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對立氾濫,一個愚弄至死的時代

文/滄海一土狗

廣泛的對立

前一段時間,不知怎麼的,互聯網突然上演了蔡徐坤和周杰倫的打榜大戰。想必很多人都參與了,即便不參與,也被刷屏了。拋開事件本身不論,其背後原因耐人尋味,爲什麼要把蔡徐坤和周杰倫對立起來呢?

事實上,這樣的對立情況還有很多:把演藝明星和科學家對立,把商業電影和文藝電影對立,把男性和女性對立,把南方和北方對立,把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對立,更極端地把政府和民衆對立,諸如此類。

炮製對立,製造衝突,意味着話題度和傳播性,更意味着大火特火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只要把話題按照對立的形式展開,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流量。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篩選的過程,打開朋友圈,刷屏的往往是這種文章——我們已經無路可逃。

深入的對立

對立話題氾濫的現象並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內核紮根在我們內心深處,伴隨我們度過幼稚時代。

回想一下我們少年時候的情形吧。那時,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獨立,什麼是自由,更不知道什麼是成熟,但是,我們渴望它們。於是,我們採用了一種訴諸外界的形式——反抗父權,來獲得它們。

這種反抗的邏輯模棱兩可——既然家長的監護是我們不成熟的標誌,那麼,我們對抗他們的意志,就意味着追求自由、獨立和成熟。(這就好比,破補丁是貧窮的標誌,每人換一件新衣服就消滅了貧窮一樣。)很多人的青少年時代充斥着叛逆和對抗。然而,他們並非喜歡叛逆和對抗,只是因爲叛逆和對抗代表着我們不是處於父母的意志之下,暗示着這是一條通向獨立、自由和成熟的道路。

此外,還有一個例子說明年輕人容易被虛假對立所矇蔽。很年輕人認爲,商業片和藝術片是對立的。爲了藝術家的稱號,有些年輕的創作者落入了這個圈套——他們寫作劇本的目的並不是因爲“它是什麼”,而是因爲“它不是什麼”。他們爲了避免商業主義的污染,迴避了寫作的一些基本原理,結果就是作品被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所佔領。

這些虛假的對立,虛假的二分法,已經毀了無數的年輕人,也將要毀掉更多的年輕人。

虛假的對立

從形式邏輯上來講,定義一個東西有兩個辦法:一、直接定義這個東西的內涵;二、通過否定的方式間接定義這個東西。如果說整個世界,除了A就是B,並且很巧合,A比較難辨識,但是B比較容易辨識,那麼,我們的確可以用排除法來定義A,所有看起來不是B的就是A。

示意圖一

虛假對立氾濫,一個愚弄至死的時代

第一類謬誤的後果尚不嚴重,畢竟A和B屬於同類,A屬於非B的真子集;但是,第二類謬誤的後果就極其嚴重了,因爲A和B1不屬於同類(僅僅因爲B和B1有模棱兩可的聯繫),非B1和A存不存在聯繫都是未知數,通過否定B1來接近A的內涵純屬緣木求魚。

構建虛假對立的誘惑

那麼,爲什麼人們喜歡繞這個圈子呢?因爲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排解內心的焦慮,尤其是在運用第二類虛假對立時。

