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藥俠”陸勇談“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這次談判政府“很給力”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日前,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了《關於將17種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的通知》。經過3個多月的談判,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涉及非小細胞肺癌、腎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個癌種。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這將極大減輕我國腫瘤患者的用藥負擔。那麼,談判有哪些難度?如何平衡藥品研發成本與最大限度讓利參保人的關係?

圖片來自網絡圖片來自網絡

  大部分談判後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

  本次納入藥品目錄的17個藥品中包括12個實體腫瘤藥和5個血液腫瘤藥,都是臨牀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17個談判藥品與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56.7%,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平均低36%。

  以治療結直腸癌的西妥昔單抗注射液爲例,2017年這個藥品平均價格爲4200元左右,此次談判後降至1295元。默克中國腫瘤事業部高級總監袁澤之表示,他們已經給了全球最低的一個價格,“通過這次醫保談判,我們能夠通過‘以價換量’,讓老百姓得到應用,這對中國的老百姓是個好事情。”

  對於製藥企業而言是“以價換量”的考慮,而對於國家醫保局的談判專家而言則採取“以量換價”策略。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鬍靜林認爲醫保制度的整合,使得醫保有了更大的戰略購買力,會讓談判有更強的話語權,能夠更好的實現以量換價的目的,“這些抗癌藥納入醫保以後,會使大量原本負擔不起的患者可以用得上新藥,改善他們的治療效果。”

  10種爲2017年之後上市的品種

  今年6月,國家醫療保障局新一輪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工作開始啓動,44個目錄外獨家抗癌藥經過專家評審和投票遴選,並徵得企業意願,最終17個藥品獲得談判成功。談判專家組專家是由國家醫保局專家庫抽取,來自山東、雲南、北京、江蘇等地,大多曾參加過省級醫保談判。抗癌藥國家醫保準入談判第二組談判組組長、雲南省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王豔君告訴中國之聲記者,“我們一方面要掌控降價的空間,希望最大限度讓利於參保人和基金。但是對於企業,也要考慮到研發成本、生產成本和上市成本。所以我們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藥品支付標準是國家醫保藥品准入談判的核心,也是國家醫保經辦機構與藥品生產企業間博弈的核心。如何通過談判在醫療保險基金可承受的基礎上,實現醫療保險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保留企業合理利潤空間,激勵其進一步創新投入,合理的藥品支付標準成爲談判的關鍵所在。

  此次談判抗癌藥均爲治療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所必需的臨牀價值高、創新性高、病人獲益高的藥品,這些藥大部分都還處於獨家專利保護期限內,談判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同時,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充分體現了對醫藥創新的重視和支持,17種談判抗癌藥品中有10種藥品均爲2017年之後上市的品種。

  各方協作促改革紅利落實:爭取讓羣衆早日買到降價後的抗癌藥

  國家醫療保障局要求各統籌地區要採取有效措施保障談判藥品的供應和合理使用。談判成功後,下一步則是爭取早日讓羣衆儘早能買到降價後的抗癌藥,這要涉及各省招標平臺的公開掛網、醫療機構的採購、臨牀醫生的使用等方方面面,各方需加強協作,讓談判成果社會效益最大化、讓廣大參保人實實在在享受到醫保改革的紅利。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鬍靜林表示,“我們準備和衛健委協商,使得今年的抗癌藥能夠在制度上破除一些障礙,能迅速的讓老百姓享受。”

  根據通知,這些藥品的“醫保支付標準”包括基本醫保基金和參保人員共同支付的全部費用,而具體的分擔比例還要由各統籌地區來確定。

  “藥俠”陸勇:這次談判政府“很給力”

  此次談判成果的背後,是一段時間以來,全社會對抗癌藥負擔問題的廣泛關注。而引發這一關注的主人公,無疑是因代購印度生產仿製藥聞名的“藥俠”、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他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他和他的病友們都覺得這次談判政府“很給力”,希望醫保報銷比例能進一步增大,“大家(病友)都對這件事情發表了一下看法,現在已經降了很多了,但是降價之後還是非常貴的,如果長期投入的話對自己的負擔也是很大的。希望早日把這些降價以後的腫瘤藥物進入社區的醫保,希望大家都能承擔得起。”

責任編輯:張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