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 Reinert【美】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個工作剛拿到手,還沒開始,就告訴自己:反正我做不好;

一個遊戲剛剛開始,還沒弄懂規則,就告訴自己: 反正我會輸;

一段愛情剛剛萌芽,還沒體會到愛的美好,就告訴自己:反正終究會散去;

……

彷彿所有的事情,不管是難的,易的,重要的,不重要的,在你這裏,就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失敗

有時候,似乎也會很文藝的安慰自己:“既然註定會失敗,不如安心享受過程就好。”

但大多數的時候,只是很喪地跟自己說:“反正都是要失敗,爲什麼還要去做呢?”,因爲這種想法作祟,所以,本能地放棄了很多嘗試的機會,結果,身邊的朋友、同事,一個個都在人生中展開新的征途,只有你還在原地踏步。

你看着他們的種種成就,然後對自己說:“我就知道,自己永遠是失敗的那一個。”

於是,你的人生,彷彿真的成了一個又一個失敗的串聯,我們把這種狀態叫做“習慣性失敗”。

若從概率上說,成功與失敗永遠各佔50%,而爲什麼對於你來說,失敗就是百分之百的必然。

01

因爲有一個”高不企及”的目標

很多人失敗,並不是真的做不好,而是從一開始就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

比如,我之前有一個來訪者,是一個大學生。

在諮詢室裏,來訪者無數次地跟我表達:“自己很喜歡現在的專業,但是怎麼都學不好,要怎麼辦?”

一開始,我真的以爲他成績很差,可是後來我發現,他的成績是班上前五名。但是,他的內心依然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因爲對他來說,只要不是100分,只要不是第一名,都是成績差。

他告訴我,每一道錯題,就像刀子一樣刻在自己心裏,從小,老師建議大家,考試做錯的題目,要記在一個“錯題本”上,他從來都不用。因爲每錯一題,他都會狠狠地懲罰自己,然後再深深地把它們刻在心裏。

不僅學習上如此,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他也會定義爲失敗。

比如:

跟同學聊天,一不小心說錯話,他覺得是失敗。

出門買東西,忘了砍價,買貴了,他覺得是失敗。

好不容易約了同學出去玩,玩得不盡興,他也覺得是失敗……

所以,對於我的這個來訪者來說,只要不是最好,都是失敗,哪怕是犯了很小的錯誤,或者不符合內心的期待,都是失敗。這樣看來,他的生活中,就真的是失敗環繞,滿是走不出的失敗漩渦。

但是,並非世界對他如此不友好,而是,他從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難以攀爬抵達的目標。

一個人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往往於早期的“重要他人”有關係。

這個“重要他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啓蒙老師,或者某個對他影響巨大的人。

比如,父母對他要求嚴格,考試一旦成績不好,就予以打罵或者冷嘲熱諷,孩子長大以後,自然會把這個高要求內化於心。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父母對孩子本身並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但是,他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姐姐或者哥哥,這樣,在成長環境中,就一直有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他想超越這個目標,就不得不逼自己優秀。

但是,好像不管怎麼努力,哥哥或者姐姐都比自己更優秀,因爲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也會產生“我怎麼都做不好”的感覺,從而,造成感受中的“習慣性失敗”,哪怕事實上,他已經足夠優秀。

02

失敗的自證循環:我失敗,因爲覺得自己會失敗

有一位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生物學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隻跳蚤,跳蚤輕易就跳出來了。然後將這隻跳蚤放入加蓋的玻璃杯中,跳蚤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被杯蓋彈回。最後,這隻跳蚤變得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調節自己跳躍的高度。一週之後,即使生物學家取下蓋子,跳蚤也跳不出來了。

這就是“跳蚤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像極了這隻跳蚤。

曾經拼盡全力的考試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就告訴自己:我不適合考試,便不再嘗試;

曾經熬夜寫下的文案被領導批的一無是處,便對自己說:再努力也沒用的,我做不好的。

就這樣,失敗變成了一個自我證明的循環,我知道我自己做不好,所以就不再付出努力,而一旦選擇不再努力,不再嘗試,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所以,很多人所謂的“習慣性失敗”,不過是連嘗試都沒用過的“顧影自憐”。

棉花糖實驗的設計者沃爾特·米歇爾發現,孩子們越是把自己看作積極結果的原因,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實驗中選擇延遲滿足,控制衝動傾向。也就是說,他越相信“我能做到”,反過來就會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的去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而結果就是,他們真的做到了。

米歇爾說:

“這些孩子相信“我能做到”的效能感和自我力量會成爲他們成功的基礎,並形成基於現實的樂觀期盼,就這樣,每一次成功都增加着下一下成功的概率。”

所以,成功與成就感會形成一個循壞,失敗與失敗感亦然。關鍵在於,你的努力方向是在構建成功循環還是失敗循環。

03

如何打破失敗循環?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爲連第一步都不曾邁出,連成功的可能性都沒有留給自己。

有一句話,叫做“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好”,看似剛勁有力又足夠勵志的表達,被很多人奉爲聖經。

但我勸你,別過執着於“做到最好”這件事,“最好"是一個沒有標準的概念,如果一開始就把自己定義在要“做到最好”,最有可能的結果是, 你連開始都沒有過,就已經放棄了。

有一段時間,一個朋友熱衷於創業,找來各種項目。

一會兒想要開親子培訓機構,一會兒又想做中國最好的咖啡館。左搖右擺,考察來考察去,最終都決定放棄了。

因爲他發現,不管他邁向哪個領域,哪個領域都已經有人做得足夠好,而當朋友想着,“若做不到最好,又何必開始”時,他便連開始的勇氣都沒有了。

沒有開始的失敗,其實是最大的失敗。

所以,如果想要走出“習慣性失敗”的循環,建議你從0.1開始做起,只要開始了,一點一點向前,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當成功的信心一點一點的積累了時候,你便不自覺間,進入了一個“成功循環”。

所謂成功循環,即每一步的成功都會奠定下一步的信心,而下一步的信心,又會促進下一個目標的實現,如此,進入良性循環。

走出“習慣性失敗”並不難,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從0.1開始。

The end

作者簡介

若杉

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

電話預約:010-66531995

微博@若杉bab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