示意圖二

虛假對立氾濫,一個愚弄至死的時代

如果破補丁是貧窮的標誌,讓破補丁和幸福生活對立(虛假對立,非此即彼),那麼,給窮人換上新衣服就可以意味着消滅了貧窮,奔向幸福生活。

如果說袁隆平是科學家的標誌,我們讓范冰冰和袁隆平對立(虛假對立,非此即彼),那麼,在鍵盤上數落一下范冰冰的不是,就暗示着支持科學家,獲得一點道德上的優越感。

如果說高房價是不幸福的來源,我們讓高房價和幸福對立,(虛假對立,非此即彼),談論、抱怨、怒斥高房價,就可以緩解內心的壓力。

這個伎倆的核心是,製造一個招人攻擊的靶子,然後,通過一點點聯繫讓這個靶子和目標對立,最後,攻擊這個靶子,人們就會獲得即將達成這個目標的錯覺。

總而言之,追求幸福生活的確很不容易,但是,吐槽不幸福的來源卻容易的多。

holyshit流水線

一個講得好的故事既不是對論文般精密推理的表達,也不是對幼稚情感的洶湧發泄。它的勝利表現在理性與非理性的聯姻。——羅伯特-麥基

爲了讓虛假對立隱藏得更深,避免淪爲純粹情緒化的表達,我們需要增加一些說理的成分——運用邏輯句式,可以是非此即彼句式(與其說……,不如說……),也可以是因果句式(之所以……,是因爲……),還可以是遞進句式(不但……,而且……),也可以是條件句式(如果……,就……)。我們可以造幾個句子,感受一下這個奇妙的化學反應:與其說范冰冰們鉅額的收入來源於他們巨大的商業價值,不如說袁隆平們遭受了現代商業體系不公正的待遇(非此即彼句式+虛假對立);之所以人們有時間去談論范冰冰們的花邊新聞,給他們提供流量,是因爲袁隆平們讓他們喫得太飽(因果句式+虛假對立);這個短視而浮躁的商業社會體系,不但給范冰冰們過高的溢價,而且無情地剝削和壓榨無私奉獻的袁隆平們(遞進句式+虛假對立);如果沒有袁隆平們背後默默無聞的奉獻,就沒有范冰冰們名利場裏的洋洋得意(條件句式+虛假對立)。總之,它們的精髓就是調製道理和感情的混合物,道理越樸素越好,甚至同義重複也行,感情要充沛,充滿了偏見帶來的張力。道理可以用邏輯句式強化;感情就用虛假對立,一邊是人們喜歡的東西,另一邊則是人們不那麼喜歡的東西,拿討喜的東西和討厭的東西對立又有什麼錯呢?

於是,那些外表華麗,內核有毒的東西,流水線一般地被生產出來了。簡單句子可以擴展成段落,段落可以擴展成篇章,篇章可以拓展成holyshit!

但是,我的問題就有一個,爲什麼要把那兩個東西對立起來?爲什麼要回答“是媽媽好還是爸爸好?”這種蔫兒壞的問題呢?

解毒劑

在這樣一個犬儒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那些憤世嫉俗的調調所迷惑,大義凜然地逃避,喪失直接追求美好事物的信心和勇氣,遑論踏實的付出和努力。

我們需要解毒劑。我們需要知曉,這些言論是怎麼利用人心的弱點炮製出來的。如果你被一段話一篇文章瞬間get到情緒,那麼,你要小心了。你應該先回頭檢查一下,作者是否把某兩個東西對立起來。再進一步,檢查對立的兩頭,它們是否包含情緒,你是被“厭惡的感覺”勾住了,還是被“喜歡的感覺”勾住了?最後,再尋找一下這段話的說理框架,逃不出前面提到的那幾類。一般來說,挖這種坑的人會把感情選擇題僞裝成是非判斷題或者倫理選擇題,所以,他會塞一些邏輯推理在裏面。

在找到這些蛛絲馬跡之後,如果你不想浪費時間,你最好馬上關上這篇文章,你不會錯過什麼精彩;當然,如果你把虛假二分法以及他和其他伎倆的混合品視作藝術品,你大可以好好鑑賞把玩一下。

在可以辨識套路的情況下,見識的案例越多,免疫力越強;否則,喫的越多中毒越深。

結束語

沒有一個故事是單純的。所有言之有物的故事都表達了一個思想,只是這一思想被掩飾在情感魅惑的面紗之下而已。——羅伯特-麥基

前一陣子,我在一個羣裏潛水,看到有人講,理科生怎麼怎麼着,文科生怎麼怎麼着(發車了!),大致的意思是說,理科生邏輯思維能力強,踏實務實,所以,創業成功的多;但是,文科生則不然,他們情感陶冶有餘邏輯思維不足,所以,做事太浪漫,創業難以成功。或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偏見。但實際上是怎樣的呢?文科生們耍起壞來也是6得飛起的,他們可以爲了流量天天喂大家holy-shit,沒營養就算了,還有毒。

他們也可以是危險人物。公元前388年,柏拉圖敦促雅典城的長老們放逐所有詩人和講故事的人。他認爲,他們對社會是一種威脅。因爲作家擺弄的是思想,但並不是以哲學家那種公開而理性的方式,而是將思想掩藏在藝術那誘惑人心的情感之中。最後,讓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一起緬懷他的一句至理名言吧,

講故事的人都是危險人物。

——柏拉圖

這時,後排響起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一個人創業是否成功跟他是文科生和理科生有什麼關係麼?

唉,請你下車!

ps:圖片來自網絡,侵刪ps:參考文獻及推薦書目,《故事》,羅伯特-麥基,《直覺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丹尼爾-丹尼特

End

相關文章