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同学找你!”老公拿着儿子的手机出来。

“不用管他,他们是找我联机打游戏的。”

五年级的儿子瞧了一眼手机上显示的名字,继续拼装自己的遥控车。看我和爸爸一脸懵圈的表情,儿子补充说:“他们每天联机打游戏,整个暑假都废了!”

很难想象,半年前我还因为儿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手机而大发雷霆。那一刻我惊喜的发现,在这场手机游戏的争夺战中,我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如今这个时代,手机几乎成了人体大脑的延伸,孩子们更仿佛“生而知之”,天生就会用手机玩游戏。面对这些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几乎每个家长都陷入了一场手机争夺战。我也曾跟儿子短兵相接,大战三百回合,也打输了无数战役。坦白说,今天的胜利来得甚至有些突然。

学龄前的孩子好管也好“骗”,哪怕“简单粗暴”的禁止手机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上小学后就不一样了,“手机战争”形势变得复杂起来,简单的“禁止”、变着花样的“惩罚”效果维非常有限。真正让我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是孙子那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妈妈,同学都在玩游戏,我不玩就没话题。”

大概是二年级的一个早上,儿子这样跟我说,并希望能够增加玩手机的时间。我知道“简单禁止”的时代已经过去,“以管代禁”的时代到了。

之所以立刻同意了孩子的要求,是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就曾因为家里不让看“港台片”而跟同学无话可聊。我深深的记得,每当同学们聊明星的时候,我只能傻傻的听着,感觉自己“土得掉渣”被同学排除在外。这种孤独感和自卑感,到现在还常常跑出来,时时造成困扰。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但是,自从取消了孩子的“手机禁令”,家里就隔三差五的爆发“手机争夺战”。惩罚、训斥,我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让他自己控制好手机时间。

但是面对“如此好玩”的手机,大概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拥有这样的自制力,能控制住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间。在与孩子的手机争夺占中,我们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最终负多胜少。

给孩子自主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相信快乐教育,给孩子尊重、信任的我,一开始选择了相信孩子的策略。我跟孩子定好规则:为了保护眼睛,每次看手机不超过十分钟,看过之后要休息眼睛。孩子则自己定下每天只看2次的规矩,我们还一起郑重的把这些规则写在本子上。

但是,紧接着儿子就给了我当头一击。先是发现孩子常常超时二十分钟以上,做完学校的在手机上完成的作业后,还要玩很久;甚至一边做手机上的作业,一边玩别的游戏!

这一切让我相当失望,开始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常常是我长篇大论说了几千字,孩子表情呆滞沉默不语。现在回想起来,讲大道理也许是最没用的教育方式之一。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教训与惩罚:恶性循环的开始

在多次被孩子的“自制力”打脸之后,我开始给孩子制定惩罚方案。先是“看手机超时”就一天不能玩手机,后来又变成超时就没收手机两天。然后又变成发现偷着玩就没收一周。最后甚至增加了超时玩手机扣零花钱、多背一篇课文等等惩罚措施。

每一次惩罚的增加,都是一次“家庭争端”的结果,也代表了上一次“惩罚规定”的失败。但在当时,除了不断增加惩罚的力度,我几乎无计可施。现在看来,不断的惩罚虽然仿佛能让孩子“老实两天”,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1、惩罚让孩子学会了“偷着来”

惩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孩子学会了“偷着来”。在这个过程中,我算是深刻的理解到什么叫“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什么叫“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孩子在“玩手机”上的智慧也实在是令人惊讶。

他玩手机的时候“故意”忘记定时,用手机做完作业再“顺便”玩一会儿;他在写作业的时候,把手机夹在腿中间偷看;睡觉时躲在被子里看平板;他找到了我“收藏”平板的柜子,甚至还“破译”了我的手机密码!家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警察与小偷”的戏码。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2、惩罚让孩子站在家长对立面

另一方面,惩罚还让孩子彻底站在了我的对立面。每一次,当我怒气冲冲的夺过手机,孩子要么怨恨的看我,要么低头默默哭泣不语。那段时间,孩子一回到家就躲进房间,吃饭的时候也不言不语。

这样的关系反过来也影响着我自己,当惯了“警察”的我,看到孩子关上房门就觉得他在偷偷玩手机或者玩玩具,反正没在正经学习。这让我和儿子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

心理学中著名的墨菲定律不断在家里上演: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担心孩子偷偷玩手机,他就像没有一点自制力,总在偷偷的玩手机。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帮我打赢战争的“三板斧”

终于,在一次因为孩子偷玩手机导致的情绪失控,并差点把手机砸了之后,我开始真正静下来思考所有问题。并决定改变家里的“猫捉老鼠”气氛,开始了新一轮手机管理战役。

1、新的手机规定:取消惩罚

至今我还记得,当孩子听到我说“取消所有惩罚”的时候,脸上流露出来的惊讶和不信。我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惩罚效果不好,那不如彻底取消掉,至少可以消灭掉惩罚带来的负面效果。但这一政策却意外的成为孩子开始自我管理的基础。

新的规定要求所有的手机、平板电脑摆在客厅,孩子可以随时玩,但前提是在客厅玩。孩子自己定时,每次10分钟。每次看完要看一会儿窗外,才能玩下一次。每天不限次数。

按照大禹治水的理论,既然堵不住,那么就疏导它。用这样的方式彻底解决“偷着玩”的坏习惯,所以把所有的手机活动放在客厅,避免影响学习。另外,在我眼皮底下玩,也能更清楚的知道孩子的游戏时间究竟多长,不会总疑神疑鬼了。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2、短句命令代替大道理,绝不发火

当再次发现孩子有超时的情况,我无论多生气,都只问一句:“定时了吗?”如果孩子没有定时,也只简单的告诉他:“定时!”如果已经定了,就不再言语,顶多说句“到时间了吗?”

我力图把所有语言变成不带感情色彩的询问,这样就算孩子不会立刻回答,我也不多话,顶多过会儿再问一次。多数时候不必我问第二次,孩子在一两分钟之内就把手机关掉了。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3、鼓励发展孩子真正的业余爱好

儿子有许多学习以外的业余爱好:打篮球、玩遥控车、拍视频等等。我把家里坏了的落地灯、电风扇都交给孩子修理,然后付给他修理费,用这样的方式从经济上支持他的爱好。同时,支持他把业余时间花在这些学习以外的爱好里。

假期里尽可能的带他旅游、参加夏令营,把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听说同学找他联机打游戏的时候,会那么痛快的拒绝,因为每天有趣的事儿太多了,哪还有时间玩手机打游戏?

在我取消了孩子的所有“惩罚规定”后,孩子终于远离了手机

取消惩罚和许多规定之后,大概是因为随时可以玩到手机,孩子反而不像原来那样渴望手机了。虽然也有的时候看手机停不下来,但是我也不再为此生气,只是机械的提醒罢了。手机大战就这样“不战而胜”了。

孩子现在五年级,也许到了初中、青春期又会有其他的问题,但是“不要惩罚”、“就事论事”、“发展爱好”的三板斧却可以应用到许多其他的问题上。毕竟,只有正常沟通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基础。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男孩。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