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LntEEeEdOPd\"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372\" alt=\"地質春秋結情緣\"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地質春秋結情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記竺國強館長二三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正新 胡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當我在理工大學博物館觀看“地球四極石”標本時,就不由得想起了我們的老館長——我國首次登上地球北極冰原進行地質科考的竺國強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竺國強教授於1939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新昌縣城關鎮,1966年,他從南京大學地質系研究生畢業,被國家分配到成都地質學院地質系任教。1981年至1983年,竺國強作爲訪問學者,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進修學習。在這裏,他參加了五次地質考察,足跡遍佈大半個美國。1985年春,他擔任我們成都地質學院博物館館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改革春風沐校園,開門服務創先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竺國強擔任博物館館長時,正值80年代中期。那時中國農村的改革已如火如荼,城市特別是高校的改革也正處在萌芽階段。竺國強館長到館後,認真地調查和研究了博物館各方面的情況,弄清了員工的思想動態,逐步摸清了博物館的展藏品家底,爲接下來的博物館改革和對外開放做足了思想和業務上的準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竺國強擔任博物館館長之前,博物館所收藏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標本主要是爲成都地質學院師生的教學和科研服務,標本的陳列形式着重於其科學性,而忽略了科普性。但竺館長敏銳地預見到博物館的另一個功能——爲社會大衆服務。他決定讓博物館的大門主動向社會敞開,將枯燥陳舊的展陳變得亮麗活潑,讓羣衆們不僅在這裏饒有興致地“看稀奇”,還能學到關於地球的知識。但在當時,整個中國城市還處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動盪時期,人們的思維還是比較封閉和被動的。竺館長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打破陳舊的觀念和規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耐心地說服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改變以往消極等待觀衆上門的意識,破除舊規定的束縛,激發博物館的活力,把廣大羣衆吸引到博物館來。他說,羣衆們因爲平時忙於工作,只有週末和節假日纔有空閒來博物館參觀,因此,博物館在休息日(星期六和星期天),和節假日(春節、五一、國慶)都要開館,博物館工作人員採用輪休的形式值班,來滿足人民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這種幾乎全年都對外開放的理念,在當時國內博物館中都是很少見的,在高校博物館中更是鮮見。在竺國強館長領導下,博物館的改革開放工作走在了學校前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ORQBHPR1IwQ\" img_width=\"300\" img_height=\"372\" alt=\"地質春秋結情緣\"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竺國強館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豐富展陳添亮點,充實展廳煥新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竺館長着力打造一個充滿魅力,令人耳目一新的博物館。他說,我們要讓博物館成爲大家在休息時喜歡來的地方,就像一個充滿魅力的景點一樣,讓他們來了以後覺得很值得,還想再來第二次、第三次。爲此,他積極開發博物館的亮點展品。首先,他提出三大“鎮館之寶”理念,將極具科研和教育價值的標本——合川馬門溪龍、大竹重慶魚和隆昌鐵隕石作爲鎮館之寶,大力宣傳。其次,他將博物館的八條恐龍化石標本作爲博物館特色展品,向觀衆展示,引起他們探祕遠古的濃厚興趣。第三,他從博物館藏品中,選取了我校校友在工作崗位上採集的、後捐給母校的來自地球南極、北極、8000米以上珠峯和5000米以下太平平洋底這四個極端地點的地質標本,給他們取名爲“四極石”進行展示,又成爲博物館的一個亮點。在玻璃展櫃裏,他安排展示了那些千姿百態、晶瑩剔透的礦物精品和岩石礦產,這些標本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令觀衆流連忘返。對非地質類專業的社會觀衆來說,博物館不再是一個既不好看、也看不懂的枯燥乏味、高深莫測的殿堂,而是一個美麗又有趣,充滿了地球神奇魅力和科學啓迪的窗口。\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ORQhA8qXqiF\"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11\" alt=\"地質春秋結情緣\"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82年,竺國強在北極考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6年,時逢成都地質學院30週年校慶。竺館長利用這個契機,對博物館內外進行了大力改造。他在大門口修建了噴水池,中間樹立了一個約9米高的不鏽鋼恐龍雕塑,這裏水霧漫濺,彩魚悠遊,恐龍挺拔,鳥語花香,成爲了學校的標誌性景點。他改造了博物館的大門,將博物館分爲中廳、綜合大廳、岩石、礦物、古生物、沉積相等十個陳列室和三個大型標本露天展臺,使博物館展品內容豐富,層次分明,井然有序。爲使觀衆更直觀地瞭解地球生命演化的歷史,博物館還委託本校藝術專業的師生繪製了一幅螺旋形的地球生命進化圖,將各個地質時代及其生態圖像分佈其中,形象逼真,一目瞭然。在展櫃背景牆上,還貼上了圖片和照片,配以通俗易懂的說明文字。改造後的博物館展廳分上下兩層,面積達2600多平方米,整個展廳寬敞明亮,乾淨清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竺館長還擴充了中廳的陳列內容,在綜合大廳裝架了21米長的安嶽馬門溪龍、廣元馬門溪龍、鹽都龍和甘氏四川龍、劍龍等恐龍展品,還展示了我國裝架的第一個亞洲象骨骼標本。