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作者:蘇玉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標題:小河漁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題圖來自網絡,僅爲配圖,和本文無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c32cd49c23e416a8a51387b79dcf278\" img_width=\"900\" img_height=\"675\" alt=\"灤河捕魚:下樑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樂亭縣東北部有一條大河叫灤河,末段的走勢大體是東西直向的,到灤河口入海是其歸宿。它還有一條支流,叫作小灤河(二灤河)。這條河就不像其幹流那樣挺直健碩,很像一條沙漠中行進的長蟲,彎彎曲曲,沒個定型,經過九曲十八彎的逛蕩,纔到達狼(浪)窩口歸入了渤海。不知造物主爲啥讓這條河給家鄉北沙崖(nie)村來了一個U 字形的擁抱,使這裏的鄉親們不得不長年和河水打交道。可是它卻沒給當地人留下一點偏愛的好印像。因爲,作爲水它不能被用於灌溉,作爲河它不適於漕運。相反卻不斷耍弄它那猴子脾氣,動不動就發水,動不動就塌河,弄得人們終年不得安寧。好在造物主令觀音普薩給它戴上了一個金箍咒,只准它在盛夏可以自由鬧騰,其它時節必須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不許它“亂說亂動”。鄉親們很聰明,也深諳“靠山喫山,靠水喫水的”道理,於是乘機抓住其僅有的一段“老實期”來作點文章。捕魚摸蝦就是最便捷的營生。捕魚的方法有多種:旋網捕魚、繃鬥捕魚(淘魚)、掏魚、釣魚、籠魚、漁梁捕魚(下樑子)等等。這裏只談談漁梁捕魚。家鄉人稱作“下樑子”,可是說出口來卻是“下亮子”,也算是約定俗成吧。其實,這是一種古老的截河取魚法。《詩經》裏“毋逝我梁,毋發我笱”說的“梁”,所指就是漁梁。唐人皮日休的《漁梁》詩形容得更加惟妙惟肖:“波際插翠筠,離離似清籞。遊鱗到溪口,入此無逃所”。它說的是南方用青竹披爲原料,插在河溪裏,建造籬笆牆構成漁梁捕魚的情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樑子是有條件的,時間、地點、河寬、水深、流速都要綜合考慮,先行考察,後築梁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間:大致應在入秋後,雨季已過,小灤河相對老實了,水流緩了,河面窄了,河水也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點:儘量選在河面窄,水不深(二三尺左右),河底凹凸俱在,泥沙並存之處;閘口宜開在水流相對較深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施工:用泥沙築起一道堤堰,橫向將河水攔起來,只留下一個丈餘閘口,利用落差在這個閘口下側用箔子設一個陷阱(水篩子),堤堰則稍加被覆。如果水流過急,爲減輕該口的壓力,還可以在其遠端再設一個副閘口,並用秫秸簾子箅住閘口,放過流水,擋住魚蝦。這一切弄好後,再在距主閘口最近的岸邊搭建一個窩棚,便於棲身露宿。並備下兩盞馬燈,一個設在陷阱處,便於觀察魚蟹落網和陷阱的安全情況;另一盞則用在窩棚裏。夜深了,人靜了,小灤河邊,晚風瑟瑟,秋蟲喓喓,燈火搖曳,流水嘩嘩,伴隨着漁人哼起的皮影小調兒,別有一番漁翁樂陶然的情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陷阱的運作:魚蟹們喜歡在夜間順流遊動,當遇到路途不暢時,它們會競相尋找出路,當到達閘口時個個鉚足勁兒向前衝,結果紛紛落入陷阱——掉在漁箔上作垂死的蹦噠。所以漁人要不時前去視察收拾。雖然落入陷阱的魚蝦們只有死路一條,再蹦噠也是甕中之鱉——但螃蟹則是另外一回事兒,它們神通廣大,漁箔對它們說來,不過是個廉價的橋樑,如果漁人不及時出手逮住,它們便展開那八條靈活的小腿兒,很快就會擇機遁入河中,因爲陷阱是敞開式的。漁人收穫的獵物,當即放入特製的網兜裏,再將網兜置入水中,兜口縻在岸邊後就可以抽身鑽進窩棚裏小憩片刻。這樣,網兜裏的魚蝦們次日仍是活蹦亂跳,提籃上市,絕對能賣上個好價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漁梁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在我的記憶中,昔日的灤河留給當地人民的多是痛苦的回憶,幾乎年年發水漲(zhǎng)河。洪水猶如猛獸,捲走了村莊,塌掉了廟宇,淹沒了莊稼,堵塞了交通……百姓們叫苦不迭,卻無能爲力;直到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上游修建了水庫和有關水利設施,纔將這隻世代興妖作怪的猛獸終於給制服了,從此再也不用擔心發水塌河了,河上架起了雄偉的大橋,再也不用擔心交通受阻了,下再大的雨也不用耽心河水出槽(水漫出河槽,即發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心是肉長的。人們不會不想,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經過了這個朝,那個代,猶如走馬之燈,去了穿龍袍的,來了穿馬褂的,一個又一個,卻沒人關心和解決這個大害問題。於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水照發,河照塌,苦難過後依舊是苦難。只有來了共產黨,這個老大難纔得到瞭解決。喫水不忘挖井人,如今只要沿着十九大指明的方向,在當地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把家鄉建設的更加美好,乃“知恩圖報”之“善莫大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作者蘇玉志,姜各莊鎮北沙崖村人,蚌埠裝甲兵學院原政委。) \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8236135768116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