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大師”丁璇在江西九江學院的講座視頻一經公開,便在微博炸開了鍋。丁大師的言論激進又腐朽,例如她宣傳:“女孩最好的嫁妝是貞操”;“女性穿着暴露上克父母、中克丈夫、下克子孫,世人皆防”;“男爲天,女爲地,天上地下,自然規律”;“女子不柔…夫離子散”等類似言論,不甚枚舉。

幾冊君作爲女性主義者,堅決反對這種公然開歷史倒車的言論。雖然我們是藝術公衆號,好像無從談及這類事件,但我獨闢蹊徑,從一場美學論辯談起,並揭示西方女性主義思潮的起點。

| 沒看過視頻的戳下面 |

一場美學論辯

在法國大革命前,哲學家埃德蒙·伯克發表了一篇著名的美學論著《崇高和優美概念的起源的哲學討論》。在書中,伯克採用簡單的二分法,將崇高定義爲強大且陽剛的(男性),而優美則是軟弱且陰柔的(女性)。更概括地說,崇高是愉人的痛感、優美是愉人的快感,因此崇高比優美更高級。也就是說,若某物是崇高的,就一定具備可怖性,即是體量巨大、能發出巨響或極端寂靜、粗糙、無序又宏偉的事物。並當這個事物無法對人造成直接傷害時,它對人構成的心理痛感便是崇高。

戈雅作品《巨人》

這樣的論述在後人看來隱藏着一個重大悖謬,即他還忽略了審美主體,也就是人和理性的參與,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崇高的,同時也是優美的,換句話說,就是不男不女的。而伯克之所以提出這種論調,與他的保守主義政治觀有關。在《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中,伯克直言:某些人的理性必然少於其他人,如果讓人使用純粹的理性行動,那國家將變得十分糟糕。正因此,伯克主張維護傳統,因爲傳統經歷數十代人驗證的規則。

《瑪麗像》

就在這篇《反思》發表的幾周後,英國女哲學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如康德一般敏銳地抓住了伯克理論的悖謬,也就是忽略理性地參與,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偉大的,也可以是良善的,只要我們依照既有的傳統詭辯便可。因此在1790年發表的《男權辯護》中,瑪麗譏諷地駁斥了伯克的崇高論,忽略人和理性的參與,就會讓好色的水手或粗野的獵戶及一切普通人,包括伯克理論的讀者淪爲嬌柔造作的柔弱女性

大衛作品《網球場宣誓》

《男權辯護》一書的主旨就是論證了,權力的賦予應出於合理與公正的理由,而非傳統的繼承。因爲,即便是傳統也需經理性的考察,同時傳統也是先人對理性的追求成果。徑直擁抱理性,將理性視爲一切事物的尺度,就是瑪麗的哲學思想基石。在談論法國大革命或美學議題時,她這麼做,在分析女性的身份問題時,她也將其納入理性的範疇中,並推導出一部令人驚喜的結論,即她著名的《女權辯護》,第一部女性主義哲學論著

《女權辯護》第一版

誰是貞潔的?

在《女權辯護》中,瑪麗提出了許多假設,並通過這些假設分析了貞操的真實意涵。瑪麗的分析完全出於理性的考量,拋棄傳統的束縛後,貞操的真正意義便顯得崇高起來,而過往我們的貞操觀卻令人厭惡。讓我們思考其中三個故事:

馬奈作品《奧林匹亞》中的妓女形象

有一位鄉村少女,從沒接受過教育,但因生活所迫只好進妓院求生。很久之後,她站在街頭總會嘲弄和她命運相似的少女,訓斥她們不懂用自己的身體過上好一點的日子,還能供養父母。這名妓女的本性就是浪蕩、罪惡的嗎?

安格爾作品《大浴女》中的貴族少女形象

又有一位尊貴的貴族少女,從小學習禮儀,什麼事都差僕人去做,即便在他人的城堡裏打碎了花瓶,也要按《行爲手冊》上的說明,嫁禍給女僕。終於,她因一場政治婚姻成了王后,但她不愛國王,反倒像個毒辣的國相,用身體讓國王滿足她的一切要求,又背地裏與其他人尋歡,成了十足的女王。那這位王后有貞操嗎?她又如何成爲世人敬仰的女人的呢?

提香作品《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中的女神形象

還有幾個修女,只聽說過男歡女愛的好事,但從未了解過細節。她們從小就生活在一起,一同沐浴,一同就寢,親密得像一個人,但又恪守貞潔,連同伴的嘴脣都不敢細看。這樣的修女是否就有貞操了呢?

處女、妓女和蕩婦

如“女德大師”丁璇提倡的貞操觀(“女孩最好的嫁妝是貞操”)在我國仍大行其道,但其實這類論調經不起理性思考。在相似的語境中,瑪麗提出的貞操觀卻十分獨特,通過名詞和假設事例的分析她揭示了,人們爲什麼會將貞操與處女這兩個概念相混淆的根本原因。

大多數妓女是沒有貞操的,但她們何時失掉了貞操變得浪蕩起來了呢?事實上,大多數妓女無一刻是有貞操的,也談不上失貞。這是因爲,貞操是一種美德,而非性格,也非名聲。童年時期的妓女因天真而羞怯,但當天真不再,羞怯也蕩然無存。同理,處女也沒有貞操,她有的只是天真的羞怯,因無知而生的膽怯。只有在感受過愛情的快感後,還能保持忠貞的人,才擁有貞操。正因爲人們分不清美德、性格和名聲的區別,才認爲女人在婚前保持處女狀態是一種美德。