爲延伸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內容,竺館長還另外開闢了臺灣礦產展櫃和中醫礦物藥展櫃。他還引進了科學的人文歷史元素,修整好了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歷史文化遺產——三國時期馬鈞製造的指南車和記裏鼓模型,東漢時期張衡製作的候風地動儀等古老模型展品等等,在牆上掛了張衡、魏格納、李四光等古今中外著名地質學家的畫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成都地質學院30週年校慶的那一天,博物館門外花團錦簇,展廳美麗而氣派,人們如潮水般湧入博物館,爭睹她的新面貌,不禁流連忘返,拍手叫好。竺館長的這次改革,不但得到了全校師生的讚譽,也在當時社會上掀起了參觀成都地質學院博物館的熱潮,甚至在全國都打出了名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勤儉節約多刻苦,身先士卒爲表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竺國強教授的童年是很艱辛的。他自幼喪父,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是母親在電影院門口賣花生瓜子,賺取微薄的收入來支撐日常生活,供他讀書學習。他深知生活的艱辛,懂得勞動的可貴,珍惜一粥一飯,生活十分簡樸。在生活中,他一直有記賬的習慣。我們曾見過他的賬本,一盒火柴兩分錢,也記在上面。有一次,博物館工作人員聚餐,一位年輕職工在盛飯時,不小心灑了很多飯粒在桌上。竺館長見了,默默地用筷子把這些飯粒撥進碗裏喫掉了。他用實際行動教育年輕人要勤儉節約,珍惜物質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竺館長從小到大,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習非常認真、刻苦,並將個人的奮鬥和祖國的前途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五十年代初,他在新昌中學讀高中時,就立下宏志要當一名“和平時期的游擊隊員”——地質勘探隊員。1957年高中畢業報考大學時,他12個志願有10個填的都是\"地質\",結果考取了第一志願南京大學地質系。1962年大學畢業,他又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構造地質專業的研究生,師從郭令智教授和姚文光教授,他這種高尚、堅韌的奮鬥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成都地質學院,竺國強館長是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積極分子,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來館後,除忙於新疆的野外科研工作外,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考慮博物館的發展,事事以身作則,處處帶頭。記得1986年博物館爲校慶改造、調整展品時,工作十分繁重,竺館長和我們年輕人一起勞動,搬運展品,調整陳列櫃,常常幹得汗流浹背也不休息。有一次,他站在三米高的梯子上刷牆,一下子沒踩穩,從梯子上摔了下來,幸好人沒有受傷。身爲館長、副教授和“中國北極考察第一人”的學者,竺館長卻沒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髒活累活處處帶頭幹,這種質樸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們年輕一代,成爲我們一生學習的榜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竺國強館長對羣衆充滿了愛心。有一天,一批校外中小學生來館參觀,集合在館門口,聽老師講解參觀內容。因爲人多擁擠,一個學生不慎掉進了水池裏,一面掙扎,一面喊救命。竺館長看到後,來不及脫掉衣服和鞋子,一頭跳進水池,將落水學生救了上來。他不顧自己全身溼透,詢問落水學生有沒有受傷。在場的人們都對他肅然起敬。\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ORR8I7odPGe\"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50\" alt=\"地質春秋結情緣\"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2年4月,作者與竺館長及夫人相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不忘初心同築夢,地質春秋結情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1年,竺國強晉升爲教授,1992年,爲照顧年邁多病的母親,他作爲引進人才調入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工作,後擔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中國博物館學會地質博物館專委會常務理事、全國旅學地學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兼旅遊專委會主任等,爲我國的地質事業發揮着重要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光荏苒,2012年春夏之交,我們四位博物館後學借舉辦完“浙江溫州恐龍巡迴大展”回校途中的機會,去浙江大學探望了竺國強館長。時隔多年,他依然眼神矍鑠,身體康健,臉上滿是和善的笑容,見到我們,他帶着久別重逢的喜悅,和我們親熱地談笑着,並邀請我們去他家裏坐坐。他聽我們講述着學校新博物館的建設進展,也關心着博物館現在的情況,他深情地回憶起曾經在博物館工作和學習的日子。對他來說,地質博物館就是他曾經的家,在這裏,他付出了濃濃的心血、辛勤的汗水,也和同事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竺國強教授充滿感情地說:“與地質結緣40年,我天生對大自然有難解的情結,能與地質結緣,與地質博物館爲家,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10月,成都理工大學建校60週年之際,竺國強館長應邀來校參加慶典活動,我們忽忽見了一面,不想竟成永別。現在,值得去告慰老館長的是我們的新館——成都市自然博物館,政府準備投資近10億人民幣來修建,目前已經動工,將於2021年正式對觀衆開放展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值竺國強館長誕生80週年之際,回憶如泉湧,心潮澎湃,謹以此文,寄予哀思。願老館長一路走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440941690885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