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24BiIEXS16I\" img_width=\"960\" img_height=\"638\" alt=\"“黃河兒女”32年後重聚“黃河歌舞”奔流不息\"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24Cv2SoitMX\" img_width=\"445\" img_height=\"670\" alt=\"“黃河兒女”32年後重聚“黃河歌舞”奔流不息\"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24DM9J47bks\" img_width=\"783\" img_height=\"670\" alt=\"“黃河兒女”32年後重聚“黃河歌舞”奔流不息\"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24DuIZuOKk1\" img_width=\"945\" img_height=\"670\" alt=\"“黃河兒女”32年後重聚“黃河歌舞”奔流不息\"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24EsBExqZOY\" img_width=\"460\" img_height=\"670\" alt=\"“黃河兒女”32年後重聚“黃河歌舞”奔流不息\"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對張繼鋼《黃河》的期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崇望:張繼鋼的創作理念代表着國際水平,交響舞蹈史詩《黃河》肯定會讓山西省歌舞劇院重新振奮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秀芳:30年前的《黃河兒女情》已成歷史,今日的交響舞詩《黃河》必將以嶄新的姿態洶湧澎湃奔向大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生平:特別期待能看到山西省歌舞劇院再創輝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德增:人才在,充滿光明。希望以此能從外地引進人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2日上午突來一陣暴雨,給炎熱的夏季帶來一股難得的清涼,正如1987年那個同樣炎熱的夏季,《黃河兒女情》意外爆紅給當時搖滾盛行、狂歌勁舞風靡的舞臺藝術帶來的一股清風細雨般,難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伴隨雨天的涼爽,4個年齡加起來將近300歲的老人,緩緩走進山西省歌舞劇院的大樓,這裏,曾是他們灑過青春汗水、創造事業輝煌的地方。走廊、排練室……每一處都能喚起32年前的記憶,難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一個人疾步如飛,推開門。相隔幾十年,他又見到了曾經的老領導、老同事們,所有的感慨都化作一陣密集的“握手”和“擁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急匆匆趕來的人是全國知名導演張繼鋼,32年後回到母團排練大型交響舞蹈史詩《黃河》的他,難得見到當年成就了他以及很多人的《黃河兒女情》部分主創——原山西省歌舞劇院院長李崇望,“黃河三部曲”的“創始人”之一、著名舞蹈編導王秀芳,《黃河兒女情》《黃河水長流》曲作者之一的劉德增,“黃河三部曲”主演、國家一級尖子演員宋生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從“黃河”開始,因“黃河”重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到84歲的老院長李崇望拿出當年刊登自己獲獎照片的舊雜誌,張繼鋼驚訝:“哎呀!我怎麼沒有?”與張繼鋼同爲《黃河兒女情》編導的王秀芳,聊起兩人在這裏“流血排練”的往事,張繼鋼感慨:“當時地板還沒有弄好,我們排練時手上扎滿了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有的記憶依舊清晰、難忘,相隔幾十年的這次重聚,勾起了32年前對“黃河三部曲”的開山之作《黃河兒女情》的回憶。這也是好幾代觀衆的集體記憶,大部分人都記得它曾經創造的輝煌,卻鮮有人知道它誕生背後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炎熱的夏季,與32年前的夏季,一樣難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民族的纔是世界的,世界的纔是民族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河讓山西成爲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千百年來,黃河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題材。而“黃河歌舞”也一直是山西的“當家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藝術界提起山西歌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民歌舞蹈晚會《黃河兒女情》,就像到了北京就要看北京人藝的《茶館》,來了山西必看山西省歌舞劇院的《黃河兒女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部1987年上演的作品,開創了“全國民族風情舞蹈”的先河,直接影響了中國90年代民族風的熱潮。