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出處】《資治通鑑》第98卷 晉紀2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文】溫既滅蜀,威名大振,朝廷憚之。會稽王昱以揚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引爲心膂,與參綜朝權,欲以抗溫;由是與溫相疑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譯文】桓溫平定了蜀地以後,權威日盛,名聲大振,連朝廷對他也懼怕三分。會稽王司馬昱認爲揚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對他都很推崇佩服,便以他作爲心腹骨幹,讓他參與總攬朝廷權力,想以此來和桓溫抗衡。從此殷浩和桓溫便逐漸開始互相猜忌,進而彼此產生了異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解析】在天朝,任何組織,做一把手的都會對有名聲,有實力,有功勞,這樣三合一的人才制衡,以防止尾大不掉,陰謀篡權。多人不知道制衡的具體做法,本段通鑑就全面展示了制衡的策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制衡時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桓溫平定了蜀地以後,權威日盛,名聲大振,連朝廷對他也懼怕三分。這時候就是制衡的最佳時機,制衡的早了,浪費人力物力,制衡的晚了毫無作用。必須選擇在他剛剛名聲大振的時候,剛剛立有大功的時候,剛剛讓領導感覺有不聽話實力的時候。制衡的早了,草木皆兵,人才發揮不出來實力。制衡的晚了,會被反制,失去權力的主動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制衡選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選擇一個同樣有威望,有實力的人同步提拔,讓他能夠有資格互相制衡。於是揚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對他都很推崇佩服,於是讓他直接總覽大權。這個安排其實就是讓桓溫不爽,桓溫自己平定了蜀地,也沒有讓他總攬大權,而把這個位置給了一個虛名的書生。這種有能力有名望,但是沒有功勞、沒實力的人,讓他制衡桓溫,這樣的制衡人選是最好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3e48dc358ed491299d3fda31b70b560\" img_width=\"500\" img_height=\"500\" alt=\"一篇文章講透帝王心術:“權力制衡”的時機,選擇和策略\"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3、制衡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並不是把這樣一個人提上來了,就自動制衡了,他們互相勾結豈不是更加可怕,所以,朝廷在這裏不斷的私下挑撥,桓溫和殷浩自然而然的就在領導的預期下,產生了矛盾。很多時候,領導都是使用親信小人壓有功的人一頭,這樣很自然的,這樣的下屬就不服氣,再加上一點挑撥,下屬之間就會斗的熱火朝天。領導在中間平衡,不讓任何一方做大,這樣權力就會緊緊的被抓在手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過上述權謀網的分析,我們能夠學會,什麼樣的人需要制衡,什麼時機制衡,用誰來制衡,用什麼手段制衡。明白了這些問題,制衡大致就透徹了,只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稍加運用就能夠熟練掌握。大家要好好思考這幾點。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衆 號\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47829796710042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