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三岛由纪夫会把坂口安吾的文学作品,比作杜子松酒和伏特加,因为这种对人性的观照、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以及对固有观念的批判,实在来得生猛又气势汹汹,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清淡爽快的感受,但读后便知,安吾的文字,果真后劲十足。坂口安吾则在这种价值观的崩坏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乃至世界的虚无,并对日本的传统思想理念提出了质疑。

日本当代小说家三岛由纪夫这样说过:“若将太宰治比作甜味的酒, 那么坂口安吾则是杜子松酒、是伏特加。”

这里提到的太宰治和坂口安吾,同属于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而“无赖派”作为战后日本文坛的重要作家流派,并没有像其他文学流派的作家那样,结成一个文学团体。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之后,“无赖派”作家群体创作的作品,体现出崩坏的社会秩序和不断瓦解的价值体系,因而得到了日本评论界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与太宰治齐名的坂口安吾,是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作家推崇备至的文学大师。他出生在新潟县的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既是一位诗人,还是众议院议员。在这样一个豪门世家里,坂口安吾作为最小的儿子,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淡漠的亲情,催生出他叛逆的性格,以及对传统主流观念的反抗态度。纵观坂口安吾的文学作品,不论是短篇小说还是杂文时评,均流露出深刻的人性观照,更多的时候,他在嬉笑怒骂之间,还原了人世间的百般情态。

一、 绝望与拯救

坂口安吾的家中人丁兴旺,他上有是一个哥哥姐姐,下有一个小妹,他是这个家中最小的男孩,但是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与疼爱。

甚至,父母对他还十分冷淡。

在自传体小说《石头的思绪》中,坂口安吾以平静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除了磨墨,父子俩再无任何交集,出了书房,甚至一年到头难得碰面……母亲患有严重的歇斯底里,而她的怒火全部撒在了我的头上。”

在其他人看来,童年时代的坂口安吾性格怪癖,非常不讨人喜欢。少年时代的他因为打架、逃学、考试交白卷等事,被老师斥责为“自甘堕落”。在家中得不到关爱,在学校里也找不到一丝温情,既没有理解自己的人,也无人可以倾诉心中的委屈。坂口安吾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而在他绝望之际,恰好遇见了文学。此后,他一头扎进文学的世界里,在书籍之中寻找自己的乐趣。

之后,坂口安吾考入东洋大学文学部,专攻印度哲学伦理。从大学毕业后的坂口安吾,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同创办了同人杂志,并发表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25岁那年,坂口安吾凭借短篇小说《风博士》,一举获得牧野信一的赏识,由此正式步入日本文坛。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坂口安吾由于家庭原因,而对世界、对人生充满了绝望,那么他步入文坛,成为作家之后,便通过文字实现了自我灵魂的拯救。

比如,在《闲山》这篇短篇小说中,坂口安吾以“山中狸猫化身和尚”这一日本民间传说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述了一个荒诞诙谐、却又不失人间情味的故事。《闲山》一文中,狸猫化身而成的和尚团九郎,经过与心魔的一番斗争后,终于对佛法产生了深刻领悟,最终安然与尘世告别。

成为职业作家的坂口安吾,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找到了与内心的绝望握手言和的方法,他不再怨恨父母,也不再心怀绝望,这何尝不是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他通过文学创作而拯救了自己。

二、孤独与虚无

坂口安吾的生命底色,无疑是孤独而苍凉的。

童年时期的他得不到家庭的关爱,进入校园之后又因为性格叛逆而被老师斥责。他想在身边的人群之中找到支持和安慰,可惜,这根本无法实现。

这种孤独的生命底色,渗透进他的文学作品之中,诸如《傲慢之眼》。这篇作品只有两千余字,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出众但心高气傲的县长千金,以及一位寡言而木讷的绘画少年。他们之间的情感似有还无,这种淡淡的情愫之中,包蕴着的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哲学命题:孤独。

坂口安吾在创作《安吾人生谈》时正值日本战败之后。此时,固有的价值观已经分崩离析,不仅人们原本的传统思想开始瓦解,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价值理念的混乱之中。坂口安吾则在这种价值观的崩坏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乃至世界的虚无,并对日本的传统思想理念提出了质疑。

坂口安吾的这种虚无主义精神,主要反映在他的故事杂谈集《安吾人生谈》中。这部故事杂谈集分为《安吾人生谈》和《我的人生观》这样两个部分。

在这部作品中,坂口安吾针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热点案件,进行了还原和分析,通过幽默风趣又一针见血的文字,指出当时社会的症结,揭露出人性的黑暗,同时还批判了日本固有的思想价值观念。

比如,在《奈汝何》一文中,坂口安吾在悼念投水自尽的菊乃姑娘时,也对日本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抨击。他批判那些徒有社会地位却自私自利的人,“不了解人性为何物”,并且,“他们无法与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人满口尽是理义之道,实则昏聩腐朽,虚伪自私,毫无人情味可言。

三、灵魂与肉身

既然坂口安吾的文学作品中,以对人性的深刻观照而著称,那么,自然离不开对“灵魂与肉身”这样的命题进行探讨。

比如,在《白痴》这部中篇小说里,坂口安吾以太平洋战争为时间背景,讲述了逃难的日本国民之众生相。这篇发表于1946年的小说,是坂口安吾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被誉为“日本战后文学样板”。

在这篇小说中,坂口安吾讲述了一个逃难男子与一个白痴女人之间的故事。他以细腻而凄美的文字,描绘出战时普通百姓所承受的苦难,也反思了灵魂与肉身之间的关系,而人性中最隐秘幽闭的光明与阴暗,也得到了立体式的呈现。

从男主人公伊泽的视角来看,自己身边的痴呆女人,无非是一具只有肉身而无灵魂的空壳。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在炮火中,冒着生命危险,带着痴呆女人一起奔逃,逃到暂时安全的空地上。在一场又一场空袭之后,眼前是冒着浓烟的房屋,身后是不断吞噬着人们性命的大火。伊泽的内心也非常矛盾:一方面,他认为痴呆女子如果死于战火,也不过是“一具原本就没有灵魂的肉体被火烧死罢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见死不救是有违道义的行为,虽然自己卑劣、低俗,但没有杀死人的胆量。

伊泽眼前的痴呆女子,没有思想情感,也已不具备正常人的肉欲,可以说是一个不完整的生命。但即便是不完整的生命,也依然是生命,也依然需要人们的关爱。坂口安吾这样的安排,大概是与童年以及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关,他在那样的年纪里,迫切地需要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们的关注,可终究得到的只是失望以及人们恶意地对待。

在坂口安吾的《安吾人生谈》中,收录了一篇《没生下来的孩子》,可以看作是对“灵魂与肉身”这个命题讨论的延续。在这篇文章中,坂口安吾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命运中之种种定数,看似有些宿命论的感觉,实则传达出他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虽然肉身承载着灵魂,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联结,实在灵魂、心灵,而并非肉身。

坂口安吾的文字风格颇为多变,诸如《风博士》之奇特诙谐、《盛开的樱花林下》之妖冶艳丽、《安吾人生谈》之风趣幽默又偏僻入里,可以说,在不同的创作时期以及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坂口安吾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但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固有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则是坂口安吾文学作品中的一以贯之的主线。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三岛由纪夫会把坂口安吾的文学作品,比作杜子松酒和伏特加,因为这种对人性的观照、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以及对固有观念的批判,实在来得生猛又气势汹汹,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清淡爽快的感受,但读后便知,安吾的文字,果真后劲十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