也是這部《黃河兒女情》,開創了山西歌舞在黃河題材上的“金榜題名”,多次受邀參加央視春晚,其後《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都成爲當年的熱門藝術話題。一大批山西藝術家憑藉這三部作品走向全國,成爲“黃河”歌舞藝術的代表人物:牛寶林、陝軍、宋拉成、宋生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要談到這部作品的誕生,卻有些“尷尬”,它的誕生來自“民歌危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8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之初,霹靂舞、迪斯科及港臺流行歌曲火速風靡全國。當時,很多的藝術工作者有些“迷失方向”。“當時我們下鄉演出,只要上臺唱民歌,觀衆就往下趕,嘴裏喊着‘哈(下)去吧!哈(下)去吧!’當時我就想,民歌,怎麼會在民間遭此遇冷?”《黃河兒女情》作曲之一的劉德增回憶了當年的一段“尷尬”過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不是“民歌”過時了?還是“民族藝術”沒人喜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6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山西選送的舞蹈《元宵夜》《江河水》《搗米》等13個節目全部獲獎,在全國各省市中獨佔鰲頭,創下了山西在全國比賽中一次獲獎數額的最高紀錄。這批作品的產生,震動了全國,也讓文化界鼓起了信心。李崇望院長記得,正是那個時候,時任文化廳副廳長的魯克義給山西省歌舞劇院下達了兩個任務:打造一臺交響樂晚會,打造一臺以山西民歌爲主的歌舞晚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次民族歌舞的自我拔節,也是文化自信的一次重要挑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崇望、鄭運通等院領導火速組建了歌舞晚會創作組。總體設計成員包括:張文秀、趙越、劉德增、景建樹、王秀芳、張繼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舞之前,詞曲先行。張文秀、景建樹、劉德增3位曲作者和詞作者趙越,對山西民歌非常熟悉,但大家依然翻閱了幾千首民歌資料,從中精選了近30首山西民歌,以“勞動”“愛情”“歡樂”三大部分相銜接,構成了《黃河兒女情》這部大型歌舞的主體骨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這遠遠不夠,創作組覺得只瞭解民間藝術還不夠,一定要讓現代觀衆喜愛,大家又奔赴廣州,學爵士舞、電聲樂等這些最前沿的流行文化,從中學習現代藝術的理念和手法。《黃河兒女情》曲作者之一的劉德增回憶:“當時全國流行音樂正處在高潮,廣州的文化藝術特別開放,我們就跑去學習。當時流行便攜式錄音機,大街小巷都是盒帶。廣州的文藝團體已經開始玩電聲樂了。我雖然在盒帶和廣播裏都聽過,但還是想親自看看電聲音樂究竟是怎麼回事?爲什麼穿透力和感染力這麼強?”在廣州的演出現場,劉德增與創作組成員第一次真實地見到了電聲樂隊,感觸頗深。“舞臺上也就是電子琴、電吉他、貝斯而已,只是通了電,有好的音響,纔有那麼豐富的表現力。從那以後,我覺得這個電聲樂很厲害,非學不可。”《黃河兒女情》的創作始終是開放的,既包含“嗩吶二重奏”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也加了電聲樂的混合樂隊的現代手法,既體現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又充滿時代氣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個月後,大型歌舞《黃河兒女情》在河北承德“離宮之夏”第五屆華北音樂舞蹈節上首次亮相,黃河岸上的風土人情猶如一股清純的風,又像一個嬌羞美麗的村姑娘,傾倒了現場觀衆,震撼了參賽團隊。“沒有想到會產生這樣的轟動性,知道成功以後,大家抱在一起流淚”,回憶起這段,編導王秀芳話語中透着興奮,“後來才知道,比賽前一晚,有些代表團看完我們的彩排後,連夜修改了他們的節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河兒女情》火了之後,山西省歌舞劇院成了全國各地歌舞團效仿、學習的對象,在民歌遇冷、迪斯科等流行音樂風靡的那個時代,省歌不走尋常路、大膽創新,堅定了對民族民間藝術的信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典”之作,靠的是全生態的“創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演的成功,是不是靠“罕見”“新鮮”取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編導王秀芳看來,“剛剛改革開放,中國舞臺上和生活中到處都是‘時代歌舞’,臺上臺下、公園裏、舞廳裏全是迪斯科、霹靂舞。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黃河兒女情》從一片‘鏗咔!鏗咔!(迪斯科)’聲中突然轉到‘桃花花你就紅……’這種變化就像大熱天颳了一陣清風,充滿新鮮感。”《黃河兒女情》在全國爆紅之初,曾有這樣的傳言:“山西下了血本,從北京請來名家打造……”真相出來後,讓人們感到驚訝的是,整個晚會的舞蹈編導只有兩個人——29歲的張繼鋼和45歲的王秀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爲什麼會選中這兩個人擔任編導呢?