倫勃朗作品《掠奪珀耳塞福涅》

當我們把視角轉到男性身上,當男性誇耀自己征服了女性時,他們到底在誇耀什麼?很多情況下,他們誇耀的是自己打破了處女的貞操,讓女人陷入罪惡之中。因爲分不清美德、性格和名聲的區別,所以男人想當然地認爲在牀上激情澎湃的女性是浪蕩的、失貞的,而且他還抓到了能損害女人名聲的把柄。真正的征服是全方位的,是讓男女雙方走出一種敵對狀態(主導-順從)融爲一體,成爲對方精神和肉體上的伴侶,而非通常所說的夫妻關係。

中世紀詩集《羅曼玫瑰》中的插圖

瑪麗更近一步地論證,沒有經過愛情洗禮的婚姻,容易讓女人成爲蕩婦。這是因爲當她還未獲得貞操前,就被揭去了天真與無知,這般境遇和把處女關進妓院沒什麼不同。而只有女孩瞭解愛慕的喜悅後,即她形成了真正的貞操觀念後,婚姻纔是一種公正的契約,要求夫妻雙方都不能背叛彼此,否則女方連失去貞操的前提都沒有,她所能失去的只有名聲

如果我們連貞操的定義都無法說清,又何以要求女性以貞操作爲她婚嫁的“伴禮”呢?不過那種要求女性在表面上維護個人貞潔的論調在東西方層出不窮,又往往被視作老婦對少女應盡的品德教育,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兩種教育模式

丁璇在回應網友質疑時,表示她“只提供自己的經驗和觀點,自己是這樣做的,同時也這樣教育自己的女兒”。顯然丁璇將自己的家庭教育擺進了公衆空間,而教育語境的變化使她的言論遭到了廣泛攻擊。這一論題也是《女權辯護》中最重要的內容。瑪麗指出封閉的家庭教育,尤其是不同年齡女性之間的說教傳承是使女性變成蕩婦的核心原因。

《加百利與其妹維拉和公爵夫人像》

瑪麗發現相比男性,女性羣體有一種過於狎暱的生活模式。在今天的中國亦然,擁抱、輕吻,甚至共同沐浴的現象並不鮮見。女性羣體的這種現象在瑪麗看來,是缺乏教育的結果,男性之間絕然的隱私意識和邊界意識使男性更快地獲得“自立權”。而其根本原因體現在教育模式的區別上。

亨裏希·菲利斯《成人禮》

在那時,男性接受公民教育,而女性,即便是貴族也只能學到8-9歲,往後全是封閉的家庭教育,即通過祖母、母親對姐妹和同性好友的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暗藏危害,原因在於若這些“德高望重”的女性都不清楚如何區分美德與名聲,那她們的教育往往只能讓年輕女性學會保護名聲的方法,卻學不會如何真正獲取美德。

1847年出版的《婦女禮儀手冊》

維護自己和家庭的名聲,而不追求理性和人類的共同命運,是封閉式的女性家庭教育和男性公民教育間的顯要區別。瑪麗舉例道,貴族們常教導女兒應爲守護家族而嫁給適合的丈夫,應放棄自己的愛情,但這麼做,只會讓少女變成女王。在兩個例子中,從未體驗過愛情的農村少女因殘破的家庭環境成了妓女,而另一個嫁給王子的貴族少女也因不是真愛,而在衆多男人間尋覓歡愉。這兩人都是沒有貞操的,只不過後者的地位與家庭背景讓她保持了虛僞的名聲。

標榜理性追求的公民教育,在瑪麗看來,能使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女性成爲更被男性欣賞愛慕的伴侶,而她們讓男性欣賞的原因不是美貌或等着被撕去的虛僞的貞潔,正是理性的思想。在今天的中國,受過良好公民教育的女性,若已形成對理性的追求,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再封閉式地灌輸其所爲有益於保護自身與家族名聲的家庭教育,只會讓更多人投機取巧地成爲虛僞的蕩婦

反傳統的意義

瑪麗在《男權辯護》和《女權辯護》中都提及了她對傳統的看法。她認爲對任何事物的評判,都不應以傳統爲基礎,而應以理性爲基礎。追求理性、抵達理性的終點是前人的遺志,也是傳統形成的根因,所以一味堅持傳統,就是捨本逐末。

被現代女性主義者津津樂道的,除了瑪麗的多本著作外,還有她的生活經歷。這位女哲學家出生貧寒,但自立自強,開設私立學校,積極投身寫作,甚至是哲學討論。在婚前,她與情人同居了許久,還誕下一女。甚至在情人拋棄她時,她像男人一般希望通過振興情人慘淡經營的生意,而換回情人對她的愛。即便最終贏不回情人,她仍不放棄自立的生活,在後來的婚姻中獲得了美滿的愛情。她的丈夫也非常人,在瑪麗死後,甚至略帶誇耀地將瑪麗的私生活曝光,表示自己能接受這樣一位追求理性的女人,即便她曾有過一段不被上帝祝福的愛以及私生子。她的女兒瑪麗·雪萊繼承了自己的衣鉢,成爲了女性主義小說家。

在傳統面前,理性更重要。我國的班昭雖也天賦異稟,但她最終選擇用《女誡》教育自己的女兒成爲男權社會歡迎的“哈巴狗”(瑪麗語,她將順從男權制度的女性比作此),讓她們守護家族的名聲。瑪麗則通過理性的哲學討論,教導女兒何爲美德與名聲的區別,最終將女性主義思想傳遞下來。

所以誰更有貞操?

其他有關女性主義的圖文

��

.

.

幾冊關注女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