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垒磊把金融学中的PE值应用在爱情关系中,这就提醒了我们:爱情资格是一个整体,人们会对对方具备的特质进行整体性衡量。尽管,爱情是一道难解的谜题,但我们掌握了爱情关系的底层逻辑,尽量提升自我的价值,同时对自己报以客观的认知,那么我们就不会在爱情关系里过于盲目,而迷失了自我。

莎士比亚说过:“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一句话道破了人们如果想要获得爱情,就必然会经历无数的曲折。莎翁的这句话既突出了爱情之难得,更说明爱情的获得离不开相处的智慧。

尽管世人赞叹爱情,追求爱情,可是懂得如何经营爱情的人并不多,能够破除爱情关系中的认知陷阱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现今社会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剩”下来,原来并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对于爱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认知。

可见,要获得一段美好的爱情关系,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确立起正确的恋爱认知。何为“恋爱认知”?所谓“恋爱认知”,指的是人们通过爱情关系而获得知识和体验的心理过程。在很多人看来爱情的产生毫无来由,但其实,爱情的发生自有一套底层逻辑。

蔡垒磊从理性批判角度撰写的这本《爱情逻辑》,便带领我们共同探讨关于爱情的底层逻辑问题。

(一)爱情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爱情的底层逻辑,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两情相悦”。爱情的底层逻辑,也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般浪漫纯情。

爱情虽然由某种感觉而生发,但是爱情的根本却源自于利益。这里所说的“利益”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它可以是物质利益,也可以是心理利益。一个人主动自愿地与另一个人接触,必然因为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利益需求。这种利益需求,便是爱情的底层逻辑。

比如说,一个性情平和、善解人意的异性,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滋养,而我们疲惫的身心又非常渴求这样的心灵抚慰。那么,我们就会对这个异性产生强烈的好感,并且非常渴望与其相伴,度过时光。

广义上的利益诉求,对于爱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一个人能够满足我们心理上、情感上或物质上的某种利益诉求时,我们就会对其产生依赖;当我们渴望持续获得这种利益时,我们就会强烈地希望与对方维系一种稳定的关系。这时候,便产生了爱情。

由此我们便能够推断出,为何大多数人的爱情感觉会随着相处时间的拉长而逐渐减弱。蔡垒磊指出,正是因为利益渐渐消失,对对方的某种企图逐渐减少,爱情的感觉也就会慢慢褪去。

可见,蔡垒磊的爱情底层逻辑所建立的基础在于“企图论”。这种企图论,并不是片面地放大了人类对利益的追逐,而恰好清晰地展现出爱情的本质便在于双方之间各有所图。自己能够让别人贪图的特质越多,越可能收获自己所期待的爱情。这就是爱情博弈中的资本。

说到底,爱情关系只不过是人类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而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产生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在现实土壤中,又怎么会盛放出超现实的花朵。因而,爱情也绝不是我们所想的那般纯粹无染。

(二)爱情的真相:你具备多少真实的爱情资格

爱情的底层逻辑在于,我们具备多少让对方可以贪图的特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便可以得出爱情的真相在于,我们自身具备多少真实的爱情资格。

爱情的资格,又主要包括心理情感和物质基础这两个层面。一段比较理想的爱情关系,必然是心理情感与物质基础处于平衡状态。比如说,能够让你感受到心情舒畅的人,也能够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

这样分析起来,似乎爱情关系并不难以获得。可为什么在当今这个社交渠道并不狭窄的社会里,依然有人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呢?蔡垒磊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把自身价值的PE值估得过高了。PE原本是一个金融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种股票的盈利比率,某种股票的PE值越高,就说明它在股市中有较高的成长性,因而也就越值得人们投资。

人们对自己的PE值估值过高,就是自认为自己具备很高的爱情资格,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往往实际上自身并不具备很高的爱情资格。举例来说,一位男士认为自己车房兼备、年薪颇高,但是他脾气不好,非常独断专横,对女性提出诸多过分要求。这就是对自己PE值估值过高的表现。因为他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现如今很多女性也做到了经济独立,女性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性格和善、能照顾自己的男士。所以,这位认为自己条件很不错的男士就极难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伴侣。

蔡垒磊把金融学中的PE值应用在爱情关系中,这就提醒了我们:爱情资格是一个整体,人们会对对方具备的特质进行整体性衡量。而我们若想收获一段较为理想的爱情关系,就需要对自己的PE值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估。

要对自己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估,那么就要具备以下两种认知:

其一,我们的价值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模式,比如说,我们曾经收入较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能够拿到较高的薪水。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最初有较高的收入,可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经济上的波动。收入等因素,只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的价值。我们在某一个阶段评估自己的爱情资格时,就要结合一下外部的环境因素。

其二,一个人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现在我们的价值可能较高,但是,如果我们裹足不前就很可能不再具备较高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具备未雨绸缪的理念,不断学习,保持进步,让自己始终处于不断增值的状态。那么,不论是否能够维持一段理想的爱情关系,至少我们自身的价值不会迅速贬值,即便这段爱情关系结束了,我们依然能够有底气投入下一段关系之中。

(三)和谐的关系,在于价值的匹配

爱情关系里所说的价值,可以分为世俗价值和主观价值。

世俗价值便是根据世俗的某几项评判标准得出一个人的“标准估值”,比如,是否具备独立住房,年薪是个什么水平;而主观价值则是我们心目中对对方的衡量与评估,比如,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对方是否具备某种吸引自己的质素。

和谐的爱情关系,在于价值的匹配。即,世俗价值与主观价值达到某种平衡。

但是,价值是一个变量,它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因此,爱情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持平的价值是不存在的,所以,爱情关系里便会出现“另一半价值高于自己”,以及“另一半价值低于自己”这样两种情况。

当另一半价值高于自己时,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为对方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比如更多的迁就对方,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投入到具有成长性的事情中。这样我们就不会沦为家庭的保姆,我们为家庭提供的也不是毫无增值可能的保姆式服务。

当另一半价值低于自己时,我们可以进行部分利益空间的让渡,比如说,让对方具备更多的决策权。因为通常来说,在一段关系中,价值较低方往往更容易自卑、敏感。当我们进行部分利益让渡时,正这说明我们对这段关系的重视,也是为了让对方安心。同时,我们也要记得,价值并非永恒不变的。如今伴侣的价值低于自己,但不意味着永远都是这样。

蔡垒磊之所以在书中把爱情关系与企图、利益等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让爱情变得功利化。而是爱情的本质就是功利化的,只是我们惯于用“无私”、“纯洁”等掩盖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爱情的功利化,更加符合人性,因而蔡垒磊告诫我们在谈爱情时,一定要看清自己的企图心以及对方的企图心,这样的爱情关系才不是盲目的爱情,才有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如果说,《爱情的逻辑》这本书哪一点格外具有启示性,那么我想,它告诫我们爱情的底层逻辑立足于每个人的价值,以及对方的实际需求,这就是本书最有价值之处。以往,我们对爱情报以错误的认知,误以为它只是感觉的自然生发,可是并不曾清楚地看到,爱情关系居然存在如此多重的逻辑,这就难怪我们总是难以经营好一段爱情关系。

尽管,爱情是一道难解的谜题,但我们掌握了爱情关系的底层逻辑,尽量提升自我的价值,同时对自己报以客观的认知,那么我们就不会在爱情关系里过于盲目,而迷失了自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