其實,這也是山西省歌舞劇院的一次大膽“創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崇望院長回憶,1986年,由張繼鋼、王秀芳、向陽合作的《元宵夜》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拿到唯一的大獎——“三民調演”第一名。後來接到《黃河兒女情》的任務後,院團領導一致決定,讓剛剛嶄露頭角的張繼鋼和王秀芳擔任編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憶過往,王秀芳說,正是《元宵夜》的成功,給了她和張繼鋼一個啓示,就是作品要立足民間歌舞,創作手法要新穎,“這一點我們不謀而合,在創作理念上既古老又現代,故事、人物和情感是傳統的,表現手法是現代的。我當時從廣州剛學了爵士舞回來,就用在了《黃河兒女情》的創作中,我創作的《山嶺》和張繼鋼創作的《扁擔歌》裏都借鑑了爵士舞的元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黃河兒女情》裏最經典的作品,張繼鋼的《楊柳青》和王秀芳的《看秧歌》,有太多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羣舞《楊柳青》中,編導張繼鋼釆用了皮影戲的律動特點來進行創作。提起這個舞蹈,王秀芳至今難掩對張繼鋼創作的欣賞——“首次把皮影用舞蹈的形式搬上舞臺,張繼鋼是第一個。那時候,他在家裏弄了好多皮影道具,每天都在琢磨,非常敬業。”在王秀芳的印象中,那時候的張繼鋼風華正茂,很有創作激情,才華出衆。“給我們創作團隊帶來了新鮮血液。我當時還在想,作爲一個女編導都沒有創作出來,人家一個小夥子卻能創作出這麼女性化、優美、又不失黃土地特點的作品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秀芳的《看秧歌》也同樣精彩,談到當年的創作,王秀芳直言,她就是根據題目裏的3個字來完成的,“一般看秧歌,都是表現扭秧歌的人,我選了另一個角度——從看秧歌的人來表現。”《看秧歌》的創新手法在於,強化了演員的面部表情。“我在廣州學習時,曾經有一個現代舞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面部表情的現代舞課,很有趣,於是,在這部作品中,觀衆看到了誇張的面部表情,再加上塌腰翹臀、聳肩提胯、勾腳拐腳等誇張變形的動態,這種化醜爲美的手法在當時的中國民間舞的創作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電視剛剛走進千家萬戶,央視春晚正一步步成爲全國人民的年夜大餐。正在籌備1988年央視春晚的總導演鄧在軍專程來到太原看《黃河兒女情》的現場演出,看上了《看秧歌》這個節目,然後當場拍板敲定,《看秧歌》參加春晚。當時,上春晚的各種節目時間都掐得很短,只有《看秧歌》基本上沒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春晚舞臺上的“異類”,美中帶有俏皮,土中帶着洋氣,征服了中國的觀衆,也靠着電視吸引了全球觀衆。那年春晚之後,編導王秀芳收到美國留學生的來信,“這樣一個舞蹈,讓人耳目一新,錄像帶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流着眼淚看完這個節目,感覺就像回到家鄉,見到自己的親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0年,從《黃河兒女情》的姊妹篇《黃河一方土》中提煉組成的《瞧這羣婆姨》,再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並榮獲“最受觀衆喜愛的節目一等獎”。1992年,《踩鼓點》第三次上春晚,同樣得到了觀衆的好評。“那幾年,央視春晚對山西省歌舞劇院青睞有加。央視工作人員曾說過,那幾年如果沒有山西歌舞劇院的節目就覺得缺了點啥。”“《看秧歌》最火的時候都上了《新聞聯播》!”演員宋生平回憶說:“當年在天安門廣場,上千人集體跳這個舞蹈,很多省市的演出團體都在學演。《舞蹈》雜誌爲《看秧歌》出了專刊,讓我把舞蹈中的每個動作擺出來,他們照樣子畫下來,做了一個舞蹈的分解動作圖,方便大家學跳……”除了這兩部經典,在《黃河兒女情》中很多作品都非常出新,在音樂和舞蹈的改編創作中,都大膽地運用了爵士舞、踢踏舞、芭蕾舞、搖滾樂、美聲唱法、流行唱法、現代繪畫等表現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典的誕生,從來就不是喫老本、仿古董,而是“全生態的創新”!從音樂到舞蹈編排,從表現形式到傳播手段,《黃河兒女情》在當年創造了一個標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代藝術家接力,“黃河”波瀾壯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母親河“黃河”一樣,《黃河兒女情》也不是一時一刻的澎湃激昂,而是奔流不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黃河兒女情》的排練,背後有一個輔導組:在李崇望院長收藏的《黃河兒女情》首演節目單上可以看到,有一欄寫着“聲樂輔導”,裏面都是老一輩觀衆熟悉的名字:任愛英,邢醜花,劉改魚,史玉蘭……“老演員光出力、不出面啊。他們是真正的幕後英雄。”曲作者劉德增感嘆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正處於省歌演員新老交替之際,歌唱演員和舞蹈演員都面臨這個問題。如此大型的演出如何選演員,搞不好“會捱罵啊!”李崇望院長說。但最終,院團領導大膽地做出一個決定:起用新演員!老演員們組成一個輔導組,把多年藝術積累教給年輕的演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藝術家的無私奉獻,讓年輕編導們一方面信心百倍,另一方面也感到“壓力山大”。