濟南日報》2012年7月披露的信息顯示,濟南市垃圾發電行業未來幾年內還將新添兩個“兄弟”。章丘市2012年已正式與深圳綠色動力公司簽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特許經營權協議。同時,濟南城管部門還將在長清區規劃建設一個1000噸的焚燒發電項目。

7月10日,上市公司綠色動力全資子公司章丘綠色動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章丘綠色動力)一位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於2019年4月開始試運行,主要負責章丘區垃圾處理,設計焚燒垃圾能力1200噸/日,發電量每天50多萬度。

在光大國際、綠色動力兩家佈局已投產之際,國內環保行業龍頭企業啓迪桑德顯然也不想放棄分享這場垃圾盛筵的機會。

2016年10月,濟南市政府、長清區政府擬就濟南市環境科技產業園項目與啓迪桑德開展合作,各方將就濟南環境科技產業園建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一年後,啓迪桑德發佈中標公告稱,確認中標“濟南市環境科技產業園投資人(社會資本方)招標項目”。項目投資總額合計91.72億元,由啓迪桑德投資建設,擬採用“項目+園區”模式投建。

今年7月10日,啓迪桑德全資控股的濟南啓迪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啓迪桑德在長清投資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正處於建設階段。

在多位濟南垃圾處理行業人士看來,如果不出意外,未來的濟南垃圾焚燒發電市場,將會呈現光大國際、綠色動力、啓迪桑德主導的鼎立之勢。

垃圾生意城市樣本:三路資本“圈地”濟南,焚燒廠賺吆喝也賺錢

目前濟南各區縣的生活垃圾,絕大部分運往濟南第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

垃圾分類變局:焚燒廠還能維持多高毛利率?

“我們是政府的一個BOT項目。”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中,濟南一位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負責人稱。這種是被各地廣泛採用的一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具體方式爲建設-運營-移交(BOT)。

以啓迪桑德在濟南的項目爲例,濟南能源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作爲政府出資方,與啓迪桑德共同出資設立項目公司。其中濟南能源出資8400萬元佔股30%,啓迪桑德出資1.96億元佔股70%。包括2年建設期在內,項目合作期限27年。

期間,啓迪桑德運營垃圾焚燒項目,按噸收費,焚燒處理濟南市垃圾,並獲得政府各項補貼,出售焚燒所發的電力等收益。27年後項目無償移交給濟南市政府方面。

綠色動力在2018年年度報告中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具有政策鼓勵、區域壟斷、資金密集、投資回收期長、季節性波動不明顯等特徵。

光大濟南一位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盈利方式,一個是垃圾處理,另外一個是發電上網補貼。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2]801號),以生活垃圾爲原料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每噸生活垃圾上網電量280度以內部分,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杆上網電價每千瓦時0.65元(含稅)。

事實上,各項收益足以讓投資企業賺得盆滿鉢滿。2018年,綠色動力環保服務、固廢處理(即垃圾焚燒發電)板塊的營業收入爲10.19億元,營業成本僅爲3.87億元,該項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2.05%。

作爲行業龍頭,光大國際2018年財報顯示,公司56個已建成投運的垃圾發電項目,貢獻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合共54.07億港元,較2017年增加29%。

雖然坐擁如此高的利潤,但對濟南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來說,即將全面推行的垃圾分類,卻可能成爲不確定因素。

2017年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濟南作爲省會城市,被列入46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之一。一年後的2018年3月,濟南市委市政府印發《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方案(2018~2020年)》,文件要求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將垃圾分爲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

垃圾如果從源頭上進行分類,減量的趨勢將十分明顯,對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來說,這並不一定就是好事。在光大濟南一位生產負責人士看來,以上海的細則來看,分類肯定會造成總量減少,如果(垃圾)量少了,發電量就會少。

從目前來看,在濟南試點了10多年的垃圾分類,即將進入立法程序。7月11日,據多家山東本地媒體報道,地方性立法作爲生活垃圾分類保障,正按程序向前推進。《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已列入濟南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按程序正組織調研和編寫草案。

對此,章丘綠色動力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具體標準還沒出來,影響到底如何還真不好說。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