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出处】《资治通鉴》第98卷 晋纪2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文】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由是与温相疑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译文】桓温平定了蜀地以后,权威日盛,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惧怕三分。会稽王司马昱认为扬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对他都很推崇佩服,便以他作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廷权力,想以此来和桓温抗衡。从此殷浩和桓温便逐渐开始互相猜忌,进而彼此产生了异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解析】在天朝,任何组织,做一把手的都会对有名声,有实力,有功劳,这样三合一的人才制衡,以防止尾大不掉,阴谋篡权。多人不知道制衡的具体做法,本段通鉴就全面展示了制衡的策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制衡时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桓温平定了蜀地以后,权威日盛,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惧怕三分。这时候就是制衡的最佳时机,制衡的早了,浪费人力物力,制衡的晚了毫无作用。必须选择在他刚刚名声大振的时候,刚刚立有大功的时候,刚刚让领导感觉有不听话实力的时候。制衡的早了,草木皆兵,人才发挥不出来实力。制衡的晚了,会被反制,失去权力的主动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制衡选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选择一个同样有威望,有实力的人同步提拔,让他能够有资格互相制衡。于是扬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对他都很推崇佩服,于是让他直接总览大权。这个安排其实就是让桓温不爽,桓温自己平定了蜀地,也没有让他总揽大权,而把这个位置给了一个虚名的书生。这种有能力有名望,但是没有功劳、没实力的人,让他制衡桓温,这样的制衡人选是最好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3e48dc358ed491299d3fda31b70b560\" img_width=\"500\" img_height=\"500\" alt=\"一篇文章讲透帝王心术:“权力制衡”的时机,选择和策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3、制衡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并不是把这样一个人提上来了,就自动制衡了,他们互相勾结岂不是更加可怕,所以,朝廷在这里不断的私下挑拨,桓温和殷浩自然而然的就在领导的预期下,产生了矛盾。很多时候,领导都是使用亲信小人压有功的人一头,这样很自然的,这样的下属就不服气,再加上一点挑拨,下属之间就会斗的热火朝天。领导在中间平衡,不让任何一方做大,这样权力就会紧紧的被抓在手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过上述权谋网的分析,我们能够学会,什么样的人需要制衡,什么时机制衡,用谁来制衡,用什么手段制衡。明白了这些问题,制衡大致就透彻了,只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稍加运用就能够熟练掌握。大家要好好思考这几点。本文源自“权谋智慧”微 信 公 众 号\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4782979671004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