而年輕的舞蹈演員得到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也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編者按:當年《黃河兒女情》是“歌+舞”,如今《黃河》是“舞蹈史詩”,此處不提民歌,只從“舞蹈”角度切入,回望過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參與“黃河三部曲”全部演出的國家一級尖子演員宋生平,因爲基本功好,當時被譽爲“省歌第一腿”,她也是這部作品所有女子舞蹈的參與者。當年《黃河兒女情》的“排練日常”至今讓她印象深刻,32年前排練廳裏的故事就好像發生在眼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會兒演員不多,也沒有‘替補’一說。我記得排練張繼鋼的《難活不過人想人》,裏面有大量託舉的動作,以前大家從來沒有練過託舉,也沒有可以參考的樣子,就是生生練,摔了再爬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排練中,還有許多需要跟演員配合的動作,有一次,我被一個演員從臺口拖到後面去,身上劃破了,褲子上滲着血。第二天,受傷的地方結了痂,照樣去練習,就沒覺得這是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時候條件艱苦,練習中間渴了,大家就跑去廁所的水管上喝涼水。排練從早到晚,有時候通宵達旦,大家每天都去搶排練廳,不停地練,像打了雞血一樣,表演時,眼睛就像通了電一樣發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編導王秀芳看來,“實際上很累,但他們自己不覺得。”王秀芳記得,排練的時候是夏季,天很熱,男演員們光着膀子練完後,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每次起來地板上都有一個“人印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演員的“苦”還不夠,還要加上編導的“精”。讓演員宋生平印象深刻的是,張繼鋼的作品竟然可以——“精確到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黃河兒女情》的兩個節目受邀參加國慶38週年在人民大會堂的演出。那麼大的舞臺,《難活不過人想人》這種雙人舞被選上,真的沒有想到。”過了幾十年,宋生平到現在都記得一個細節。“在演出的磁帶上,張繼鋼標註了這樣一句話——‘8秒之後音樂起’。張繼鋼把音樂的時間精確到了‘秒’,他甚至把演員走上臺需要多久?演員從舞臺口跑出來站在舞臺中間需要多久,都計算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難活不過人想人》中有一句歌詞是“背後想你淚蛋蛋掉”,當時張繼鋼在編排這句歌詞的舞蹈時,用了一個令人想象不到的動作,讓女主演宋生平至今難忘。“他就把手放在臉面前,雙手握成空拳,然後左一下、右一下往下落……我當時心裏就想笑,這個不像舞蹈動作啊,怎麼感覺是生活裏的動作,別的舞蹈可能更強調技巧。但最後演出的時候,這個動作一直保留下來。後來想想,本身《難活不過人想人》的名字就很土,我扮演的又是一個村妞。所以張繼鋼的編排纔是更生活的一種表現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河歌舞》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在每個時代激盪着。它是屬於年輕人的,屬於山西的,屬於這個時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衆多學者、專家總結過“黃河派”帶給一個時代的意義。它成就了作品,成就了劇院,也成就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始於《黃河兒女情》的這份情,從臺上延續到臺下,從30多年前延續到今天。那是一羣人的“黃河”,奔流澎湃,他們纔是真正的“黃河兒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在省歌三樓排練廳門口的留言板上,貼着一張“導演手記”,那是張繼鋼2019年正月初十、時隔32年重新回到山西、回到母團排練《黃河》時,留下的感慨:“闊別32年後回到這裏,感到一切都是那麼熟悉和親切,排練間隙回到洗手間時,我一個人走在長長的走廊裏,足音在長廊裏迴盪,使我恍如隔世……如今,雖然物是人非,我怎麼努力都不像一位‘客人’,彷彿還是過去的舞蹈隊隊長,那時,這條長廊基本上是我說了算,但那一扇又一扇的防盜門提示着我,如今已是——‘城頭變換大王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過去,我因爲參與創作的《黃河兒女情》轟動全國而離開了這裏,今天,又因爲創作《黃河》回到了這裏,這可能就是‘兒女情’!也許就是宿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舞蹈隊演員)的目光裏充滿了對我的敬畏,而我能透過這‘敬畏’讀出他們對我的信任和依賴!這些孩子讓我喜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想,我面對的不僅是一部新作品,還應該是開墾一片新大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繼鋼的感言親切而動情。32年前,他因爲《黃河兒女情》享譽全國,32年後,他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聚集國內頂尖演員,重新對“黃河”進行解讀和創作。