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3年,我被調到大營盤附近的太原市機械局職工大學任教,每天去學校必須跨過汾河,恰逢當年南內環大橋開始修建,我想:從南上莊穿過晉祠路,穿過南內環橋,便可直線到達大營盤,省去了很多冤枉路,方便快捷,然而,修橋用的鋼筋水泥、木板石柱等建築材料橫七豎八地堆滿河邊,卻不見工程進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勝利橋、迎澤橋、南內環橋,三座橫跨汾河的大橋,對我這樣普通的太原市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u003Cp\u003E一條長長的汾河,貫穿太原南北,河的西邊,人們俗稱河西。上世紀70年代,汾河上有迎澤橋,那時我在河西義井居住上班,跨過汾河,大家稱“進城”。無論是坐公交車還是騎自行車進城,都要通過迎澤橋。汾河水多時,帶着黃色的泥土,翻滾着流淌;枯乾時,兩岸是潮溼的沼澤地,常有附近的農民們在河灘上放羊。1983年,我被調到大營盤附近的太原市機械局職工大學任教,每天去學校必須跨過汾河,恰逢當年南內環大橋開始修建,我想:從南上莊穿過晉祠路,穿過南內環橋,便可直線到達大營盤,省去了很多冤枉路,方便快捷,然而,修橋用的鋼筋水泥、木板石柱等建築材料橫七豎八地堆滿河邊,卻不見工程進展。好在南邊不遠處有一條近千米長的汾河隧道,我只好每天上下班從隧道穿過。隧道里沒有燈光,來來往往拉煤拉灰的大貨車閃着車燈從我身邊呼嘯而過。十來分鐘,當我穿過震顫的隧道後,渾身都是灰塵。那年那月天天如此。幾十年,與這座城市朝夕相處,我早已習慣了她緩慢變化的性格。在我印象中,那會兒蓋一幢樓修一條路,並非易事,一般要好幾年。1988年10月,南內環橋終於竣工通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勝利橋、迎澤橋、南內環橋,三座橫跨汾河的大橋,對我這樣普通的太原市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汾河公園的建成,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三座大橋已滿足不了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而且顯得狹窄陳舊。1992年之後,建成漪汾橋、柴村橋,又建了北中環橋、長風橋、南中環橋、攝樂橋以及供市民漫道賞景的景觀橋及現已開通的汾河南邊的通達橋、迎賓橋,同時對舊橋進行了拓寬更新。這些橋不僅道寬橋長,而且造型各異,既有現代氣息,又不失古雅之美,大多在一兩年內完成,真是神來之筆,讓人應接不暇,彷彿一覺醒來,座座大橋已橫跨東西。千百年來,默默流淌的汾河,現已碧波綠水,瞬間戴上五彩繽紛的桂冠,夜間披着彩色的光環,相比當年汾河渾濁之景,幾座孤橋之影,真是不可同日而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楊晉龍(太原)\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1973792129075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