他帶領團隊穿越時光,找回“黃河”的“源”和“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河大合唱》誕生80週年之際,對《黃河》這個藝術主題來說,這是80年後的穿越重現;而對山西人張繼鋼來說,這是“黃河”牽引的一份“兒女情”,這次“黃河歌舞”更是他的輪迴見證;對山西省歌舞劇院來說,這是幾代山西藝術家的接力綻放、一次更重磅的“黃河”旋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典是可以穿越時空的,每一次“黃河”的重新面世,都引領着一個時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知道經典的“黃河”,經過張繼鋼之手會有怎樣的奇特展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月15日,大型交響舞蹈史詩《黃河》撲面而來! 山西晚報記者李霈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手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美的“黃河”,最牛的記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次4人羣訪,他們中最長者已經84歲,最年輕也50多歲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2年前,他們創造了一個“黃河”的奇蹟,盛況空前,絕無僅有,讓中國藝術界爲之震撼!幾十年後,“黃河”又把他們重新帶回到這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切都變了樣子,樓體翻新了,樓道變樣了,“新鮮”是他們回到母團後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新鮮的環境,新鮮的面孔。“無論這個樓怎麼變、工作在樓裏的人怎麼變,歌頌黃河的情,不變。”77歲的王秀芳語氣堅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西省歌舞劇院這棟老樓,走過風雨歷程。無論輝煌與否,一代一代藝術家都情繫黃河,爲“黃河歌舞”的傳承發展不斷探索、堅定前行。“黃河三部曲”之後的幾十年裏,不斷有“黃河派”作品誕生:爲奧運獻禮的《黃河情韻》、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九曲黃河》……代代傳承的不僅是作品,而是一種“黃河”的“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情字,勾起太多回憶。老人們的講述,時而平靜、時而激動,一個作品誕生背後的故事之外,是一段歷史的梳理,一次記憶的沉澱,一場青春的回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可以穿越回過去……我以爲,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是輝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可以穿越回過去,32年前的他們,卻留下了太多遺憾:“遺憾沒上過舞蹈學院學習編舞技巧,遺憾在創作上自身的功力有限,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藝術本就伴隨遺憾而生,遺憾的人生也是一種藝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曾經以爲,黃河最美的地方,是它的洶湧澎湃。畢竟,那一刻最輝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現在知道,黃河最美的地方,是它的奔流不息。因爲所有激盪終將平靜,亦如黃河般。但更重要的是,它始終奔向未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父輩們常跟我們這一代“顯擺”:“當年我去現場看過《黃河兒女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這一代也想跟下一代吹吹牛:“當年我是第一批看到張繼鋼《黃河》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西晚報記者 李霈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購票信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演出地點:山西大劇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票價:580\u002F380\u002F280\u002F180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優惠票價:7月29日-8月15日購票享受7折優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月16日-8月31日購票享受8折優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月1日-9月10日購票享受9折優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月11日-演出購票全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諮詢電話:0351-2027220\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211935880156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